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機率研習營:深度感知:以光療心,提高自我認知的意識之書

  

  

  「效率&機率」研習營:

  提升做事效率,放大成事機率,

  晉身十倍速個人時代。

  堅守效率&機率原則,提升生產力,用越短時間完成越多成果。

  方法和工具先於行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Line公眾號《非哥筆記》,更多精彩。

  摘自《深度感知》

  ——美/雅各布·以色列·利伯曼(美國意識科學領域的先驅,哲學博士,視覺科學博士。曾任國際微能源與能源藥物研究協會主席,國際色彩科學學會重要會員,精神和諧驗光學院院長。因其在光療領域的開創性貢獻獲斯彼特勒獎。作為國際備受尊敬的演講家,他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分享他在科學和精神領域的發現,並出版多部作品:《光:未來之藥》《摘掉眼鏡看世界》等。)

  

  

  1

  

  >> 多年前,我與一位科學家同住一室,她介紹給我一種很簡單卻又很有益處的生活方式。我留意到,她並不安排自己的生活。她既不考慮也不籌劃明天的事,更不為明天擔憂,每天早晨起來,先做最先出現在眼前的那件事,再做第二件、第三件……一整天就是這樣過的。她用這種方式,輕鬆地穿行在艱險的生命當中,無論這艱險具有多大的挑戰性,又多麼龐雜棘手,也從不在意。她不想、不籌劃、不擔心明天會發生什麼。

  

  >> 在《深度感知》中,利伯曼詳述了這種輕鬆而有效的生活方式,思索了光在這種方式中扮演的角色——任何吸引你目光的事物都在找尋你。光讓你認識到你的責任,時刻在指引你,也能幫你創造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人生。「我們無須考慮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因為生命的智慧早就為我們安排好了。」活在此時此地,就是他所說的存在。「未知的事物……讓真正的智慧自己現身。」

  ——詹姆斯·李·奧斯曼《能量藥物:科學之基礎》作者,哲學博士

  

  >> 我們的眼睛和意識並不是為了尋找光亮而生,而是為了對其做出反應而生。

  

  >> 與大眾觀點相悖的是,存在並非設想或者試圖讓自己處於「此時此地」的狀態。存在是一種自然發生的狀態。我們的眼睛和意識,在光的刺激下,同時集中到某個相同的事物上時,這種狀態就會出現。我們的眼睛為了對光的邀請做出反應,開始跳起一支混合了「瞄準」「聚集」「追蹤」和「協作」的龐雜精細的舞蹈。光最初「喚醒」我們時,我們的眼睛就會瞄準它,從而開創一個包羅萬象的存在。盡管我們常常將存在和關註聯絡在一起,其實兩者間沒有任何關聯。存在不是一個「選擇了我們環境中的一個關註面,就把其他方面統統忽略掉」的被動過程。存在是對生命智慧的一種主動回應,它向我們發出邀請,指引我們將體內的最大潛能釋放出來。存在的程度直接取決於我們的眼睛瞄準目標的容易程度和準確程度。眼睛有效瞄準目標時——眼睛與召喚它們的事物相接觸,從而對其做出反應——我們便經歷了一個「和諧統一」的過程。這是一種聚合的狀態,讓我們的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完美組合在一起,而在此過程中,我們周圍的噪音減弱了。

  

  >> 《深度感知》探索的是光、視覺和意識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光對存在的密不可分的影響。這本書中融合了科學、靈性、量子物理學、神秘主義、神經系統學以及東方哲學。它以科學為基礎,以調查研究和親身經歷為支柱,對兩千年來的人類智慧再次進行系統的闡述,從而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實用哲學。借助我在此書中介紹的方法,你最終能夠體驗到那種被我們稱為「存在」的難以表述的深邃狀態。

  

  2

  

  >> 黎明時分,在菲律賓海帕勞群島上的一個大湖中,一場舞會正在上演。數百萬隻金色的水母,每隻都有茶杯大小,競相朝東方,也就是太陽升起的方向遊去。它們一接觸到曙光就都停了下來。然後,太陽慢慢地從東轉到西,這些水母就跟著它的弧線遊動。黃昏來臨之際,這個獨特的水母群就在湖的西岸棲息下來。次日凌晨,舞會再次開始。

  >> 無數物種的生命歷程都受陽光的指引,水母只是其中之一。根據海洋生物學家的說法,座頭鯨利用陽光、星辰和地球引力指引它們每年一萬英裡的遷徙。盡管受到洋流的影響,但這種鯨仍然能夠沿著直線向前遊動——去北方覓食,去南方交配——而每年的經度差不足一度。在南極地區,每年秋季,帝企鵝都會排成一列長長的縱隊,朝內陸方向背叛性地蹣跚行軍75英裡抵達它們的繁殖地。雌性帝企鵝每產下一枚蛋,都會小心翼翼地把它運送到雄性帝企鵝的腳下,後者會把它放在自己的大肚皮和腳面中間進行孵化。然後,雌性帝企鵝會返回到海洋中去覓食。在接下來的兩個月,饑腸轆轆的雄性帝企鵝們一面孵蛋,一面相互抱團取暖,而這段時間的氣溫會降到華氏100度以下,風速也會達到每小時100英裡。那些位於群體中間、體溫升高的雄性帝企鵝會邁著龐雜精細的舞步朝外面擠,而那些身居外圍的雄性帝企鵝則會慢慢地擠到群中間去取暖。雌性帝企鵝回來以後,小企鵝也孵化出來了,它們就再次成群結隊地長途跋涉75英裡返回海邊,就像一個有機體——每隻帝企鵝都是這個龐雜而精細的有機體的一個細胞。除了水母、鯨和企鵝,還有很多別的生物——上至燕雀,下至蝴蝶——也會進行這種不同尋常的大規模遷徙,而指引它們的,是與它們體內的某種東西緊密相連的外部世界中的某種東西。了解了這些非凡之舉,我們就會時常驚嘆於這些動物從A點遷徙到B點的驚人能力。沒有地圖、沒有旅行手冊、沒有全球衛星定位系統,行進途中卻從不改變路線、從不迷路、從不猶豫,在該走哪條路線這件事上彼此間也從不爭吵,它們是如何順利地抵達目的地的呢?

  

  >> 1640年,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在給哲學家圖尼奧·利切蒂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我總覺得自己無法理解光的本質,我是如此的無知,如果能弄懂這個對我來說根本不可能弄懂的問題,我願隻以麵包和水為食,在監獄中度過餘生。」1917年前後,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我願傾盡餘生去思考光的本質!」然而,到了1950年,他坦然承認,耗費了50年「有意識的思考」,試圖弄明白光的本質,到頭來卻一無所獲。然而,愛因斯坦在追尋光的奧秘的過程中提出了相對論,證明時間在到達光速時會不復存在。另外,零重量的光子不耗費任何能量就能穿過宇宙。

  

  >> 現代的量子物理學家把光視為存在的基礎。當我們想到量子理論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成功的科學理論,50%的現代技術都是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之上時,這個觀點就顯得意義非凡了。

  

  >> 理論物理學家戴維·伯姆認為:「光是能量,也是資訊、內容、形式和結構。光是萬物的潛能。」

  

  >> 做一個實驗就能很清晰地感受到這一點。我們把植物、動物或者人放在某個黑暗的環境中,發現他們的活力和健康在慢慢減退,直到最後把生命耗盡。沒有光,就沒有活下去的意願,生命的火花也隨之熄滅了。有了這樣的認知,科學、醫療保健學和神學之間的人為區別就消失了,每一門學說都可以追溯到光,用光來解釋。神秘主義者、科學家和信仰療法方士,盡管措辭各有不同,卻一致認為,光掌控著人類意識、治愈疾病和改變的秘密。然而,我們仍不明白光是什麼。

