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1張

「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在不少城市的機場,這句標語常引人註目。

  大漠孤煙與奔湧黃河、西夏王朝與絲綢之路、駱駝與枸杞……寧夏匯聚了太多讓人心馳神往的元素。作為繼海南之後中國第二個全域旅遊省級創建單位,寧夏的旅遊業蓬勃發展,對經濟的貢獻率已超過8%。自2012年以來,寧夏旅遊市場接待遊客人次和旅遊總收入增幅年均保持兩位數以上。

  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寧夏考察時對發展全域旅遊作出指示、提出要求,為寧夏全域旅遊發展指明了道路。

  從旅遊1.0景點時代,到2.0景區時代,再到3.0旅遊目的地時代,如今,寧夏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把旅遊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全域空間優化、全域產業聯動、全域市場開拓、全域服務配套上發力,正在推動旅遊向「全景、全業、全時、全民」的全域旅遊4.0時代轉變。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2張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3張

位於寧夏西海固地區的西吉丹霞地貌。光明圖片

  以大地為「宣紙」,用稻苗為「顏料」,在銀川市賀蘭縣「稻漁空間」,一幅幅壯美的田園圖景鋪陳而來。稻田養鴨、魚、蟹、蝦等農事活動觀賞和體驗區,有機瓜果采摘園,休閒娛樂及垂釣餐飲區,農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長廊……以休閒旅遊農業內涵為主題的規劃、設計與施工,把農業建設、科學管理、農藝展示、農產品加工集為一體,吸引了大量遊客。2017年,這個不大的觀光園接待旅遊觀光遊客15000人次,輻射帶動農民致富500戶。

  以「農業+旅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讓農區變身景區,「稻漁空間」不是個例。今天,「有個景區,叫作寧夏」,在這片土地上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寧夏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徐曉平說,按照「全景、全業、全時、全民」模式,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省)區的戰略目標,寧夏開啟了南北不同地域、不同區位、不同資源稟賦探索發展全域旅遊的新路徑,通過資源整合、業態重構、產業融合、管理創新、服務配套,做到泛旅遊產業聚集,釋放旅遊業綜合帶動效應。

  寧夏是祖國西部一塊寶地。全國10大類、95種基本類型的旅遊資源中,寧夏有8大類46種,被譽為「中國旅遊的微縮景觀」。

  寧夏首次提出「要把旅遊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全域旅遊發展理念,首次提出「全景全業全時全民」全域旅遊發展模式,首創實施「五有一無」旅遊廁所革命模式,首創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十百千萬」工程,首創推出199元省級旅遊惠民卡,全區群眾可全年無限次免門票暢遊區內42個景區……這些「首倡」和「首創」,加快了全域旅遊的推進步伐,讓寧夏成為西部旅遊業轉型升級的領跑者、全域旅遊西部模式的探索者,也讓發展的紅利更多惠及於民。

  2017年,寧夏出台《寧夏全域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17—2030年)》,提出到2025年,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打造旅遊千億元產業的奮鬥目標,並明確了全域旅遊發展的路線圖和責任書,為全域旅遊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與制度保證。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2張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5張

  中衛市沙坡頭區迎水橋鎮,是黃河進入寧夏的第一鎮。

  鳴沙村是寧夏「十二五」生態移民村,村里151戶全部是從幾十公里外的大山搬出來的。剛剛搬出來時,大部分家庭都一貧如洗。

  村民楊生寶回憶起2012年剛搬來的情景,說:「連一條好路都沒有。」

  當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距村子只有1.5公里的國家5A級旅遊區沙坡頭景區就是他們的「搖錢樹」。種過地、下過礦、打過工、開過車的楊生寶,試探性地在景區的必經之路上開了一家小小的特產店,短短兩年,讓他深深體會到了什麼叫「無商不富」。

