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快遞櫃的出現,解決了快遞員和收貨人時間不對稱的問題。國家郵政局最 新髮布的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主要企業設立智能快件箱25萬組,箱遞率達到8.4%。各地政府扶持的力度不斷加大,資本也在瘋狂湧入,但智能快遞櫃仍然問題多多——入不敷出,處於嚴重的虧損狀態,未來經營方式沒有方向,客戶不買帳。
智能快遞櫃的快速發展得益於網購的興起,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全國快遞業務量已經達到了2015年全年的水平。高速增長的快遞包裹量,加之城市用工成本增加,完全依靠「快遞小哥」上門派送已經不太現實,快遞櫃等智能終端已是大勢所趨。
「不送到家還收費要快遞幹嘛」
家住北京豐台宋家莊某小區的王女士告訴金庫君,自從去年小區裝了快遞櫃之後,快遞員便不再上門送件了。
她感覺,這種情況從今年開始越發明顯,兩梯四戶的配置仍不願上門,「往往是打完電話,就把快遞放櫃子里了。現在直接連電話都不打,快遞櫃的系統簡訊通知取件。」
「有一次在樓下遇到快遞員,我說家里有人,你直接送吧。快遞員笑著答應了,可來了快遞還是放櫃子里。」
這,並非個例。
「一開始是韻達,後來是百世、圓通、中通,他們顯然是串通好的。」家住朝陽百子灣的於女士憤憤不平地對金庫君說道。
「他們(快遞員)這樣無聲無息的把快遞放在櫃子里也太不負責任了。」
「同事所在的小區已經收費了,如果有一天這里也收費,我支持收快遞員的,這樣能治治他們的懶病。」於女士似乎說出了大多數受訪者的心聲。在她看來,快遞櫃的初衷是為了方便暫時無法接收快遞的用戶,如今非但沒有提供便利,反而成了快遞員「偷懶」的工具。
「不送到家還收費要快遞幹嘛!」最後於女士憤憤地說。
「費用合理,願意承擔」
金庫君在下班途中發現快遞櫃旁有位快遞小哥,便與之攀談起來。快遞小哥表示,他們並非不願意送貨上門,而是真的是工作量巨大。「我們工作量一天比一天大,大家都網購,跑斷腿我也送不完。公司招不上人,新人嫌累,很多人轉行做騎手(送餐)了。」
當金庫君問到快遞櫃收費之後是否願意承擔費用,快遞小哥說,「北京有收費快遞櫃了,每次收我們(快遞員)幾毛錢。如果費用只是幾毛錢,我願意承擔,畢竟提高了效率。要是超出承受範圍,我肯定是不願意的。」
隨後快遞小哥向金庫君大吐苦水,在他看來,沒有安裝智能快遞櫃之前,客戶家中無人,自己也都是將快遞免費寄放在傳達室、代收點,打電話通知客戶下班取件,當時也沒見有客戶投訴。
最後,他告訴金庫君這算是用戶的習慣培養吧,今後包裹肯定是越來越多的,讓(快遞)公司採取人海戰術肯定不現實,作為一名快遞員只能選擇「抓大放小」,將體積大、重量沉的包裹送上門。
用戶普遍不願為快遞櫃的經營成本買單,快遞員願意在可承受範圍內買單,那麼為小區提供服務的物業公司是否能為快遞櫃的經營提供助力呢?
「物業公司總是利益至上」
某品牌智能快遞櫃的區域經營經理陳良玉在談到物業時,一臉的無奈。他表示,「很多物業公司是快遞櫃投放最大的‘攔路虎’,沒有一組快遞櫃是免費投放的。」
「以公司在南方某城市的情況為例,一般一組快遞櫃的投放月租金在2500元左右,通常都是三組一起投放的。我們的市場經理在與物業公司洽談合作的過程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每天包裹那麼多,你們做快遞櫃的好賺錢。」
「現在公司還處於燒錢的階段,快遞櫃短期內盈利不現實,客戶不願意付費,快遞公司也不願意承擔,物業收取了大量租金不算,還覬覦我們的櫃身發布廣告,另外還要面臨多家競爭的情況。」
陳良玉補充道,「稍微大一點的社區都會有兩、三家競爭,物業公司總是利益至上的,誰給的錢多,誰就能最終留下。但留下並不代表能經營好。物業公司隔三差五找公司市場人員,時而說快遞櫃的聲音擾民,時而說快遞櫃有消防隱患,傳遞的意思是想漲租金,一旦提高了租金之後,這些問題全都消失了。」
當金庫君問到北京市場的情況時,陳良玉表示,「我們吸取了教訓,做了充分調查,合作的小區都是獨家。每組快遞櫃平均租金超過5000元/月,但廣告的收益尚可,理想狀態下,每月的廣告收入能有8000左右,但現實是能有4、5000就超出預期了。廣告收入需要分潤給相關合作方,最終落到公司手里的所剩不多,用來填補每組快遞櫃3、4萬的成本、電費開支、租金支出、合作費用等等,簡直杯水車薪。」
在問及快遞公司是否給予快遞櫃大量補貼時,陳良玉笑稱,「這是一種誤解,也許受到了某寶和某豐事件的影響。快遞櫃公司與快遞公司沒有必然的聯繫,但彼此合作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費用究竟誰出,按照我們的商業模式當然是快遞公司出,但目前條件還不具備,市場競爭太大,只有快遞櫃投放量達到一定規模,才有話語權。對快遞員收費的快遞櫃八成是所在快遞公司參與其中,目的是為了降低經營成本。」
有報告指出,到2020年,中國快遞櫃市場規模將近300億元。前途是光明的,但現實是殘酷的。看似數目不高的收費、打賞,卻引起了更多用戶的不滿與排斥。如今,許多燒錢不賺錢、吃力不討好的中小快遞櫃創業企業,除了苦苦等待資本眷顧、巨頭並購之外,也只能不斷嘗試新的盈利模式,等待「春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