  

  >> 光由光子組成,科學家認為,亞原子也由光子組成,而亞原子又是構成所謂物質或者現實的基礎材料。光子無形、無影、無屬性、無重量、無電荷,因此無法直接被感知、測量。

  

  >> 這就是為何我們不能通過肉眼看到光。然而,我們看到、聽到、嗅到和感覺到的任何事物都由光子組成。博學多聞的美國作家沃爾特·拉塞爾曾說:「視覺是光波射入我們眼睛裡時所引發的感覺,聽覺是光波射入我們耳朵裡時所引發的感覺,味覺和嗅覺則是光波觸碰到我們的嘴巴和鼻孔時所引發的感覺。」

  

  >> 戴維·伯姆則看得更深,他說:「所有的物質都是冰凍的光。」伯姆所說的量子現實基於一個簡單的原則:光和生命同屬一種能量,只是存在的狀態不同,一種是有形狀態(物質),一種是無形狀態(光)。光能通過有形或者冰凍的狀態,組合成茫茫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我們能夠看到、觸碰和測量到的任何事物。伯姆說的是光轉變為物質(生命)這種行為,愛因斯坦的著名能量方程式E=mc2則生動地描述了這一行為。但同等重要的是,光或者物質又是如何再次轉變為光的呢?

  

  >> 如果你能夠想到植物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是如何被光指引和改變的,就會更加容易描繪出有形與無形之間的相互作用。首先,植物能夠「看到」光射向何方,會很自然地調整它的姿勢,以與光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關係。這種感覺光的能力對植物的生長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能夠確保葉子處在最佳姿態,用最省力的方式盡可能多地吸收太陽光,還能把根系導向濕度適宜的土壤。對植物來說,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合適的地點這一行為,讓光合作用的過程變得更為容易了,陽光把二氧化碳和水結合在一起制成糖,而糖是有機體必需的動力來源。人和動物把植物吃到肚子裡,糖就會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通過肺被排出體外,水通過汗液和尿液被排出體外,這樣一來,有機體中就只剩下光了。

  

  >> 實質上,我們靠陽光而活。植物從太陽那裡吸收無形的光能並儲存在葉子裡。我們吃這些植物時,其實就是在攝取冰凍的光,在利用它,而最後留在我們體內的就是它的無形精華——光。

  

  >> 牛頓在其出版於1717年的著作《光學》第二版中這樣寫道:「肉體和光不能相互轉化嗎?難道肉體沒有從進入其組織的光的微粒那裡獲取大部分的能量嗎?對大自然來說,肉體轉化為光,光轉化為肉體,是一種非常舒服的過程,它好像很喜歡這種演變。」我們像植物那樣對光做出反應,我們不斷轉變姿態,以與它以及隱藏在它下面的意識形成一種和諧統一的關係,同時與最能支撐我們身體、精神和靈魂發展的光互相作用。我們都是光造就的。

  

  >> 我們的生命體驗主要就是我們的眼睛和光相互作用的結果。

  

  >> 視覺過程——我們對看到的事物做出反應的過程——在光射進眼裡之後的千億分之一秒內就開始了,它在光中把資訊進行編碼,以便被大腦及與大腦關聯的所有組織以光速進行傳播、闡釋。我們可能會這麼想,「看那輛車」,其實是光從那輛車上蹦出來,吸引住我們的目光,進入我們的大腦,將信號傳入各類神經末梢,又過了好久才讓我們想到「看那輛車」的。這便是「它吸引了我的目光」這種說法背後的深意。

  

  >> 其實,我們很少會問這個「它」指的是什麼。我覺得這個「它」就是《聖經》中意指上帝的光,也是量子物理學家所說的指引我們各個階段的生活(生命智慧)的無形意識基礎。光指引的不單單是我們的視覺。它還指引我們的呼吸、心跳和夢遊周期等等。我們的眼睛裡面含有無形的感光細胞,這些感光細胞在視桿和視錐細胞把光轉化為視覺之前就已經形成並發揮作用了。其實,這些感光細胞在我們出生時或許就已經存在,以確保射入我們眼睛裡的光在我們生命的最初階段指導我們身體的運行。

  

  >> 光射入眼中,整個大腦就被點亮,因為光不但能夠進入讓我們看到事物的大腦視覺皮層,還能循著幾條路線一路向前,蔓延過我們的整個大腦,這樣就影響了我們所有維持生命的功能,也影響了我們的情感、身體的平衡性和協調性。比方說,射入眼睛的光會進入「大腦中的大腦」(下丘腦),以控制我們的植物性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我們對壓力的反應程度和適應程度。下丘腦利用被光激活的資訊與身體的真正「垂體」——松果體——進行交流。座頭鯨之所以能夠利用光完成每年的長途遷徙,靠的就是松果體這種組織。

  

  >> 松果體這個身體的「調節器中的調節器」,被印度的神秘主義者稱為「第三隻眼」,又被17世紀的數學家、哲學家笛卡爾稱為「靈魂的中心」,與身體的每個細胞共享環境中光的變化和地球的電磁場。這麼做的時候,每個細胞都能毫不費力地與大自然形成和諧統一的關係,而我們,既不用做什麼,也不用想什麼,就能達到「天人合一」的自然狀態。

  >> 這樣的話,當光接觸到身體的能量儲存基地時,它首先與松果體形成共振關係。然後,松果體就像一部內分泌交響樂的指揮,協調垂體、甲狀腺、胸腺、胰腺、性腺和腎上腺之間的關係,讓它們的節奏保持一致,再把光能轉化成電能和磁能,最後自己轉化為化學能。現在科學界已經證實,人體內分泌共振的順序,與古代醫學上所描述的人體主要能量中心的運行過程完全一致。

  

  >> 除了光通過眼睛所產生的有形和無形作用,光還通過一個叫生物調節的過程指導我們體內數萬億個細胞的活動,鼓動一系列的事件,刺激或者抑制細胞合成DNA。這個過程表明,細胞的動力室,也就是線粒體在吸收光的時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腺苷三磷酸[插圖]的產量。細胞在為制造DNA、核糖核酸、蛋白質、酶以及其他生物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再造或者修復細胞結構、滋養細胞分裂、恢復恒定狀態所必需的)的新陳代謝過程提供動力時,所使用的正是這種能量。

  

  >> 所有的生物體都由光組成並靠光而活。「太陽系」這個專有名詞的意思是「屬於或源於太陽」,其實,98%的陽光通過眼睛進入我們體內,另外的2%通過皮膚進入我們體內。因此,光是生命的主要營養來源。肉體是一個生物光感受器,眼睛是透明的生物窗戶,用來接收和反射光,所有的生理功能都得依靠光。比方說,定期曬太陽能夠降低心率和呼吸頻率、降血壓、降血糖,還能夠增強精力、體力、耐受力、抗壓力以及吸收和傳輸氧氣的能力。經過45年對光以及光的治療作用的研究,我得出了一個結論:生命的智慧通過光對我們發出召喚,指引並照亮我們的整個生命歷程。光和生命密不可分。

  

  3

  

  >> 其實,在刺激物出現時,我們並不能馬上感覺到它們,而是很久以後(相對來說),我們意識到它們時,才能感覺到它們。關於這件事,還有一個說法:我們的眼睛對光做出反應之後,又過了好久,它才能進入我們的生命意識體驗。當我們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發生在我們體內和周圍世界中的那種「明顯差異」,我們就能對生命中更加細微的事物做出反應,最後看到別人無法看到的事物。

  

