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規土局局長徐毅松:上海將用五大策略和行動做到「一江一河」規劃願景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摘要:目前上海「一江一河」正在進行三大轉變。

上海如何將黃浦江、蘇州河打造與卓越全球城市相匹配的世界級濱水區?

「2018世界城市日-上海論壇」10月31日正式開幕,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局長徐毅松在論壇上表示,「一江一河」正在進行三大轉變。在發展形態上,從「城市銹帶」轉向「城市客廳」;在開發模式上,從「大拆大建」轉向「上海更新」;在戰略能級上,從「上海製造」轉向「濱水創造」。他強調,這三大轉變不僅局限於濱水區,也是近年來上海全力推進城市有機更新的主導方向。

接下來,上海將採用功能、空間、文化、生態、景觀五大策略和行動,讓「一江一河」 更開放,更綠色,更活力,更人文,更舒適,更美麗。

以下為徐毅松演講實錄

「一江一河」制定相應規劃願景

面對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訴求,對標國際一流濱水區,黃浦江、蘇州河兩岸在規劃、建設、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一定落差。

首先是濱水地區產業能級未能充分體現全球競爭力;二是濱水文化價值未充分體現;三是整體景觀形象協調性有待提升,濱水生態功能建設相對滯後。同時,還存在濱水與腹地聯繫較弱,濱水區建設統籌協同和建後經營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

為了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濱水區,我們針對「一江一河」分別制定了相應的規劃願景。

黃浦江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空間載體,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金融貿易、文化創意、科創研發功能的匯聚地。它是人文內涵豐富的城市公共客廳,是體現高等級文化影響力、人文活力的標誌性展示窗口。它是體現宏觀尺度價值的生態廊道,布局大型公共綠地和生態斑塊,發揮更高能級的生態效應。

蘇州河則更強調生活氣息:它是多元功能復合的活力城區;是尺度宜人有溫度的人文城區,是生態效益最大化的綠色城區,是親切和諧、引人向往、與市民日常生活緊密關聯的濱水場所。

五大策略行動解決現實問題

針對上海濱水地區現實存在的各類問題,我們積極對標世界一流濱水區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最高標準,提出了功能、空間、文化、生態、景觀五個方面的策略和行動。

功能策略:整體、錯位、復合

濱水地區加強整體能級提升;注重不同區段功能錯位互補、優勢培育;提升濱江功能的復合化和多元性。

黃浦江聚焦「上海2035」總體規劃的「五個中心」建設要求,大力拓展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產業,加快創新科研功能培育;打造世博兩岸、楊浦濱江南段、徐匯濱江三大文化集聚區,建立浦江文化品牌,豐富文化設施層級;高標準建設世界級水岸遊覽項目,形成水陸聯動、多元體驗的遊憩空間。

北外灘地區,作為「上海2035」國際航運中心功能的核心承載區,在建築總量基本維持不變的前提下,著眼更大區域聯動,將打造成為卓越全球城市中央活動區的標桿之一。

蘇州河加快沿河各片區文化、創新、生活服務功能建設,建設富有活力的濱河功能帶。在中央活動區段形成連續活力界面,濱河商辦區、居住區、公共綠地內形成活力節點。強化水上旅遊功能,策劃主題遊覽線路,新增7處旅遊碼頭,做到水陸聯動;開展龍舟賽、皮劃艇等水上活動,形成多姿多彩的水上生活氛圍。

蘇州河一河兩岸地區,依托里弄風貌區、博物館、濱河綠地等現狀資源,優化了濱水第一層面和腹地的功能,營造公共、積極的濱水環境。將打造蘇州河歷史文化之旅,形成濱水活動中樞、文化藝術地標和市民休閒地帶。

空間策略:開放、系統、活力

我們將最大程度地做到濱水空間開放,並融入城市公共空間網路,為市民提供類型豐富、舒適宜人的公共活動區域。

主要是構建全線連續完整的空間場所。採取第一層面貫通、腹地繞行等差異化方式,做到全線濱水公共空間貫通。其次,加強濱江與腹地聯繫,建設慢行縫合的兩岸空間,核心段慢行通道平均間距不超過200米。最後要建立高品質服務設施體系,統籌設置便民服務、應急醫療等多類型服務設施。

黃浦江沿岸貫通繼續從核心段向南北推進。針對郊野生態段、一般城市段、中央活力段等分類分級,我們差異化增加了垂江道路和慢行通道密度;加密慢行垂江廊道與地鐵站點、公共服務設施、小型廣場、水上巴士碼頭、公車站等節點的聯繫;同時,對重要的垂江通道慢行環境進行了提升,針對地塊內部通道、濱水沿路綠廊、商業生活型街道三種通道提出適宜策略。

蘇州河中心城段將在2020年前做到貫通,共打通64個斷點。在北蘇州河路、南蘇州河路、光復路等核心段道路採取機動車管制措施,增加慢行空間,提升環境品質。

以蘇州河中心城區長寧段為例:結合項目開發同步提升地區整體濱水空間環境,包括北新涇地區。針對近期無開發意向的地區,我們在2020年前預留退讓6米防汛通道,結合通道設置休閒步道,做到臨河可見河。

黃浦江沿岸主導功能布局圖

蘇州河(中心城段)