  2018年3月,楊生寶在新建成的沙坡頭旅遊新鎮開了一家集餐飲、特產展銷於一體的店鋪。經營才幾個月,一算帳,月收入36萬元。

  「我現在就想帶著大家夥兒一起賺錢,把錢擺在桌上大家一起分!」去年1月,楊生寶被選舉為村支書。他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商議,引進戰略投資者,發展鄉村旅遊,開辟增收管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鳴沙村建成了休閒客棧、傳統手工作坊、特色商業街區。

  今天的鳴沙村,青瓦白牆的農家小院錯落有致,沁人心脾的花香徐徐飄散,衛生室、超市等便民服務設施一應俱全,村內巷道全部硬化並安裝了路燈,3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為村民提供了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環境好了,村里17戶村民把閒置的房屋租出去開民宿,不少村民當起了導遊、搞起了餐飲,沒有一技之長的,也可以去景區當保潔、保安。在農家餐廳里忙碌的「大廚」馬玉璇是個90後,當記者問他薪水多少時,他靦腆地笑答:「5000多吧。」一旁的迎水橋鎮副鎮長張積達笑道:「比我多。」

  在寧夏,貧困地區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六盤山森林公園、秦長城遺址、須彌山石窟、西吉丹霞地貌……這些都是推進旅遊扶貧開發的「富礦」。

  寧夏回族自治區旅遊發展委員會副主任萬學道介紹,自治區扶持72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推動景村共建,提升景區對周邊貧困村的帶動力。沙湖景區為周邊貧困村民優惠提供營業房和工作崗位,六盤山紅軍長征景區主動對口幫扶貧困村……借助全域旅遊東風,越來越多的村民在家門口吃上了「旅遊飯」。

  旅遊業「民間轉移支付」「均衡社會財富」的調節作用,讓越來越多貧困群眾成為旅遊發展的參與者、受益者,分享著旅遊全產業鏈帶來的紅利。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2張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7張

  全域旅遊是一條「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挑著金山銀山。

  大漠粗獷,湖泊秀美,黃河雄渾,平川無垠……在寧夏,人們時常對這里既典型又別致的西北風情留下深刻印象。

  寧夏以6.64萬平方公里土地,集中了大山、大河、大草原、大沙漠、大湖泊,猶如鋪展在西北大地上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這里有以水洞溝遺址為代表的遠古文化、有以長城遺跡為代表的邊塞文化、有以西夏王陵等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存,這些元素高度集聚,讓遊客在短時間短距離內感受到不同的視覺和文化衝擊。

  旅遊資源得天獨厚的寧夏,生態極為脆弱。如何「留住顏值,更提升氣質」,保護並進一步開發好自然所賦予的獨特資源?

  自治區給出的答案是:必須把發展全域旅遊與建設生態文明統籌謀劃、一體推進,讓旅遊與生態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寧夏推動防沙、治沙向用沙深刻轉變。在創造治沙世界奇跡的同時,於治沙中治出風景,在山水間種出財富,不斷把藍天淨土轉化為創業沃土,樹立了「寧夏歸來不看沙」的旅遊品牌。

  走進固原市彭陽縣,梯田、林帶層次清晰,綠樹、花海交相輝映,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幅生態文明的「人工畫廊」。30餘年如一日堅持綠色發展,森林覆蓋率由建縣初的3%增加到現在的26.5%,國土治理程度達到76.3%——「生態彭陽」走出了一條改善生態、發展經濟、富裕群眾的路子。

  人人都是風景,城鄉皆是景區。全域旅遊是一種全民參與、全民攻堅的旅遊,其核心是「人」。寧夏加快建設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氛圍,力爭讓每一個寧夏人都成為全域旅遊的東道主,不斷提升標準化、人性化服務水平。寧夏旅遊市場秩序正面評價連續兩年排名全國第一。

  轉型升級激發的活力動力,脫貧攻堅帶來的幸福感獲得感,綠水青山繪就的金山銀山,讓「全域旅遊」的寧夏實踐生動而真實,「全域旅遊」的寧夏步伐堅定而有力。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2018年9月19日

本期編輯:孟曼迪 邢妍妍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8張

【薦讀】「去寧夏,給心靈放個假」 旅行 第9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