  >> 我發現每當人們用力時,他們的瞳孔就會收縮,眼睛裡的光就會變得暗淡,就好像「用力」讓他們的視野變得狹窄,讓他們的眼睛變得模糊了。當他們不再用力時,他們的瞳孔就突然變大了,充滿了光芒。這件事很有戲劇性,而且是在瞬間發生的,因為瞳孔也會對任何發生在植物性神經系統內的感覺、情感和精神變化做出反應。

  

  >> ,一個人的情緒和他的眼睛有著緊密的聯絡。好心情讓瞳孔變大,能讓更多的光進出眼睛。

  

  >> 光擴寬我們的視野,能讓我們的大腦接收、吸納更多的資訊。換句話說,快樂讓我們看得更多、記得更多、明白得更多,增大了我們看世界的那扇窗戶的尺寸。

  

  >> 一個病人對生活持悲觀態度時,這種態度就會反映到他的視野中,讓他的視野變得狹窄,削弱他感知、回應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或許這就是大陸古代哲人老子說下面這番話的原因:「用其光,復歸其明。」

  

  >> 在人的整個植物性神經系統中,瞳孔是對人體活動反應最敏感的晴雨表,對進出眼睛的光作同等程度的反應。

  

  >> 。西元2世紀,希臘著名哲學家、醫生蓋侖就說過,視覺源於光並通過眼睛透露出去。另外,西元9世紀的伊斯蘭學者大都也認為光是從眼睛裡射出來的。

  

  >> 既然瞳孔是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它們就揭示了我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動物學家、生態學家及人類社會生物學家戴斯蒙德·莫裡斯博士曾說:「瞳孔不會撒謊,因為我們的意識不能掌控它們。」這就是職業撲克玩家在玩牌時經常戴墨鏡的緣故,他們不想暴露對手中牌的感受。

  

  >> 光穿越人體能量組織的容易程度取決於我們對生命指引的信任程度。如果我們相信生命,就能生活在一種平和的狀態之中,因為沒有光的流失,我們的眼睛和光輪就顯得無比鮮亮。如果我們不相信生命,無論我們如何提前考慮、如何努力,也會失掉眼睛裡那種自然可見的神采。我們眼睛裡的光反映了我們輕鬆愉悅的心情,是我們與生命和諧統一的見證,反映了我們的意識狀態。眼睛暗淡無光,說明心情沉重凝滯、缺少生活動力;眼睛閃亮,說明心情平和、充滿生氣。

  

  >> 我們與生命的疏密程度也體現在了我們的呼吸過程中。眼睛閃亮,呼吸飽滿;眼睛昏暗,呼吸淺薄。既然呼吸是生理系統和諧統一的最重要的體現之一,有節奏的擴張和收縮又體現了生命的節奏,那麼抑制呼吸的進行就會在很多方面影響我們。然而,我們中大多數的人都有呼吸淺薄、不均勻的毛病。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薩其達南達在其著作《平靜之路》中曾這樣寫道:「我們在正常的呼吸中只用到了七分之一的肺。」這句話證實了我上面的論斷。

  

  >> 當我注意到思考讓我的病人屏住呼吸,讓他們眼睛裡射出來的光減少時,我總想弄明白其中的緣由。我記得當初上學的時候,老師和父母總是讓我「努力」「盡力」,但兩者都沒有導致我最後的成功。我最終意識到,努力或許並不是導致我們獲得創造性突破的主要因素,「提前考慮」通常是一種與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做鬥爭的嘗試,會把我們正在苦苦尋找的答案遮蓋起來。嬰兒和孩子並不「為以後考慮」,也從來不尋找什麼。其實,他們只是對任何吸引他們注意力的事物做出反應,而指引他們的是一系列我們都可獲得的認知。

  

  >> 我發現我們的生理系統是為了回應生命而不是指引生命而生。這個發現成了我日後苦心研究哲學的動力。

  

  >> 我們停止思考,開始回應,就會變優秀。我們試圖預料、控制即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就會緊張,表現也會變得差勁。

  

  >> 當我們同生命一起漂流,無論它帶我們去何方,我們都會追隨它,我們就能有意識地同生命碰面。這種體驗讓我們不費任何力氣就能找到一種新的閒適感和存在感。在我們追隨生命的邀請,向我們的最大潛能靠近時,謹記生命的智慧總會邁出第一步這一點,會讓我們和生命之間形成一種不可分割的協作關係。

  

  >> 先知先覺是本能。

  

  >> 我們的眼睛不斷對吸引它們的光做出回應。當我們發現了我們生命中這個精細卻高深的部分時,我們就開始相信它的指引,毫無疑問地追隨它,提高我們觀察生命的精神活動的能力。

  

  >> 人類同樣擁有這種第六感。唯一的區別是,我們會去懷疑本能告訴我們的事,相信我們的「深思熟慮」。我們相信事後的認知,因為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都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意識到的。

  

  >> 不過,如果我們天生就具備先知先覺的能力會怎麼樣?如果先知先覺其實是每個正常的人都應該有的又會怎麼樣?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榮格認為,直覺是心理功能,能讓我們預先感知到即將發生的事。很多畫家「領先於他們所處的時代」,因為他們相信直覺,憑直覺作畫。

  

  >> 2010年,我被選為國際微能源及能源藥物研究協會主席,這個組織的會員都是對意識對健康和快樂的影響感興趣的科學家、物理學家、醫生。

  

  >> 英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本報告的作者之一伊萬·湯姆森曾說:「從完全清醒或者存在的意義上說,意識在深度睡眠中仍然存在,甚至在正常的心理活動(思考、感情、幻想)安靜下來或者停止之後仍是如此。」

  

  >> 意識就像光一樣無處不在。

  

  >> 我們與每一個活著的事物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在任何時候,每個事物、每個人都和別的事物、別的人有著密不可分的協作關係。潮汐湧動和季節變化的動力,同樣驅動著我們的心跳。因此,當某種醒悟或者感覺突然出現在我們的意識中時,這絕非一起偶然事件。生命的智慧在尋找我們,在輕鬆地指引我們向著生命旅程中的下個階段靠近。我們沒有什麼可想、可考慮、可選擇的。我們只要觀察,就能抵達我們需要去的地方,做完我們需要做的事情。

  

  4

  

  >> 1896年,威爾伯·阿特沃特和弗朗西斯·本尼迪克特主導了一系列新陳代謝的實驗,結果發現,人體產生的熱量及其生理活動與攝入食物的能量是一致的。他們的發現成了卡路里理論的基礎。基於阿特沃特的發現,弗朗西斯·本尼迪克特和詹姆斯·哈裡斯於1919年提出了哈裡斯-本尼迪克特等式,從而讓測定一個人的基礎代謝率,也就是人體在休息的狀態下需要多少卡路里成為可能。

  >> 這套理論50多年沒有受過質疑。從1972年開始,一個由保羅·韋布博士率領的科學家研究小組,用最先進的技術主導了一系列的研究,想要復制阿特沃特和本尼迪克特的結果。韋布博士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發現表明,在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理論上的能量和人體實際產生的能量之間存在明顯差異。這種被稱為「未測定的能量」的差異表明,在人體產生的能量當中有高達23%的能量無法歸結於卡路里的攝入。

  >> 「有很大一部分的能量無法獲得科學上的解釋」這一事實的證據就越清晰。

  >> 面對有些能量無法解釋這一事實,韋布博士把一種新的被他稱為「Qx」的變量引入了能量平衡的計算中。這種變量代表的是來自於未知源頭(有些人也將其稱為「虛空」)的能量。

  >> 盡管能量來源於「虛空」這種看法,在西方人看來可能有些奇怪,但東方人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意識到這種神秘的生命能量了。在大陸,這種能量被稱為「氣」;在印度,這種能量被稱為「般若」;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威廉·賴西則把它稱為「生命力」。