文化策略:傳承、共享、引領

黃浦江、蘇州河兩岸是上海歷史風貌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我們將延續和強化文化風貌特質,加強歷史建築和場所的公共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地標。

推動歷史遺產挖掘梳理。普查拓展保護對象,在加強遺產本體保護的同時,注重歷史肌理和環境的協同保護。其次,強化歷史遺產活化利用,植入新功能。三是核心段組織各具特色的文化探訪線路,將風貌遺產與市民生活、公共空間網路系統深度融合。

民生碼頭位於浦東濱江,碼頭內的八萬噸筒倉曾是亞洲最大的糧倉,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我們結合貫通工程進行建築改造,注入文化休閒、創意展示等多元功能,重新定義濱江公共建築和公共空間。去年,我們在這里舉辦了為期三個月的「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吸引了近15萬人次參觀。

改造後的民生碼頭八萬筒倉 海沙爾攝

生態策略:增量、聯網、提質

我們合理設定不同功能區段生態空間比例,黃浦江沿岸規劃將新增大型生態空間近1000公頃。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強濱水與腹地生態斑塊的連通,增強生態網路韌性,提升區域整體生態效益。包括:增加規劃公共綠地,完善綠網結構,打造濱江互聯互通生態網路。推進全流域水體治理,積極運用綠色建築等低碳技術,開展重點地區海綿城市建設,營造濱水綠色低碳的示範帶。

在寸土寸金的浦東濱江,我們規劃了近2平方公里的世博文化公園,將成為「生態自然永續的大公園、文化融合創新的大公園、市民歡聚共享的大公園」。公園保留4個世博場館,新建溫室花園、上海大歌劇院、馬術公園,打造世界級的文化公園,計劃2021年基本建成開園。

蘇河灣浙北綠地是蘇州河畔標誌性的綠地空間。綠地通過內部廣場和地上地下連廊,塑造立體復合的慢行空間體系。綠地內復建歷史建築,注入文化功能,形成綠脈、水脈、人脈、文脈四脈相承的活力新地標。

世博文化公園效果圖

景觀策略:特色、有序、協調

我們重點針對濱水天際線和地區色彩進行引導。首先是塑造協調有序的天際輪廓序列。保護外灘、蘇州河河口段等經典歷史建築群景觀形象及天際輪廓線,加強新建建築高度與高層建築形態管控。引導和諧宜人的建築色彩與環境景觀。結合一江一河沿岸地區色彩專項規劃編制,構建分區色彩管控體系。外灘等現狀色彩較理想的建成區段,注重色彩統籌協調;新建區段,則在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階段明確建築色彩設計引導要求。

比如,三林濱江南片,規劃建築高度從濱江至腹地分為三級。濱江一線以濱水的古鎮與公共開放空間為主,建築高度不大於10米;第二線,臨灣區兩側商辦混合用地建築高度不大於24米;第三線,灣區東側展開的住宅塔樓高度在45-60米之間,地鐵站點周邊設置2座不大於80米的住宅塔樓。總的來說,一方面,風貌整體呈現梯度控制,另一方面,強調海派清雅的區域色彩引導。

頂層設計支持世界級濱水區建設

世界級的濱水區需要世界級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我們從規土政策、政企聯動、建設營造三方面進行了頂層設計。

在規劃層面,倡導精細化管理和彈性管控並重。一方面,實施全方位、全覆蓋的規劃精細化管理,進一步提升濱水區品質。不斷加強規劃引領,完成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建設規劃,發布《關於提升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建設規劃工作的指導意見》。深化城市設計專項研究,加強對天際輪廓線、色彩、公共空間、地下空間等方面的管控,將相關要求落實到附加圖則中。細化建管要求,充分運用三維審批等手段,加強重點區域建設項目管理,為沿岸建築空間品質的提升提供保障。

在規劃剛性管控的同時,強調土地管理的彈性,靈活應對市場開發的不確定性。我們鼓勵濱水區域整體性開發,實施「帶方案」招標掛牌復合出讓,引導和激發市場主體不斷提高設計和建設品質。同時,堅持規劃和土地的「雙輪驅動」,以契約管理為抓手,做到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品質把控、進度把控、經營把控。

在建設層面,充分激活市場,促進政企良性互動。市級政府層面加強統籌,把控整體建設方向。區級政府主導推動實施,保障與協調資源配給。明確實施項目、實施主體、實施策略和時間要求,成立實施統籌協調機構,保障沿岸地區規劃有序實施。

市場層面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建設。打破僅政府收儲進行改造的單一路徑,以釋放更多的公共設施和公共空間為前提,鼓勵物業權利人按規劃進行更新改造。同時,推出一系列適應市場的政策,鼓勵更多的開發主體共同參與濱水建設。

在管理層面,引導共建共治共享的公眾參與機制。黃浦江、蘇州河更新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城市治理的過程。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我們積極統籌政府、市場、市民三大主體,建立了貫穿全過程的公眾參與機制。在參與深度上,不再僅限於規劃草案的公示,而是貫穿項目規劃實施全過程。在參與廣度上,公眾參與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包括定期舉辦城市更新空間藝術季和城市設計挑戰賽,不定期舉行行走上海、公眾意願調查等多種活動,發動全民為上海的濱水區發展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