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冒犯「國諱」了嗎,唐朝的避諱之說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家有家諱,家諱又叫「私諱」。唐代避家諱,一般要避三代之諱,不僅要避自己的父親,還有祖父和曾祖父,在戶籍中要註明三代之名,從小就接受避諱方面的教育。杜甫寫詩極多,詩中卻無「閒」字,只因「閒」是杜甫的父名。李賀的「不得舉進士」,在唐朝並非特例,他的英年早逝,與「不得舉進士」之間也並非有必然聯繫,只不過才子佳人早逝總是讓人扼腕嘆息。

你冒犯「國諱」了嗎,唐朝的避諱之說 歷史 第1張李賀

唐朝的法律也並非不近人情,《唐律疏議》中有規定,倘若所任官職冒犯了父祖之諱,可提出申請,調任他職。另外,唐代舉子還應避諱考官。表示對父祖和官職的尊敬,需時時牢記在心。

國有國諱。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臣民須要給予絕對的尊敬,皇帝的名字絕對不可言、不可書,遇到必須回避,這種行為稱作「國諱」或「公諱」。

國諱不僅包括在世的皇帝,還包括已入土的,還包括古代聖人,就連遇見宗廟也要回避,因宗廟是國家的象徵。另外,太子儲君的名也要避:唐高宗立李忠為太子,於是乎,中書舍人就改名為「內史舍人」,以避開「忠」。如原六部之一的「民部」因避李世民的「民」,被換成了「戶部」。幹支年號、地名、官名也需要避諱。

你冒犯「國諱」了嗎,唐朝的避諱之說 歷史 第2張李世民

王勃在赫赫有名的《滕王閣序》中開頭寫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到了唐代宗當政之後,便不再出現,而是被替換成了「南昌故郡」,為了避諱唐代宗的名字李豫,這就是地方的避諱,故而滕王閣內的石碑、蘇軾的手書都寫作「南昌故郡」。而南昌,為漢豫章郡治,滕王閣就在南昌市。

《唐律疏議》規定,但凡直呼皇帝之名的,可是犯了「大不敬」大罪,是當時最嚴重的「十惡」罪之一。

《唐律疏議》明文規定:「官文書誤,不請官司而改定者,笞四十。知誤不奏請而行者,亦如之。……諸上書若奏事,誤犯宗廟諱者,杖八十。口誤及餘文書誤犯者,笞五十。……即為名字觸犯者,徒三年。若嫌名及二名偏犯者,不坐。」

笞,是用鞭杖或竹板抽打脊背或臀腿的刑罰。

所謂「嫌名」,就是像「禹」與「雨」,「丘」與「區」。所謂「二名」,是指說「徵」便不再說「在」,說「在」便不說「徵」這類的。即名字是兩個字,只需避諱其中一個字就可以了。

避諱的方法有很多種:用形近字避諱,改用同音字,或者乾脆另造字來避諱。也可直接把要避諱的字刪除,空著不寫,這是唐人創造的新避諱方法,唐初名將李世績就因此被改名為「李績」。還可以把要避諱的字缺筆少畫地寫,一直沿用至清朝。當然最好是在一開始取名時,就直接避開所有名諱。

在大唐,無人敢說「虎」字,倒不是唐人怕大老虎,而因李世民的曾祖父叫李虎。於是唐人把虎叫做大蟲,一直流傳至今。和李世民一起打下天下的虎牙將軍,只能叫「武牙將軍」。而姚思廉寫《陳書》中提到韓擒虎,只能把「虎」去掉,以避開忌諱。

你冒犯「國諱」了嗎,唐朝的避諱之說 歷史 第3張姚思廉像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