  >> 韋布博士的研究不但暴露了卡路里理論的不足之處,更證明了人體能夠從未知的源頭接收能量(生命力)。

  >> 他的研究還發現,人體攝入的食物越少,「未測定的能量」就越多。換言之,人體好像從某個未知的源頭接收了大量的能量,我們吃得越少,身體所接收的「未測定的能量」就越多。

  

  >> 華盛頓大學生物工程系教授、《水的第四種形態》的作者傑拉德·波拉克博士說:「實驗證據表明,光能賦予水,包括人體內的水以能量。在某些條件下,那種能量或許能夠提供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波拉克和他的團隊已經證實,除了固態水、液態水和氣態水,還存在第四種形態的水。人體細胞就由這種不同於正常水的「活水」組成,因為它的裡面充滿了光。第四種形態的水(H3O2),因其化學結構,比普通水(H2O)更有黏性、更稠密、更有序、更具堿性,含氧量也更高。

  >> 它有一個負極,並且像電池一樣,也能將陽光中包含的能量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進行傳輸。既然構成水所需的能量來源於太陽,你或許可以這樣說,人體就是一個充滿了「活水」的生物光電池,太陽不斷為其充電。

  

  >> 諾貝爾獎獲得者阿爾伯特·納紮波爾蒂·聖捷爾吉曾說:「我們攝入身體裡的所有能量都源於太陽。」

  

  >> 太陽能通過光合作用的過程被儲存在植物中,然後人類和動物將植物吃掉,以利用這種「光造」的能量。但是我們能否在戶外的自然光中多待些時間,從而讓這個過程變得更為深入呢?既然太陽能可以讓我們的家、汽車和城市運轉,那麼陽光也能為我們的生命提供動力這個想法是不是就真的顯得那麼怪誕呢?據內科醫師、光生物學家亞歷山大·翁施所言,在人體產生的能量當中,只有三分之一來源於我們所吃的東西,其餘的三分之二來源於戶外的自然光。其實,人體的能量產生過程所涉及的遠不止「吃對了」這一件事。人體始終在尋找生理的平衡,維持這種必要的平衡所需的大部分能量來源於我們攝取的太陽光。獲取人體每天所需的最少量的太陽光,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在戶外待段時間,盡可能多地暴露我們的皮膚。人體所需的能量由光和食物共同供給。這就是陽光——自然給予生命的最佳食物——對我們的健康和安樂如此重要的原因。

  

  >> 或許這就是數個世紀以來,禁食和日光浴在不同的文化中被用於淨化、激勵以及撫慰靈魂和肉體的原因。它能幫助我們治愈疾病和傷痛,有效預防和治療多種慢性疾病。吃得少一些,在大自然中待的時間多一些,這個辦法能否以我們可能沒有想到的方式,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呢?

  

  >> 光不但能夠指引我們的眼睛,更能指引我們的整個生理機能和生命進程。

  

  >> 食物的營養價值與食物中所含的光密切相關。剛剛采摘下來的成熟的果實和蔬菜的體內充滿了光,營養也最豐富。

  

  >> 現在請你想一下:吃得少一些,在戶外待的時間長一些,直接吸收光的極純的滋養,而不是通過食物間接地吸收它,這麼做會對我們的健康多有好處!

  

  >> 事實證明,吃得少一些,清淡一些,能夠延緩身體細胞老化,預防主要健康風險的出現,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健康。

  

  >> 戶外活動又刺激了維生素D的生成。維生素D的作用很重要,維生素D缺乏症,常與曬太陽時間不足有關,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流行病,而一些諸如癌症、心臟病、骨質疏松症、視網膜黃斑病變和免疫力下降等此類「文明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也與缺乏維生素D密切相關。科學家還證實,維生素D缺乏症與早老性癡呆病的發生有很大關係。

  

  5

  

  >> 所有的事物,從開始到結束,都被一種我們無法掌控的力量決定著。上至星辰,下至昆蟲,它的影響力無遠弗屆。無論人類、蔬菜,還是宇宙、塵埃,我們都隨著一種神秘的音樂起舞,然而這吹奏者卻遙遠無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2012年,我應邀在毛伊島舉行的第一屆TED[插圖]大會上發表演講。我坐在觀眾群中聽他人講話時,其中的一位演說者——作家、科學家加裡·格林堡博士說的一句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說:「每個細胞都有事做。」我坐在那裡,細想這句話的意思,才意識到它是那麼的深刻。心臟細胞輸血,紅細胞輸氧,白細胞抗感染,脂肪細胞儲存過剩能量,免疫細胞攻擊外來微生物。深深觸動我的是下面的認知:我們每個人,就像這些細胞一樣,也有各自的事做。

  

  >> 我常說我們每個人就像一棵棵不同種類的樹。有的樹高而且瘦,風一吹就搖擺;有的樹枝幹粗大,缺少彈性。有的樹看著很喜人,因為它們長花結果;有的樹千萬要留神,因為它們身上長滿了保護刺。我們也像樹一樣,彼此各不相同,在充實、平衡生命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正如偉大的印度聖哲拉瑪那·馬哈希所言:「每個人的存在都有其特定目的。」證明的智慧不斷讓我們沿著正確的方向前行。

  

  >> 縱觀歷史,先知們好像都認為,宇宙在不斷激活、調整自己,以與某支無形的舞曲保持和諧統一,而我們都是這支龐雜而精細的舞曲的一部分。西元前4世紀由古希臘哲學家芝諾創立的斯多葛哲學認為:「整個宇宙被一種有序的力量控制……人體中同樣含有這樣一種有序的或者指引性的因素。」

  

  >> 聖雄甘地重述了這種古老的哲學思想,他這樣寫道:「宇宙中存在一種力量,若我們準許,它就能流入我們體內,產生神奇的效果。」

  

  >> 《聖經》上說,上帝是光。上帝無所不能。上帝無所不在。上帝創造了天地,並以神的形象創造了人類。有意思的是,《聖經》中對上帝的描述,和量子物理學家對光的描述是一樣的,只是用詞不同。後者認為,光是萬物的根,同樣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實際上,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實實在在的事物,都是光這種無形之物的有形表現形式,人類就是光的全息焦點。

  

  >> 上帝之光(物理學家把這種無形的光稱為現實的基礎)與我們的「體內的光」——意識之光——融為一體時,我們即刻進入了一種被稱為「存在」或者「相連性的指引」的狀態之中,我們生命旅程中的下一段路就由這種狀態很自然地給準備好了。

  

  >> 「體內的光」是一種通俗易懂的比喻說法,說的是一個人的健康和意識,還是一種能用數字描述的現象。事實已經很清楚了,所有活著的有機體,包括人類在內,都能放射一種可測的弱光,這種光叫生物光子,在每一次生化反應面前,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身體是否健康。缺少了這種「體內的光」的反射,維持我們生命平衡的人體細胞間的聯絡和細胞所催化的生化反應,就不會發生。細胞和有機體之間的關係越和諧,與電池有幾分相似的人體,所儲存的光能就越多,釋放出的生物光子就越少。

  

  >> 除了所有活著的生物體能釋放光子,還有超過半數的海洋生物體——上至鯊魚,下至浮遊生物——另有高達80%的輻鰭魚自身也能發光,以誘捕獵物、抵抗捕食者、吸引異性以及彼此交流。舉例來說,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科學家最近就發現,有些魚類把光吸入體內以後,反射出去的卻是別的顏色的光。據這些研究者講,這種反射回來的光叫作生物熒光,量呈反向增長,這樣一來,這些魚類彼此間就能進行交流了。

