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地方債 央行財政部互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華夏時報記者 張智 北京報導

禍起地方債 央行財政部互懟 商業 第1張

一直用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為中國經濟保駕護航的央行和財政部,因為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劍指財政政策的一篇文章,而公開「掐」起來了。財政系統署名為青尺的人士和財政部財科所所長劉尚希先後撰文反駁,矛盾由此浮上水面。

事實上,每當經濟下行,高層總是點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此來穩定經濟的走勢。然而,今年以來,貨幣政策頻繁調整,央行實施的3次定向降準,加上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工具,投放中長期流動性約2.8萬億元,遠超去年全年1.76萬億元的總和;但以減稅為主要攻堅點的財政政策,上半年收獲了81607億元的稅收,同比增長15.3%。

「部門之爭的背後是防風險的壓力。」一位不具名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透露。不過,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到了實質的攻堅期,一些政策需要重新定位,要進行充分的預調和微調,利用這種預調、微調對陣真實的衝擊。」

禍起地方舉債

聽話聽音。

從兩部委之間的爭論可以看出,央行顯然不想再無限制地給政府資產負債表擴張背書了。

在徐忠看來,「過去10年來其實名為財政積極的政策,都是在掏空銀行里的錢,而不是資產本身的經營性擴張。借新還舊,不看還款能力,不看資產背書,本質是印鈔而不是財政刺激。」

貨幣超發,挨罵的總是央行,但其實背後關鍵是財政政策。防風險也一樣。央行放了水,地方基建和房地產蓬勃發展,政府資產持續膨脹,但把包袱都給了銀行體系。

「各級政府的國庫存款有四五萬億,各級政府一邊存錢一邊借錢很不合理。」徐忠說。原有體系太依賴銀行的貨幣註水,而不是從資產角度做大做強做優,而這正是高杠桿風險的源頭所在。

在徐忠看來,在防范系統性風險、去杠桿的指導下,國家財政應該是領頭逐漸降低負債的。

對財政部來說,控制地方政府開支與債務是重中之重,在抽緊地方的同時,中央財政赤字應該發力。然而,央行的杠桿一直在減,財政部卻死守國庫,財政收入不減反增,稅收越減越高,徐忠直接用「耍流氓」來評價財政部的做法。

一個背景是,今年上半年,財政收入超10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央行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9.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2.03萬億元。

央行前副行長吳曉靈曾表示,「剛性兌付不破,中國只有財政沒有金融。」

但對財政部來說,地方政府很難約束。同時,財政部認為央行沒有有效約束自己系統內金融機構,金融機構在地方債亂象中,很大程度上扮演著「共謀」或「從犯」的角色。

「對於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尤其是融資平台的風險,不能只看到財政和金融這兩個方面。因為其行為主體既不是財政部門也不是金融部門,而是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按照法律,2015年以後融資平台公司已經不允許為政府融資了,否則屬於違法違規融資,財政部也多次問責此類違法違規舉債行為。剝離了政府融資職能,融資平台公司的融資行為屬於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方式融資。」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室主任趙全厚表示。

從地方債務角度來看,如果僅考慮合法債務,2017年大陸地方債餘額約為16.47萬億元,似乎還可以採取更積極的財政政策。不過,還有大量隱性債務不在財政報表之內,這些隱性債務隱藏在政府購買服務、政府基金以及PPP之下,很難準確估算。

而過去10年全社會資產負債表膨脹的核心環節就在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融資「正門未開、後門難堵」。省級政府代市、縣政府發債,中央審批額度,舉債、支出權責不對等,催生中央財政兜底幻覺,導致「剛性兌付」和道德風險。

地方政府必須要被關進籠子里了。但誰來約束地方政府,症結還是在央地關係。央地財稅關係不理順,地方收支缺口過大,特別是沒有穩定的稅收來源,單靠簡單理清政府和企業債務邊界,單靠行政手段控制地方政府債務規模,結果必然是按下葫蘆起了瓢,差別只是債務在形式上。

但怎樣約束地方政府,財稅金融體系或要面臨根本性的變革。

「財政政策的創新並非易事,因為財政的事情不是財政部門的事情,是整個國家的事情,是整個社會的事情,涉及老百姓,涉及企業,涉及整個市場,也涉及國際社會。」劉尚希表示。

互懟不如牽手

事實上,兩部門互懟,涉及的是宏觀調控運行規律的路線之爭。原本依靠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保駕護航,但卻遭遇央行不願放水,財政不願減稅增支,宏觀調控可能將失靈。

因此,在劉元春看來,部門互懟背後,關鍵其實在於怎樣更好地合作,將中國經濟穩定在平穩、安全的範圍內,而不是緊摳著「什麼是積極」來一場紙面上的較真。

前不久,剛剛卸任中財辦副主任的楊偉民在陸家嘴論壇上語重心長地說,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金融部門毫無疑義是主力軍,但是實體經濟主管部門,特別是國有資產監管部門、房地產調控管理部門、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部門和各級地方政府都要各負其責,同金融部門一起齊心協力打好這一場戰役,如果金融部門孤軍奮戰,這場戰役是打不好的。

事實上,在外部衝擊日益增大的環境下,貨幣政策內外平穩的壓力較大,回旋餘地越來越小。過度依賴貨幣政策,很可能會以流動性掩蓋信用風險,以低利率掩蓋低下的投資回報率,最終除了越來越倒逼貨幣環境寬鬆外,對既有的結構性問題未必真正有效,還可能「火上澆油」。

「目前積極財政政策不是政府直接髮力擴大需求,而是通過激發市場活力來間接髮揮作用,優化資源配置,增加優質供給;不是通過政策來替代市場,而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劉尚希表示。

隨著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制定都面臨著重大挑戰。在劉元春看來,在經濟內外都出現壓力的時候,我們應該在一些戰略舉措上進行反思,在短期政策上要有一些調整,有一些政策需要重新定位。

禍起地方債 央行財政部互懟 商業 第2張

華夏時報—思想創造價值—

  ▶微信 | chinatimes

  ▶微博 | @華夏時報 @水皮

  ▶網站 | http://www.chinatimes.cc

禍起地方債 央行財政部互懟 商業 第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