1
先簡單扼要地概括一下Papi醬的婚戀和婚戀觀:
戀愛十年,結婚五年,無婚禮,不蜜月,兩邊父母沒見過面,過年各回各家,夫妻平等對話,不介意誰養誰。
2
我喜歡。
Papi醬有這個實力,也身體力行地奉行自己的獨立女性生活主張,伴侶、雙方父母都沒意見。
所以外人就不需要操心了。
有人表示反對,沒問題,自己不這樣做就行了。
有人願意效仿,沒問題,只要家里人也支持就可以。如果家里人不支持,自己能夠扛得住這份壓力,也行。
現代年輕人普遍不羈放縱愛自由,未來的婚姻和過去、現在肯定不同,所以不需要用老腦筋來看當下。
3
Papi醬說結婚五年了雙方父母沒見過面,很多人接受不了。
其實見不見面、怎麼見面,視乎每個家庭自己的情況來做決定就好。
我講一個很極端的例子吧。
以前的一位同事,結婚後生了小孩,月子里兩邊的父母都過來照看,結果因為在照顧孩子方面產生分歧,吵得不可開交。同事患上產後抑鬱症,從18樓跳了下去。
我當時聽說這個消息,震驚到不行,當時就哭了,實在是太讓人難過了。
4
Papi醬的婚姻,是戀愛的延伸,仍然是兩個人的事,而不是兩家人的事。多餘的社會關係,都簡化了,兩個人簡單、純粹地過日子。
這是很多人都想要達到但又達不到的境界。
很多夫妻的結合,可能開始是因為愛,後來在各個家庭間的複雜關係中變質了。
有些夫妻的結合,從一開始,就是家庭利益,而不是個人情感。比如賭王女兒何超瓊,奉父命嫁給許晉亨,離婚後愛上楊其龍,仍然被賭王拆散。
普通夫妻沒有爭產風波,也不需要背負家族責任,他們的煩惱,就是孩子由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看,春節去哪邊過年。
這些煩惱,Papi 醬不會有。她有財力,有智慧,用不著啃老,自己有生活的話語權。而且,她看得通透:父母最想見的是自己的孩子,對女婿或兒媳,都不過是愛屋及烏。
洞察了關係的實質,往往就能做好關係管理。
我有一位朋友,太太和媽媽之間關係不是很好,他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後來他也想通了,媽媽想見的是他而不是兒媳婦,所以他每次回去看媽媽不再帶上太太,於是皆大歡喜。這不也挺好嗎?
5
一位讀者西安王小姐說:
「本來就是這樣啊,我覺得papi是一個三觀很正的女人,我西安人,老公山東人,我們除了結婚第一年回過婆家,這麼多年一直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想想一個山東男人讓我給同化了,也不容易。我老公經常說:你要是在我們老家就屬於大逆不道的兒媳。」
有人問她:
「小孩呢?過年帶去誰家?」
她回答孩子是回奶奶家,他爹一人回老家過年。
有人說:「回外婆家認祖歸宗。」(這話明顯不懷好意啊!)
西安王小姐說:「外婆家不是親人嗎?」
又有人說:「奶奶家難道是外人?」
有人看不下去了,支持西安王小姐:
「這你也要杠一下嗎?孩子小當然跟著媽媽,大了,自己就能選擇了,去哪就可以自己決定了,再說平時不去嗎?非得過年那天嗎?人家老公還沒說什麼呢,公公婆婆來沒說什麼呢,輪到你指手畫腳了嗎?」
@西安王小姐回復找碴的人:「你咋知道我們平常不回去呢?誰規定過年就一定要回去呢?你的一句回外婆家過年認祖歸宗侮辱了多少女性的價值觀?別人的處事方式,你還是要盡量有底線的調侃,這是一個人最起碼的底線。」
我:「讚!懟得漂亮!」
6
其實很多人沒注意到:現在是觀念巨變,各種觀念多元存在的時期,而未來,會更加多元。
有人願意三妻四妾,比如著名的煮肘,只要妻妾之間不鬧騰,別人也說不上什麼。
有人願意只戀愛不結婚,只要兩個人撐得住,隨便。
有人願意丁克,這是他們的自由。
有人先計劃丁克後來又反悔了然後要了孩子,沒什麼不可以。
有人願意和一只枕頭結婚,只要枕頭不反對,也未必不行。
有人不戀愛不結婚,無所謂。
……
有人嘆息人心不古世道日下,如果都像Papi醬這樣,傳統何存?
問題是:傳統本來就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否則大家都活在清朝不得了?
有人看問題是比較片面的,看到幾個丁克家庭,就覺得這些人會導致我華夏民族滅絕,他們沒看見有些家庭是三四個孩子的——我有同學家里真是四個孩子,而且都是一個太太生的,有人可能猜出來了,他們是潮汕人。
7
我能夠接受各種奇思異想可能因為我本人就是奇葩吧。
我最後一次在山東過年是2004年的春節,那是我母親過世前的最後一個春節。
從那以後我再也不回去過年了。
反正又不是我的家。
沒離婚的時候,也不去北京過年。老公在國外,我一個人去婆家過年的話,有點怪。
在哪里過年,對我來說從來不是糾結,新加坡、深圳、台灣輪換著來,對了,提前說句,下一個春節仍然計劃去台灣,不過這回應該不限單身人士,如果有夫婦願意同行也很歡迎。
今天恰是兒童節,評價一個人是否老去,真不是看年齡,而是看對新思想的接受度:如果一個人年齡一大把但是童心猶存,我們可以稱其為仍然年輕,比如區區在下。
而如果一個人年紀輕輕但已經僵化保守,我們只能可惜地說,ta其實已經老了。
祝真正的兒童們,以及我這樣的童心猶在的人們,兒童節快樂!
8
不管你是讚同Papi醬的婚戀觀還是反對,都需要明白一點:
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是人類發展的趨勢,這是不可逆的。
每個人所能夠左右的,也只是自己的生活方式,對於其他人的,只要不違反道德、法律,其實對他們並沒辦法,即使自己很憤怒,他們也還是好好過自己的日子。
說「允許一部分人先自由起來」,這個「允許」,其實也只是讓一些人心里好過一點的詞,其實,別人在法律道德約束內的自由,不需要自己允許。
然而我們如何看待這個自由度,這很重要。
每一個人都是被能夠影響自己的東西塑造成的,所關注的人、所認可的思想、所喜歡的書籍、所走過的路、所交往的圈層……都像雕塑刀一樣,切割琢磨著自己。
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完整的人,包括了線上的數字人格、線下的肉體和精神。
是走向自由強大,還是走進桎梏?
Papi醬,以及很多的優秀人們,其實起到了精神風向標的作用。他們彰顯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讓一些希望尋求自我、擁有自由生活方式的年輕人,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