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這是一個遍布焦慮的時代。中產焦慮、教育焦慮、職場焦慮……焦慮千千萬萬,女性焦慮從不缺席。販賣女性年齡焦慮、婚戀焦慮的內容,充斥在輿論場的角角落落。這種對大齡單身女性的臆斷並不是個例。最近,一則更有魔幻色彩的新聞進入了大眾視野:杭州一位女生因為30歲還沒結婚,父親被同事罵,自己去理論又被氣到住院。
老話說得好,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很多時候,我們在文藝作品中能察覺到流行於這個社會的價值觀。例如說歌手趙雷創作過一首歌叫《三十歲的女生》,裡面唱道:「她是個三十歲,至今還沒有結婚的女生;她笑臉中眼旁已有幾道波紋;三十歲了光芒和激情已被歲月打磨。」
這首歌,讓趙雷收獲了一頂「直男癌」的帽子。但你敢說這是趙雷一個人的看法嗎?這甚至是我們這個社會主流價值觀。在趙雷所代表的群體眼中,一個30歲還沒結婚的女生,仿佛已經蒼老,不可救藥,只有被憐憫的份兒。
這倒讓我想起另一首歌,李宗盛的《晚婚》,裡面有一句歌詞這樣寫道:「我從來不想單身,卻有預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李宗盛不愧是婦女之友,寫到女性心坎裡去了。
我對婚姻的看法和李宗盛差不多,雖然不至於「等世上唯一契合靈魂」那麼浪漫,但我認為,每個人就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就好了,什麼時候結婚,結不結婚,都順其自然。
然而人類社會就是這樣,它不允許你順其自然,社會自有其節奏,如果個人的節奏和社會的節奏不合拍,那對不起,需要調整的是個人,而不是社會。傳統觀念不允許你沒完沒了地去等什麼契合的靈魂,你會被憐憫、被質疑,甚至被強迫。
還記得演員張天愛給婚戀網站做的那個婚戀廣告嗎?一個年輕女生每次面對年邁的外婆時,外婆總在重復著一句話:「結婚了吧?」幾次問詢後,女生開始痛下決心「我不能再慢慢挑了」,選擇求助婚戀網站。最後一幕中,外婆躺在病床上,女生則身披白紗,和一位男士走到外婆的病床前說:「外婆,我結婚啦!」
這絕對是我見過的三觀最不正的廣告了,這位外婆完全是用生命在逼婚啊。但你說這廣告很失敗嗎?相反它非常成功,首先它引發了話題討論,其次它所迎合的也不是年輕人的三觀,而是我們這個社會裡更主流的氣氛。這氣氛暗示每一個年輕人,到了年齡就應該結婚。很多時候,父母逼婚不僅僅出於自己的意願,還有來自氣氛的壓力。就像新聞裡,父親被同事罵,這就是來自氣氛的壓力。每逢佳節被逼婚,這是很多年輕人都會遇到的煩惱。被逼婚的不僅僅是女性,只不過,人們對女性的目光更加苛刻。社會學家李銀河認為,這種逼婚傳統讓女性喪失了獨立自主。
然而我們也沒辦法一下子就移風易俗,把這個逼婚的傳統掃除,起碼我們這代人是不要想了。所以更好的辦法是個體從氣氛裡逃離。不要管別人的看法,去過自己的生活。或許有人會問,別人的看法可以不管,那來自父母的看法呢?有句話可能不太好聽,很多時候,不是我們不能逃離父母的干涉,而是我們不願離開父母的關懷,我們習慣了父母的呵護,不想長大,久而久之,我們也就把自主權拱手相讓了。所以很多時候,很多年輕人,不僅僅是女性,是主動放棄了獨立自主。這就讓逃離傳統氣氛變得非常艱難。
不妨說得更具體一些,大陸子女對父母過度依賴,不僅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一切費用都被父母包辦,在子女成年以後,上學買房找工作,父母都傾囊相助。而這種付出,也讓父母自感獲得了某種權力,可以按照自己的經驗和意願去影響子女的生活。這時候子女敢理直氣壯地拒絕父母嗎?不孝啊。
所以我覺得,反對逼婚,主張婚姻自主的權利固然沒錯,但主張權利的條件是,子女不要依賴父母,學會獨立生存。經濟獨立是人格獨立的條件,但反過來,經濟獨立也是人格獨立應付的代價。換句話說,你想不要父母的過度干涉,那你就別靠父母生活。所以如果子女想要理直氣壯地對父母說不,那首先需要獲得拒絕的資格。
(來源:新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