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期錄音演奏者為顧梅羹,

其祖父顧玉成是張孔山的親傳弟子。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1張

圖源攝圖網

《說文》中說:暑,熱也,熱分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這樣來看,小暑就是小熱的意思了。但老話講「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雖不是大熱,但蒸煮的滋味也不好受。小暑二候(小暑的第二個五天)蟋蟀居宇。在天蒸地煮下,蟋蟀們也爭著來簷下納涼。人們也是一樣,「吃素、觀荷、乘風涼」不正是蘇州人過小暑的講究嗎?

悶熱時節,最易心煩意亂。此時,若吃些涼瓜蔬果,晚風中,徘徊於荷塘之畔,想必暑氣就消了大半了。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2張

圖源攝圖網

「小暑夏弦應,徽音商管初」是唐朝詩人張說(音同樂)的詩句。 「春誦夏弦」說的是古人會根據不同的季節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春天較冷只口誦即可,而小暑時節便可用絲弦伴讀了。《詩》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是古琴名家,弦歌所用器,大抵便是古琴了。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里說:「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小暑時節於荷風送香之處,最應彈琴了。有了琴,剩餘的小半暑氣也就全消了。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幅《乾隆觀荷撫琴圖》,四角攢尖的亭子輕盈地架在荷塘上,年輕的乾隆皇帝身著漢裝,怡然自得的觀荷撫琴。實際上,乾隆是不會彈琴的。不過,這應是他最心之向往的場景了。此時,最合適演奏的曲子恐怕就是《高山流水》了。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3張

乾隆帝觀荷撫琴圖 圖源故宮博物院

如若在音樂典故里做個排名,最被國人熟悉的,恐怕就是高山流水了。東周時期楚國人伯牙學琴於成連,三年有成。相傳伯牙鼓琴,六馬仰秣。馬兒居然被伯牙的琴聲吸引而忘記吃草,可見其琴藝之高……子期卻常以漁翁、樵夫的形象示人,或戴鬥笠,穿蓑衣;或背扁擔,拿板斧,想來應是楚國的隱賢。他曾夜聞擊磬(中國古代樂器,與鐘相應而稱金聲玉振)聲甚悲,詢而問之,確有悲情。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4張

北宋 朱長文 《琴史》 伯牙

及至二人終於相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再鼓,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所想,子期竟能聽而得之,就像發現了另一個自己,二人引為知音。這是《列子·湯問》里的記載,它只道出了故事的前半段。《呂氏春秋·本味》載有這故事的後半段: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悲哉!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5張

北宋 朱長文 《琴史》 鐘子期上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6張

北宋 朱長文 《琴史》 鐘子期下

古琴是一件擁有自己記譜法(減字譜)的樂器,《高山流水》的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纂的《神奇秘譜》(1425年成書),譜前解題雲:「《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7張

明 朱權 《神奇秘譜》 高山流水1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自幼聰穎好學,14歲便被封寧王,擁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其中朵顏三衛更是明代騎兵中的翹楚,當時燕王以善戰著稱,寧王以善謀聞名。永樂元年(1403)朱棣封其於南昌。朱權終日醉心於書齋之間,著述頗豐。《神奇秘譜》便是大陸現存最早的琴曲集。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8張

明 朱權 《神奇秘譜》 高山流水2

《神奇秘譜》之後,刊載《流水》的譜本達三十餘種。其中,以川派張孔山《天聞閣琴譜》(1876)中的《流水》最為出名。張孔山是四川青城山的道士,他的《流水》來自對《德音堂琴譜》(1721)譜本的加工,增加了多處滾、拂、綽、註、上、下的手法,以象流水之聲,號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並增其為九段。

1977年美國發射了兩艘旅行者號宇航船,船上載有一張鍍金的銅唱片,唱片上有二十七段世界各國著名的音樂作品,其中便有《流水》,演奏用琴為朱權親斫,號稱明代四王琴(明代寧王、衡王、益王、潞王均制琴)之首的飛瀑連珠。希望在太空中尋找人類的知音。大陸歷代傳下來的曲譜有150多種,琴曲600餘首,而目前能夠演奏的琴曲不到其中的十分之一。大部分古琴曲需要古琴家來打譜,恢復其音響。

古人用聲音記錄時光,我們在時光里感受聲音。

點擊下圖 了解好茶專家最新推薦

節氣之音|小暑時節遇知音 歷史 第9張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