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如何推動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企業蓬勃發展,民營經濟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近期,社會輿論對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發展有著集中熱烈的討論。本期中經論壇特別邀請了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圍繞如何推動民營經濟更好發展進行討論。他們表示,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當前,中小企業發展的確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民營企業家應堅定發展信心,合力開創民營經濟更加美好的明天。

1 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

主持人: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經濟發揮了什麼樣的歷史作用?

李 錦:改革開放 40 年來,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大陸民營經濟占 GDP 比重、民營企業稅收占全國稅收比重、民間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都已超過一半。約 70% 的技術創新、65% 的國內發明專利和 80% 以上的新產品來自中小企業,其中 95% 以上是非公有制企業。過去 3 年,全國平均每天新增市場主體超過 4 萬家,其中絕大多數是民營企業。民營企業近年來提供了約 80% 的城鎮就業崗位,容納了約 90% 的新增就業。

近兩年,民間資本投資結構正在優化,不但開始進入石油、天然氣開采等行業和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領域,還積極進軍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行業。被稱作中國 ” 新四大發明 ” 的高鐵、移動支付、共享單車、網購,除高鐵外的其他三項,都是民營企業的創新之舉。

對於民營企業,國家先後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勵民間投資、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為民營經濟營造出更加公平、開放、寬鬆的環境。當前,大陸經濟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越是關鍵時期,越要迎難而上,越要支持民營企業發展。

張曉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用 40 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百年工業化的歷程,其中,中小企業功不可沒。從總體數據上來看,中小企業貢獻了大陸 50% 的稅收、60% 的 GDP、70% 的技術創新、80% 的城鎮就業、90% 的企業總數。應該說,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當前,因為中美經貿摩擦,造成了中小企業,特別是製造業領域的中小企業遇到了暫時的困難。對此,國家各部委相繼出台了一些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和措施,新修訂的《中小企業促進法》也於 2018 年 1 月 1 日正式實施。這些政策法規對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化解危機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2 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趨勢不會改變

主持人:如何看待近期社會輿論對民營經濟的高度關注?對未來大陸民營經濟發展的方向、機遇和面臨的挑戰,有什麼樣的看法?

李 錦:改革開放 40 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民營企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做強,這一趨勢在將來也不會改變。近期,社會輿論比較集中地關注民營經濟的發展,討論中小企業發展困難。我認為,目前中小企業發展遇到的困難具有周期性的特徵。越在這個時候,越要認清楚民營經濟發展的方向、趨勢,堅定信心,這一點非常重要。

當前,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確實存在,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資金鏈條的斷裂。這是什麼造成的呢?我認為,是 2008 年以後,民營企業快速擴張,擴張以後很多企業效益不好,但困難暫時沒有顯現。到了 2012 年以後,快速擴張導致的不良後果逐漸暴露出來。部分民營企業通過結構調整、轉型,渡過了難關,但仍有部分民營企業沒有做到轉型發展,導致困難越拖越重。

近期意識形態領域也出現了一些針對民營經濟的錯誤言論,導致部分民營企業家的信心出現波動。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和完善大陸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近期,習近平總書記重申 ” 兩個毫不動搖 “,及時、明確為民企增強信心,為改革廓清了雜音。

當前,民營企業家尤其需要穩定信心,要看準形勢、找好定位。

首先,要問題定位,了解自身面臨什麼困難,分清楚短期困難和長期困難、表面困難和實際困難、外部困難和自身困難,評估什麼時候能夠走出難關,做到心里有數。

其次,要產業鏈定位,面對受到的周期性衝擊,要從產業鏈條的角度,給自己的產業重新定位。

再次,要產品定位,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樹立過硬的品牌。

3 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優化營商環境

主持人:現在大家比較關心企業營商環境問題。應該如何為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創造更加良好的營商環境呢?

李 錦:營商環境是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目前來說,營商環境主要體現在不公平。政府要看到營商環境的不足,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我認為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要放開市場準入。現在很多具有壟斷特徵的行業,民營企業是進不去的,仍然存在 ” 玻璃門 “” 彈簧門 “” 旋轉門 “。要通過混合所有制等各種形式,讓民營企業平等競爭進入,比如鐵道、石油、天然氣、電信、電力、民航和軍工等領域,這在政策上需要進一步明確。

第二,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稅費過重,很多民營企業就難以支撐,國有企業同樣也面臨這樣的問題。現在國家已經開始減稅降費,還應該持續深入下去。

第三,解決融資不平等問題。目前很多銀行對於國有企業,願意提供貸款。對於民營企業卻有種種顧慮,不願意貸款。

第四,完善有關政策。比如環保 ” 一刀切 “,很多中小企業還沒機會改進生產就被迫停產。在出台政策和執行政策中,怎麼把握好 ” 度 ” 是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不能搞 ” 一刀切 “。

此外,要繼續解放思想,以改革開放的眼光來看待改革開放,包括民營企業的發展還需要繼續解放思想,營造有助於民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法治環境。