  

  >> 人類也能吸收光,也能使之以不同的顏色反射出去,這種光有時是細微的熒光,有時又能在人體周圍組成一個很亮的光場。據我多年對這種現象的研究,我發現,好像我們吸收的光和反射出去的光能夠反映我們身體上、精神上和靈魂上的健康狀態。這兩種光跟我們的信仰和精神密切相關,能夠影響我們和光譜的關係,也能為我們的世界和我們頭上的光輪增光添彩。然而,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都無法看到這種能夠反映一個人健康狀態的細微放射物,因為他們看到光輪的本能並沒有被開發出來。

  

  >> 現代科學已經證實,從根本上說,我們都是不可分離的;我們都是同一個有機體的不同側面,不斷相互影響著。正如德國作家、政治家歌德所說:「這個世界完美有序,我們每個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在與所有別的事物保持著平衡。」理論物理學家戴維·伯姆說:「萬物彼此相連,彼此影響。」總之,關聯就是萬物最根本的特點。

  

  >> 科學家很早就認為,大腦是身體這部交響曲的指揮,指導身體該做什麼、什麼時候做以及做到什麼程度。但心循研究院所主導的一系列的研究證明,心傳給大腦的信號,比腦傳給心的信號要多,並且那些從心裡產生的信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腦的功能。心創造了人體最強、最廣的電磁場,從振幅上說,要比大腦創造的電磁場大60倍。另外,心創造的電磁場,要比大腦創造的電磁場強烈5000倍,在距身體幾英尺遠的地方就能感覺到。

  

  >> 當你想到心能反映我們的內心感受、影響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的生理功能時,用上面這一點來解釋就顯得很合理了。我們感覺到愛、親密和感恩時,心中就會生出一種傳染性的和諧頻率。我們的生命處於躁動時,心率也能反映出這一點,這便是「心音」這種說法的含義。迪安·奧尼希博士在其《愛與生存:親密關係的醫療作用》一書中這樣寫道:「除了愛和親密關係,我還不知道有別的什麼醫學因素——不是飲食、吸煙、鍛煉、壓力、遺傳、藥物、手術——對我們的生活質量、疾病和早亡有著更大的影響。」奧尼希把愛和親密關係描述成一種對一致性的渴望,而這種渴望是生命華夏本就有的。

  

  >> 在生活中,我們想做成某件事,便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這方面,卻常常忽略了那些指引我們生命旅程的細節。可就是這些意識中的「低語」才能讓奇妙的事情發生。做了那麼多年的醫生,和那麼多的病人打過交道,我意識到,我的工作其實並不是查明問題、解決問題,而是悄無聲息地深入到這些問題背後,讓生命的智慧指引這個過程的完成。作為我所接收到的無形資訊和病人健康之間的序言物,我慢慢發現,我做得越少,發生的事就越多;我什麼都不做,萬事皆有可能發生。

  

  >> 17世紀的波蘭牧師、醫生和神學家安格勒斯·希萊修斯說過的一句話很明晰地闡述了這種思想,他說:「上帝的愛和歡愉無處不在,你只有‘在那裡’的時候,他才能把這兩樣東西賜給你。」

  

  >> 17世紀的法國劇作家莫裡哀曾說:「如果我們放手自然,她就能從無序、混亂的狀態中慢慢恢復過來。毀掉一切的,正是我們的焦慮和煩躁;幾乎所有的人都死於療法而不是疾病本身。」

  

  >> 我們生活的這個宇宙在以最經濟的方式運行,人體的運行是這樣,大自然的運行是這樣,廣義上的宇宙的運行也是這樣。這就是說,生命是超能的,花費最少的力氣就能維持運行。這種最少的力氣就叫作存在狀態。

  

  6

  

  >> 光是無形的潛能,憑借神奇的力量,讓萬物有了形狀。我們處於清醒狀態時,所有被我們認為是有形的事物,其實是我們的眼睛和光相互作用的結果,光釋放出能量,然後意識將其轉化成一個充滿了光的形象。但是,這個充滿了光的形象,其實並不是光本身,而只是我們大腦裡的一種印象。

  

  >> 光在白天指引並照亮我們的生命旅程。

  

  >> 光和生命是同一種能量,只是存在狀態不同——一種是有形的(物質),一種是無形的(光)。宇宙萬物是光的有形存在狀態。能場則是光的無形存在狀態。

  

  >> 20世紀印度著名精神導師帕拉宏撒·尤迦南達,讓很多西方人見識了什麼叫瑜伽術,他把光視為「賦予有限創造物以形狀的宇宙智慧的振動」。

  

  >> 光和意識都是無形的,比時間、空間和物質都重要,是宇宙和我們體驗宇宙萬物的基礎。光是宇宙萬物之本,是宇宙資訊的傳送者。同樣地,意識是所有有感覺的生物體驗宇宙萬物、獲取宇宙智慧的手段。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光和整個宇宙緊密相連,很多偉大的先知也認為,宇宙萬物都有意識。

  

  >> 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量子物理之父馬克斯·普朗克曾說:「我認為,意識是根本。我認為,物質源於意識。我們不能落後於意識。我們談論的所有事物,我們認為是存在的所有事物,都以意識為基礎。」

  

  >> 通觀歷史,那些能夠喚醒自身無限潛能的偉人,都把意識視為光,把光視為意識。

  

  >> 生命之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光,和無限潛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意識,都來自同一個源頭。

  

  >> 從理論上講,我們可以這樣說:光和意識都是無影無形的。但沒有意識,光就無法存在;沒有光,意識就無法存在。

  

  >> 雖然我們把生命視為一系列的有形體驗,但我們看到的只是影片的一部分。生命在有形與無形之間以光速不斷變化。這種現象和看電影差不多,好像影像一直在動,其實那只是一系列高速運動的獨立畫面。有形指的是生命體驗。無形指的是意識,也就是所謂的能場。正如放映機裡的膠片能把光轉變成銀幕上的影片,印在頭腦裡的想法也能把意識之光轉變成生命體驗。

  

  >> 意識開闊了,人的能力就提高了;我們看事物的方式變了,現實也就相應地改變了。

  

  >> 如果我們忘掉我們的名字、年齡、性別、膚色、信仰、偏愛、健康狀況以及所有其他用來區分我們和他人的描述性的詞匯,我們會變成什麼樣子?

  

  >> 如果我們覺得我們和他人沒有任何不同之處,我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 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都源於「我們是相互分離的」這樣的誤讀。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跟其他人,以及宇宙中所有其他的事物緊密相連。我們都被這種有限的現實看法決定,把我們的心靈和肉體視為「我」,把任何其他的心靈和肉體視為「非我」,這就導致了孤獨、嫉妒、暴力和偏見的發生。

  

  >> 每一次戰爭、審判、種族清洗、恐怖攻擊和種族大屠殺,都是我們固有偏見的外在表現,因為我們覺得別人的觀點、膚色、性別、信仰、性取向和外貌與我們的相異。所有這些暴力行為都試圖消滅「非我」,肯定「我」。很多戰爭就是為了證明「我的信仰比你的要好」才發生的。但真正的暴力是我們此生中所經歷的內心的激烈沖突,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是誰,認為我們和別人不一樣。

  

  >> 著名物理學家戴維·伯姆在《整體和秩序》一書中這樣寫道:「人與人之間這種普遍的、無處不在的差異……正在阻止人類為了共同福祉,甚至生存而協作,導致這種差異產生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生來就和別人不同這種想法。」

  

