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位朋友吐槽他的同事太麻煩。
「上廁所?順便幫我拿下前台的快遞吧?」
「來不及了,可以幫我填寫一下報銷單嗎?」
「下樓吃飯?幫我帶一份吧,我要 xx 面」
「這個城市你去過,哪些地方好玩呀,推薦一下?」
「這周我要我出去玩,可以把寵物貓放在你家嗎?」
……
01
朋友陣陣無語,彼此很熟也就算了,關鍵沒有那麼熟,還經常來麻煩。當然了,不僅麻煩他一個人,周圍的人都逃脫不了被麻煩的命運。
然而,恰巧這位朋友又是一個不會拒絕的人,所以被麻煩得很心煩,但卻只能打掉牙齒往肚子里咽,什麼委屈都自己扛。
實在抗不下去了,也就只來找我吐吐槽。
說實話,作為一個十分不願意麻煩別人的人,我有時候很難理解明明很多事情可以自己做,或者在網上搜尋一下(哪里好玩)就可以獲得答案,為什麼非要麻煩別人?非要做 「伸手黨」 呢?
可能,麻煩別人真的很…… 輕鬆加愉快吧。
簡簡單單一句話,就可以把事情完全拋給另外一個人,的確很舒服。就這樣,形成了 「習得性求助」。
被拒絕之後,他們還會很嫌棄地說:「這對你來說不就小事兒一樁嘛,舉手之勞」、「親戚朋友之間,就是要互幫互助的呀」……
的確,我們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幫助、互惠共利。但是,每個人也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可能完全成為他人的 「搬運工」。
所以,面對這些無論什麼事情都想著要麻煩別人的人,大叔只想說一句話 —— 拒絕。
「可以順便幫我帶一碗面嗎?」
「不可以!」
然而說起來容易,現實生活中,就是有那麼一大摞我們想拒絕,卻不懂得拒絕的麻煩……
02
拒絕別人,為什麼那麼難?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拒絕,往往是被自己說服了:「好像真的是舉手之勞,能幫就幫吧。」
但其實這並不是事情大小的問題,而是個人邊界問題。
很多事情雖然看起來很小,但是卻破壞了我們自己的界限,而且一旦有了先例,後面會有很多大事也會上門來麻煩你。
我們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不可能給到每一位他人幫助。所以,懂得拒絕,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下面這 3 種情況,或許可以考慮委婉拒絕:
1.不熟悉的人,卻提出了可能影響我們個人生活的要求
比如:朋友的朋友,想來家里借宿。
2.只要上網一查、動動腦子就能解決的事,就不需要咱費力充當百度了
「請問北京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推薦呀?」
「上 *蜂窩 一查就知道啦。」
3.利用職分的便利提需求
「聽說你是醫生啊,那可不可以幫忙掛個 **專家的號呀?」
「現在APP可以掛號哦。」
另一方面,我們不敢拒絕,因為拒絕別人的求助,就好像是在告訴大家:我們很小氣,不樂於助人。
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不友善的人可能會被他人排斥,因為我們在群體中生存,是需要互相幫助的。既然別人覺得我們不友善,那麼便可能不會為我們提供幫助。
而且,拒絕他人還伴隨著彼此的關係出現破裂的風險。
所以,我們害怕出現這些情況。
雖然拒絕他人可能不是件簡單的事兒,但如果一直不說,自己會特別不舒服。伴隨著這種委屈、氣憤、無奈的情緒,自己被煩得頭昏腦漲,自己的事情完不成,甚至可能還費力不討好……
說出自己的拒絕,可以是一句簡潔直接的說辭:「不好意思,我在忙,沒有時間來幫助你呢」。
03
永遠不麻煩別人,才是王道?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會問:是不是永遠不去麻煩別人,才是真正的善意?
恐怕也不見得。
大叔自己就很怕麻煩別人,總會覺得麻煩人很過意不去,不好意思張口,另一方面也很害怕被拒絕。你可能有過那種表白被拒絕的經歷,一定可以深刻地體驗到,被拒絕的恐怖。雖然僅僅是簡單的求助被拒,還是會體驗到痛苦。
所以,我常常都是期待別人主動來幫我。比如我會覺得,同事看到我抓耳撓腮、焦慮得不行,應該會主動來問吧?