尚會永:經濟發展到今天,對政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我們看到,像過去的那種方式,政府大規模地參與到經濟建設中來,已經受到了市場的挑戰。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17 年,大陸新能源汽車總銷量 77.7 萬輛,但是各個地方都在上新能源汽車項目,年產能突破了 1400 萬輛,很顯然產能擴張和市場規模有限之間的衝突非常明顯。

未來,政府可能要更多轉變發展思路,從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著手,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一是降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成本,提高政府部門的工作效率,堅決打擊權力尋租帶來的腐敗。二是降低企業獲取政府公共服務的成本。目前,即便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成本很低,但是企業要去獲取公共服務卻還面臨著很多障礙和挑戰。三是降低歸置成本。比如環境問題、社保問題,如果 ” 一刀切 ” 就會產生大量的成本。要營造好的環境,就需要使企業和政府就各種歸置方面的處理方案進行對等的討論。

劉立新:改善營商環境是更深刻的問題。要營造尊重關心支持民營企業的濃厚氛圍,對民營企業樹立起公正的認識,這是我們民營企業家最關心的。我們希望用平常心去搞好企業,也希望社會對我們有一個公正的認識。

戴大治:我也非常認同尊重民營企業的觀點。近年來,中央出台了不少政策措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但是在落地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對民營企業、對企業家歧視或者輕視的現象。我們是一個服務企業的機構,我們也倡議各級政府真正能走到企業身邊來,聽聽企業家的心聲,這樣才能把中央好的政策落到實處。

4 中小企業要練好內功

主持人:當前,大陸經濟仍處於 ” 三期疊加 ” 階段,加之複雜多變的外部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確存在不少困難和挑戰,如何迎難而上,做到更好的發展?

李 錦:民營企業要不斷優化自己、加快轉型升級,勇敢地迎接挑戰,打開一個新的局面。

一是增強信心。當前,大陸整個經濟結構處於優化的階段,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民營企業要趁這個機會調整結構,增強信心,樹立雄心壯志,抓住機遇改變自己的命運。

二是增強能力。應對挑戰,關鍵在於企業自身的能力,政府營造的環境好了、資金解決了,但最終還得靠企業自己的發展。

民營企業進行結構調整,可以概括為五個 ” 中 “:一是中國市場規模是巨大的,民營企業可以積極拓展國內市場;二是要面向中西部,面向中小城市,特別是農村,可以從這方面思考轉型發展的方向;三是面向中等收入群體,伴隨大陸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壯大,中小企業要從中等收入群體的消費需求入手,增強供給;四是面向中遊產業,目前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上遊的重工業、資源型工業或者裝備製造業,民營企業一般處於下遊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隨著國企主業調整,部分生產會外溢,民營企業應該主動對接,加強和國有企業的合作;五是邁向產業鏈中高端,當前大陸企業大量處於產業鏈的中低端,要通過轉型升級,不斷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這才是根本的、長久的發展。

劉立新:一個企業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企業發展既需要國家出台一系列好政策,但更需要的是自身的發展。我認為,企業家要有精心、耐心、平常心。精心組織生產,耐心應對挑戰,用平常心來看待企業發展面臨的困難。要不斷通過轉型升級發展,找到企業的新出路,還要通過創新來獲得發展的動力,增強發展的後勁。

5 轉型發展應對挑戰

主持人:在中美經貿摩擦的背景下,企業如何應對並找到新的發展機遇?

張曉輝: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小企業的影響,特別是對外向型、低端傳統製造業影響是比較大的。但也應當看到,這次中美經貿摩擦對中小企業的轉型升級,特別是對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增加新的動能,應該說起到了一定的催化劑作用。

中國製造發展到了今天,必須要從傳統的製造走向真正的中國創造,也就是中國的智能化,必須要學習國外發達國家一些先進的管理經驗、管理理念。

中小企業從自身上來講,要加快轉型升級,主動接觸一些國際上先進的模式、理念,特別是傳統製造業要主動去 “+” 互聯網,這將推動我們在工業互聯化方面從量變走向質變。

尚會永:推動大陸中小企業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是中小企業做到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選擇及可行的發展路徑。

技術的變化對產業競爭結構的變化有直接的影響。隨著智能化生產在全球頂尖的企業中得到越來越多的應用,全球頂尖的企業不斷擴張產能,結果導致大量的中小企業失去市場,面臨發展的困難。

從製造業來看,由於智能化的生產,幫助全球領先的企業解決了過去一直存在的擴張產能方面的約束、痛點,比如,解決因為人的因素在生產中所導致的產品質量一致性和穩定性不高的問題;從服務業來看,智能化生產也改變了服務業過去不能夠大規模生產、不能集中化供應的情況。由於智能化生產的到來,作為居民來說生活變得越來越方便,但是對於許多中小企業來說,市場在萎縮。

實踐證明,領先的跨國公司為了應對競爭壓力,需要提高外部採購比例以降低成本;同時,為了保障產品的質量,領先的跨國公司願意幫助合作夥伴掌握相應的技能和訣竅。中小企業完全能夠通過為跨國公司供貨掌握生產訣竅,提升競爭能力及利潤水平。迫切需要國家採取更積極的財稅政策鼓勵中小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