  >> 從根本上說,一切的存在就是大量的無限潛能或者可能,意識能夠將大量的無限可能轉化成獨特的形狀,量子物理學讓我們對這個過程有了粗淺的認識。我們體內的那個觀察者就是意識心理,它的看法由一系列構成現實基礎的觀點、想法和記憶組成。從意識心理的概念上可以看出,它在無形的環境中闡述定義和意義,把無限可能壓縮成一個子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現實」。根據這一過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心理把光(無形)轉化成物質,並把意義分配給這種物質。這樣一來,心理就讓物質(任何原子和分子的組合)有了意義。

  

  >> 只要我們繼續透過意識心理的鏡頭嚴格看待我們的體驗,我們就會繼續被禁錮在二象性的怪圈裡。用好和壞、對和錯、黑和白判斷我們的體驗,我們就會陷入這樣一種幻覺中:我們和我們「在那裡」的體驗是相互分離的。

  

  >> 猶太教的主要典籍《塔木德》中說:「我們看到的並非事物本身,我們看到的是我們自己。」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我們就會如何看待世界。沒有體驗者,就談不上體驗。

  

  >> 從量子理論看,沒有觀察者,萬物就不會存在,因為根本沒有獨立於意識之外的現實。

  

  >> 本地意識和意識心理相連,只用一種觀點去解釋無限的宇宙時,形狀、自我和選擇這些「日常實在」就會被創造出來。非本地意識和無意識心理相連,意識心理的觀點,把光誕生之前就存在的無形、無自我和無選擇的無限潛能,轉化成了物質。無意識是不能分析的,因為沒有獨立的「自我」去觀察它。美國記者戴維·布魯克斯在《社會動物》這本書中寫道:「如果把意識心理比作一位站在高臺上遠觀世界、用直線和語言分析戰情的將軍,那麼無意識心理就是一百萬個哨兵。這些哨兵斜著身子穿過戰場,不斷把一串串的信號傳回去,又對傳過來的資訊及時做出回覆。他們始終不離周圍的環境,而且浸沒在裡面。他們四處奔跑,摸透了敵人的心理、地盤和想法。」

  

  >> 我們總認為自己是生命的主宰。然而,生活中絕大多數的事都是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發生的,幾乎沒有什麼事情在我們的掌控範圍之內。

  

  >> 物理學家、《自我意識的宇宙》的作者阿米特·戈斯瓦米曾這樣說:「多數情況下,自我意識並不能意識到多數的事——在無夢的睡眠中更是什麼也意識不到。荒謬的是,無意識——竟能意識到多數的事。無意識從不睡覺。」

  

  >> 只有意識到了我們沒有任何問題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地醒悟過來。

  

  >> 我意識到自己沒有任何過錯——從來也沒有過任何過錯。

  

  >> 英國19世紀著名詩人威廉·布萊克曾說:「如果感知之門能夠得到淨化,那麼萬物將源源不絕地以其本來面目出現在人的面前。」

  

  >> 某人問我們是誰時,我們會把我們的名字告訴他。如果他問我們是幹什麼的,我們會把我們的職業(例如醫生、律師或者伐木工)告訴他。某人讓我們描述一下自己時,我們會說,我們是女的或者男的,白人或者有色人種,已婚或者單身,同性戀者或者異性戀者。可是,如果沒有了這些稱號,我們會是誰?

  

  >> 盡管我們當中大多數的人認為「我們是生命的主宰」這種想法會給我們帶來慰藉,但神經病學家所主導的一系列的研究顯示,在我們的認識活動(如決定、感情、行動、行為)中,只有5%是有意識的,其餘的95%都是無意識造成的。心理學家提摩西·威爾遜在《最熟悉的陌生人》一書中這樣寫道:「有些研究者極端地認為,其實,所有的工作都是無意識心理完成的,意識心理或許只是一種幻覺。」

  

  >> 人腦有兩套很不同的處理系統。第一套反應速度快、出於本能、無意識。這套系統受控於右腦半球及大腦中古老、處於邊緣且具有「爬行動物屬性」的那部分。第二套反應速度慢、有邏輯性、有意識,受控於左腦半球和新的大腦皮層。直覺是第一套系統中的一部分,研究人員發現,第二套系統還沒來得及啟動,直覺立刻就把答案給了我們,並且答案往往都是正確的。有些研究證明,我們的生理機能甚至能夠在電腦自動生成的問題提出之前的兩三秒鐘之內預測出正確的答案。

  

  >> 我們體內有一個全球定位系統,能夠預先指引我們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反應。這種說法並非不合理,因為根據量子理論,意識心理自以為知道,而無意識心理無須知道它知道這個事實就已經知道了!

  

  >> 無論我何時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事物上,我都錯過了「我沒有在尋找的」所有事物。在我絞盡腦汁試圖想要弄懂我的病人的過程中,我的視野變得狹窄了,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了我認為我在尋找解決方案上。當我的意識心理試圖弄清楚我的直覺早已明白的事情時,我那個包含無限可能的心理領域就戲劇般地縮窄了。然而,當我將視野放寬時,我的意識就擴展了,我開始意識到了吸引我注意力的事物是什麼。也就是說,在沒有注意到正在召喚我的事物的前提下,任何讓事情發生的企圖都限制了我的感覺。我什麼都不尋求時,我就感覺越來越舒服;我感覺越來越舒服,與病人相處時,我的體驗就越來越深邃。

  

  >> 13世紀的蘇菲派詩人賈拉魯丁·魯米說過:「你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根紮在無形世界中。形式也許會變,但精髓始終不變。每一個奇妙的景象都會消失,每一個甜蜜的詞匯都會褪色,但不要沮喪,因為它們的根是永遠存在的,永遠在生長、分枝、孕育新的生命和新的快樂。」

  

  >> 我們對生命之流的抗拒就像逆流遊泳——很費勁。強迫行事也是如此。用力越多,阻力越大。如果我們不能隨心所欲行事,就會更加覺得,無論我們做什麼,都做不好。

  

  >> 不過,當我們認識到潛藏在我們體內的導航系統,與刺激宇宙萬物發展的某個事物不可分割時,我們的孤獨感就會消失。我們會感覺更加輕鬆,並開始用新的方式去看待生命。

  

  7

  

  >> 精神和肉體的關係自現代醫學創立之初就一直被研究。但是,直到1985年,由坎達絲·珀特博士主導的研究才發現,源於大腦邊緣系統的感情,能夠通過心理機制,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從而創造出一種相互依存的反饋關係。珀特博士和其他「心物」先驅研究者的發現證明,我們的每一個思想、想法、看法,都能物化成一個影響我們生理機制的化學信使,同時還能被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感知到。這些發現表明,每一種心態都能以分子形態(神經肽、神經傳遞素、激素、外激素)呈現。這個發現已經成為心物藥學(心理神經免疫學)的理論基礎。

  

  >> 我們怎樣感知生命,我們的體驗就怎樣在感情和生理上影響我們。與某些體驗相連的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意義,會造就一系列不同的信使分子,也會指導我們的細胞加速、放緩、遷徙、再造,甚至死亡。與體驗本身相比,我們的生命信念對我們的健康和幸福有著更大的影響。

  

  >> 多數疾病由壓力導致,多數壓力因我們的生命信念與我們的實際生命體驗不匹配造就。我們很看重我們的信念,因為我們確信它們是正確的。然而,當我們去查同義詞詞典時,雖然發現「信念」這個詞與「思考」和「想法」同義,但實際上,它們的意義完全相反。如果用我們的信念去指導我們的生理機能,就有可能發現,我們身體上和精神上的很多病症都是由與我們的健康相沖突的某些想法造成的。

  

  >> 覺醒是慢慢除掉自我的偽裝,展現自己最自然的存在狀態。

  

  >> 西方蘇菲派創始人納亞特·坎說過:「整個宇宙反映在人的心中,既然整個宇宙反映在人的心中,人就可以被稱為宇宙的心。」

  