社會心理學家 Heidi Grant 曾說道:「我們幾乎每個人,可能都有一種 「被洞悉的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
我們總會傾向於認為,自己的思想、感覺和需要對他人而言很明顯。
「我相信你一定看得出我需求幫助吧,那還不來?是不是不想幫助我?」
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我們只是幹等在那兒,等待有人注意到我們的需求,然後主動給我們幫助。這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假設。
事實上,不僅說出自己的需求很難,我們身邊的人也往往琢磨不透應該是否以及如何幫助我們。
Heidi 教授舉過這樣一個例子:十幾歲的女兒穿好衣服正要去上學,她決定主動給她一點幫助。
她發現女兒穿那些鮮亮的衣服更好看,但女兒卻總喜歡穿深色的衣服。所以,她對女兒提議:或許可以嘗試一件看起來沒那麼陰沉的衣服。
然後,Heidi 教授風趣地說:「如果眼神可以殺人的話,那麼我此刻應該不會在這里給你講這個故事了。」
是的,那些可能會給我們提供幫助的人,因為不知道我們是否需要幫助,不知道自己能否給到幫助,所以很難直接主動地給出幫助。
那說出口後,會不會很容易就被拒絕?
來自巴黎 HEC 商學院的 Daniel Newark 教授,在一項實驗中,邀請了 63名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讓他們回憶最近別人幫助自己或自己幫助別人的經歷,從而扮演幫助者或者被幫助者的角色。
然後,他們需要根據自身的角色,報告是否願意求助或助人。
最後,尋求幫助者和幫助者都被問道:「你覺得自己會被幫助/會提供幫助嗎?」。
結果你猜發生了什麼?
那些尋求幫助的人,只有 34% 認為自己會獲得他人的幫助;而那些扮演給予幫助的人,竟然有50% 的人都傾向於認為自己會給對方提供幫助。
是的,我們會低估他人幫助自己的意願。
不可否認,當自己無法獨立完成一件事時,我們確實要向他人提出需求。
至於為什麼大叔的朋友吐槽同事麻煩,不願意伸出援手予以幫助,實在是對方不懂得什麼才是正確的求助方式!
04
如何使自己的求助,讓雙方都很開心?
下面,大叔便為你介紹 Heidi 教授總結的 「求助秘笈」,幫助你不被他人討厭的情況,獲得幫助。
第一點:當我們求助時,一定要準確地闡述我們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含糊、間接的求助對於幫助者其實不是很有用,因為他們的確不知道我們想得到的幫助是什麼,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是否能夠成功幫助我們。是的,沒人想幫倒忙。
Heidi 教授曾在社交網站上收到一些友好的陌生人的邀請,這些人想做一些 「喝杯咖啡、聊個天」 或 「向你請教一下」 之類的事情。Heidi 教授每次都會忽略這些請求。
然而,這並不是因為 Heidi 教授不夠友好。只是,她不知道那些陌生人想從她這里得到什麼, 以及希望她能提供哪種幫助。所以,她就不感興趣。
相反,如果能直接說出任何想從她那里獲得的幫助,Heidi 教授就會更有興趣。
所以要把具體的問題說出來,例如:「我想詢問一下貴司有沒有新媒體經營這一工作的機會」、「男朋友得了抑鬱症,我應該怎樣幫助他」 或者 「我想聽聽你對讀心理學的建議,主要是就業方面」……
如果是一個模糊的、籠統的問題,會讓人感到不知所措,無法答復。具體的問題,不僅會讓對方知道自己是否可以勝任,而且會節約彼此的時間。
第二點:不要使用 「免責聲明」,不要道歉
求人幫忙,你會怎麼說?
「我非常、非常抱歉,要請求你件事情」
「我真的非常不想麻煩你」……
耳熟嗎?
說實話,大叔在求人的時候,經常會這麼說。
有時候,這樣說會讓人感覺不舒服。會讓人覺得,對方好像並不是很喜歡來向我求助,而是迫不得已,甚至討厭向我求助,因為這樣做好像對我傷害很大。
既然如此,我又怎麼會覺得,幫助 Ta 對我來說是一件愉悅、令我滿足的事情呢?
正確的求助是怎樣的?
「有時間嗎?可以幫我…… 」
第三點:獲得他人的幫助後要給出反饋
這一點,特別重要。
當我們給別人幫助後,如果沒有收到任何反饋,可能會產生深深的挫敗感。
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幫助是否真的讓對方解決了一些麻煩,也不知道是否自己可以給出更好的幫助……
一些收到捐贈的學校,會在事後與那些捐贈者聯繫。
捐贈者會收到教室里學生的來信,他們會收到學生與學校的照片。因此,他們會知道自己對別人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都應該做的事情, 特別是當我們想要他人長期給予自己幫助時。
花一些時間,告訴你的同事,他們給予的幫助讓你順利高效地完成了工作;
花一些時間,告訴你的伴侶,Ta 給你的幫助,讓你度過了一段特別艱難的時光;
花一些時間,告訴幫助你照顧貓的人,自己很開心,因為這次沒有在家的時候,貓沒有打壞任何東西,他們做得棒極了……
總之,
求助者,要學會如何求助;
而被求助者,則要學會如何拒絕;
這看似矛盾,但卻可以讓雙方都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