  >> 冥想為何對我們這麼有好處,因為它能夠刺激大腦當中與高級意識、高級注意力、快樂感、幸福感和同情感相連的那個部分。

  

  >> 色彩順勢療法

  >> 雖然我從1971年起就在用色彩為病人治病,但我第一次接觸到一整套的被稱為「和諧人格療法」的色彩順勢療法是在1977年,當時是我的好友兼同事拉裡·傑布拉克博士介紹給我的。和諧人格療法通過把彩光投射進人的眼睛裡,讓大腦當中影響視覺功能的那個部分恢復平衡。在幾個患有眼疾的病人身上試用了這套療法之後,我發現效果很好,以至於我親自主導了3項試點研究,以判定彩光是否還可能會影響大腦的其他功能。我先讓我的病人處於彩虹全部顏色的影響之下,然後觀察某種顏色是如何既影響他們的視覺,又影響他們的心情和行為的。例如,如果某人體內熱量過高——可能正在發燒、發炎或者動怒——我便用冷色醫治他們,讓他們處在藍綠光的影響下,以達到為他們靜心、降溫、排解痛苦的效果。如果他們的問題源於熱量不足——臉色蒼白,飽受某種慢性病的折磨——我就讓他們處在溫暖的黃綠光的影響之下,這樣就能增強他們的能量和活力。

  

  >> 在主導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我還發現,色彩和我們的心情密不可分。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反應。有些顏色讓你覺得舒服,卻讓他覺得不舒服;有些顏色讓你覺得不舒服,卻讓他覺得很舒服。好像每個人都是這樣。

  

  >> 於是,我開始問我的病人哪些顏色是他們喜歡的,哪些顏色又是他們不喜歡的。當我把某種他們不喜歡的顏色短暫地置於他們的眼前時,他們就會感覺輕微的(有時又不是那麼輕微)不安,讓他們釋放出一種悲傷感或者別的不快的感受,但這些感受的根源是以前那些沒有解決的問題。有些顏色能為他們帶來快樂,帶來一種安全感和舒適感。就好像他們會對某些顏色產生過敏反應一樣,因為那些顏色能夠喚醒他們的痛苦回憶和伴隨這些痛苦回憶的感受。正如魯米對我們說的那樣:「傷口就是光進入你體內的那個地方。」

  

  >> 人類順勢療法這個想法總是在我的大腦中浮現。於是,我開始問我的病人他們過去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毫無疑問,某些顏色與他們生命中的某些敏感事件存在著一種很明顯的聯絡。甚至對我而言,當我看到靛藍色的光時,一種極度焦慮的狀態馬上就會出現,讓我忍不住想起發生在我和父親之間那些痛苦的往事。我在想,小劑量的靛藍色的光是否就是治愈我傷痛所需的藥物呢?

  

  >> 於是,我嘗試了不同的辦法。我先看讓我覺得舒服的光,然後慢慢地把少量讓我覺得不舒服的光置於我的眼前。結果很震撼,我忍不住對我的病人做了幾次。我的發現令我激動。接受全光譜,不但擴大了我的病人的視野,更讓他們意識到了他們此前沒有意識到的感覺、記憶以及生命中的其他側面。他們的接受範圍擴大了,很多病人都說他們「開悟」了。甚至有幾位有了預知未來的能力,能夠感覺到以後發生的事。顯而易見,我們接受了光的全光譜,就接受了生命的全光譜。

  

  >> 色彩順勢療法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彩光先潛入我們的意識下面,然後抵達大腦皮層之上,最後進入負責控制我們對色彩做出本能反應的原始腦幹。它能在激起強烈的心理生理反應的同時穿透我們的情感和記憶的神經中樞。色彩順勢療法能讓我們意識到我們以前沒有解決的問題,挖掘出我們視野大廈的情感根基,最終讓我們擺脫舊日傷痛的折磨。

  

  >> 心理療法也能做到這一點嗎?有可能,但根據我多年用色彩順勢療法為病人看病的經驗,看彩光往往能夠更快地發現我們的病根。心理以生命的速度運行,色彩順勢療法以光的速度運行。病人看病時,假如有抵觸心理的話,也不能阻止其發揮作用。在你看某種顏色的那一瞬間,你就和這種顏色建立起了一種聯絡。這是一種原始體驗。

  

  >> 你或許會想,色彩就是色彩,色彩和我的感覺又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你去問某一位物理學家,現實的本質是什麼,生命的根源又是什麼,他會告訴你,宇宙萬物——你所能看到、聽到、感覺到、品嘗到和觸碰到的一切事物——都是一種震顫。隨便拿一樣東西,沒錯,看上去是很堅固,可一旦把它放到顯微鏡下,情況就大為不同了。繼續放大你所看到的東西,你會發現最後留下的只是它那鮮明的震顫特征。從最根本上說,現實的本質就是光的震顫。色彩只是我們對以某種頻率震顫的光的視覺感知。

  

  >> 正如我們很容易接受這種生命體驗,卻很難接受那種生命體驗一樣,組成這些生命體驗的能量頻率有些讓我們接受起來覺得舒服,有些讓我們覺得不舒服。我們對某些色彩如何做出反應,我們就對某些生命體驗如何做出反應。但我們的反應對象並不是色彩,而是被我們解釋為色彩的震顫。甚至我們對色彩的解釋方式都和別人的很不一樣。你覺得某種顏色是紅色,別人卻覺得是藍色。但即便是你對某些色彩有不同的解釋方式,也不會影響你對它們的感受。

  

  >> 據華盛頓大學眼科學教授傑伊·內茨所言,大多數的科學家以前都認為,具有正常視力的人看色彩的方式都是差不多的,這是因為他們對色彩的感知與普通的情感反應密切相關。但現在這種看法變了。在2009年發表於《自然》雜誌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內茨和他的同事在天生隻對綠色和藍色敏感的猴子的眼中注射了一種病毒,這種病毒能讓它們的一些「綠色感知」視錐細胞看到紅色。雖然猴子的大腦天生只能感知到綠色和藍色,但它們很快便適應了上述病毒,這樣它們也能看到紅色了。這項研究結果顯示,波長不具有預先確定的感知能力。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獨屬於自己的對色彩的感知方式,或者說有一個獨屬於自己的色彩光譜。據生物分子研究領域的先行者弗裡茨·阿爾伯特·波普教授所言:「我們仍然站在徹底理解光和生命的龐雜關係的門檻之上,但我們現在可以毫無疑問地說,我們整個新陳代謝系統的功能都依賴於光。」因為光由被我們感知為色彩的不同波長組成,所以我們讓光進行新陳代謝的方式和我們讓生命進行新陳代謝的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接受了光的全光譜,就接受了生命的全光譜。

  

  >> 光和生命之間存在著一種緊密聯絡。被我們感知為色彩的光的頻率,像我們的某些生命體驗一樣,也能引發特定的想法、感覺和情感。

  

  >> 當一個細胞處於最佳健康狀態時,它就能對可見光譜上的所有顏色做出同等的反應。

  

  >> 色彩只是以某種特定頻率振動的光的波長。例如說,紅色的光的波長約為625到760奈米(十億分之一米),紫色的光的波長約為380到435奈米。

  

  >> 據哲學家、科學家、《核進化:彩虹人體揭秘》一書的作者克裡斯托弗·希爾斯所言,人體的能源中心位於人體的7個主要內分泌腺上。它們受可見光譜7種顏色的刺激,並與健康、快樂和高級意識的獲得密切相關。因為能源中心不但與我們的身體健康有關,更與我們的精神進化相連,所以每一個能源中心都代表著我們生命旅程中的每一個獨特的側面。

  

  >> 意識就像棱鏡,把無形的振動(光)分割成有形的振動,這種有形的振動就是我們所能夠看到的色彩。波普教授指出:「當一個細胞失衡時,它就會有選擇地對色彩做出反應。」這就好比吃得太差會導致營養不良一樣,全光譜吸收不完全也會造成「身體不明」。當我們接受全光譜的能力下降時,我們的身體機能也會隨之急速下降。

  

  ◆ 頓悟就是物質精神化

  >> 創造就是把光轉變為物質,頓悟就是把物質轉變為光。我們的生命旅程始於精神的物質化,終於物質的精神化。

  

  >> 我們的意識決定了我們會吸收什麼樣的光譜頻率。這些頻率將物質轉變成能量,使我們發光。意識擴展時,我們的光也會隨之變強。那些我們尚不能吸收的光的頻率,經過反射,就會被我們吸收,這樣我們就能逐步地接受以前讓我們感覺不安的生命體驗。當我們能夠吸收整個光譜時,「我們」就消失了,唯有陽光的全息焦點留了下來。

  

  ◆ 被縮窄的感知範圍

  >> 我們和別人有目光上的接觸時,其實我們是在跟他們交換光,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還沒有看到某個人就已經感覺到他在看我們。甚至是盲人,在別人看他們時,他們的大腦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能夠被激活。

  

  8

  

  >> 視網膜由95%的視桿細胞和5%的視錐細胞組成,剛好對應了意識心理和無意識心理對感知活動的控制比例。因為視桿細胞擅於預知遠處的事物,視錐細胞擅於觀察近處的事物(在生理上剛好對應了老子的「為」與「不為」),所以眼睛就像意識一樣證實了我們不用費力就能看清事物。

  

  >> 讓眼睛變得疲勞,讓視野變得狹窄,還常常導致近視的發生。雖然這是當今社會的一種流行病,但視野受限和近視之間的關係在以前早有論述。研究者弗朗西斯·揚博士的早期作品中提到,猴子被置於視覺受限的環境中,3個月之後,約75%的猴子都會患上近視。另外,在視覺受限的潛水艇中工作的海軍隊員,相比其他軍種的隊員,更容易患上近視。然而,揚在另外一項研究中發現,那些從不在封閉環境中看書或者工作的人患上近視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 長時間地讓視覺處於受限狀態,就會削弱我們的眼睛在「近遠視覺需求」之間的動態轉換能力。

  

  >> 任何吸引我目光的事物都在尋找我。

  

  >> 任何進入我意識中的事物都變成了我的責任,任何已成為我責任的事物我都會去處理,任何我會去處理的事物我都要完成。

  

  >> 追尋生命的指引就能把我們從這一刻帶到那一刻,從而創造出一種有意義的人生。

  

  >> 一旦我們認識了這個事實,就能對任何呼喚我們的事物做出回應。我們無須優先考慮哪一個事物,因為生命的智慧早就給我們安排好了。生命中的每個事物都是平等的。你怎樣洗盤子跟你怎樣洗嬰兒的背是一樣的。因此,如果一個帳單出現在了你的郵件中,盡管付錢就是了。電話鈴一響,接就是了。你有了靈感,創造就是了。你感覺到了愛,把它表達出來就是了。

  

  >> 擁抱生命,它就會讓你獲得健康和富足——不但能讓你獲得健康和富足,更能讓你身邊的那些人獲得健康和富足。正如甘地所說:你的生命就是你的資訊,你的資訊能夠傳遞給他人。對任何吸引你目光的事物做出反應,不但能讓你獲得解放,更能讓所有的人獲得解放。

  

  >> 我們常說活在當下,或者讓靈魂變得純淨,但讓靈魂變得純淨不是別的,而是處理好你眼前的事物,認識到你的生命就是你的冥想。純淨讓我們變得普通——只需處理好來到我們面前的任何事物。追隨這個過程,我們就能獲得這樣的認知:無論發生什麼樣的事,我們都會坦然面對。

  

  >> 「存在」的日常體驗。在接下來的24個小時,對進入你意識的任何事物做出反應。你注意到的任何事物都在找你。如果你發現床該整理了,那就馬上整理。洗滌槽裡面有個盤子,就算不是你的,也要洗乾淨、烘幹、放好。如果你欠別人錢或者收到了一個無法償付的帳單,那就提前給人家打電話(而不是在最後一刻才拿起電話),把難處告訴人家,並向人家保證以後有錢了會盡快還上。在你感覺到愛或者感激時,就對周圍的人說一句「我愛你」和「謝謝你」。看到家裡需要收拾,趕快收拾好。用具需要修理,趕快動手修理,而不是扔到一旁。在合理的時間內盡快回覆郵件和電話。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你的援助之手。把馬桶坐墊清理乾淨,把洗滌槽周圍的區域擦乾淨,出去扔垃圾,別人幫助了你或者為你做了一頓飯,請不要吝惜你的感激之情。從根本上說,就是不要再假裝你沒有看到,而是開始承認你看到了多少。

  

  >> 承認並接受我們看到了多少,我們就激發了一個不斷擴展意識的過程。處理好進入我們意識的任何事物,是我們所擁有的自我發展的最重要的方法。我們真正的頓悟源於對「存在」的日常體驗——例如對我們的私人關係的體驗、對我們做生意的方式的體驗以及對別人給予我們的尊重的體驗。時刻睜大眼睛去看觸碰到我們的任何事物,我們就能體驗到最高級別的視覺。

  

  9

  

  >> 此書的中心思想是,你的生命在尋找你,用存在的方式不斷指引你,讓你實現存在的目的。這個基本事實不僅適用於人類,更適用於宇宙萬物。我們被指引——不是偶爾被指引——而且是始終在被指引!讓我們覺醒以及獲得自由、滿足和最大潛力的方法都是一樣的。做你愛做的事,愛你正在做的事,你就會擁有整個世界。這是因為做你愛做的事和追隨你的指引是一回事,兩者都能建立一種真正信任、無條件的愛和絕對誠實的基礎,還能建立一種對生命的智慧以及你自己的認知感的尊重的基礎。

  

  >> 做事時,我專註於每個細節。這種專註源於不加選擇地生活,因為我們被生命指引時,無須考慮任何的選擇或者決定。我們的所有能量很自然地便集中在了我們所受到的指引上,因為我們知道,在生命的指引下,我們完成的每一件事都是一個神聖的任務。無論生命中發生什麼樣的事,總有某個事物讓我們始終走在通向目標的大路上,並且不斷激勵我們前行。

  

  >> 我們的肉眼用來看有形的外部世界,我們的心眼用來看無形的事物。這些眼睛順利合作時,一致性和協調性就會融為一體,標誌著一種新的看事物的方式和存在的方式的開始。這就是存在。

  

  >> 有了這種存在,我們就能像一株愛太陽的植物的葉子那樣,不斷朝著宇宙的精華——光——轉動身體。這種精華是一種能夠照亮所有有形事物的無形的力量,也是一種意識的場域,我們的肉眼閉上時,它能幫我們看事物;我們做夢時,它能註目我們的夢。

  

  ◆ 點評

  無須計劃,跟隨內心的指示去活著,聽從內心的聲音去行事。這貌似一種隨心所欲,貌似毫無章法,實則更為正確。因為只有如此,才行進在自我真正的欲求之軌道。

  「效率&機率」研習營:

  提升做事效率,放大成事機率,

  晉身十倍速個人時代。

  堅守效率&機率原則,提升生產力,用越短時間完成越多成果。

  方法和工具先於行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Line公眾號《非哥筆記》,更多精彩。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