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債務風波!透視「途歌」違約後的共享汽車模式困局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電車匯消息:「我們不是出行公司,也不是分時租賃公司,我們是大數據公司。」早在此前的某行業論壇中,途歌出行CEO王利峰曾在公開場合明確闡釋了該公司的定位。不過上周末,一則來自「途歌」出行的負面消息卻傳遍了整個網路。根據消息,大量用戶在微博上控訴北京途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途歌」)1500元的押金無法正常退還。北京、深圳、成都等地的多名用戶反映退款申請提交7天後押金並未退回,另有部分用戶退款時長已達兩個月。據相關人士對電車匯透露,截止目前,途歌出行已爆發較大規模用戶「擠兌」潮,在這樣的「擠兌」潮背後,途歌出行已因經營不善、用戶增長乏力等原因,連續虧損數年。

據電車匯統計,2015-2017年,國內產生了以電動汽車共享為概念的創業型企業300餘家,而到了今年,這一數字已下降到了30餘家,市場呈現的整體趨勢是,以曹操專車為首的網約車異軍突起成為了出行市場的主力軍,而在車輛共享領域,首汽約車旗下品牌GO-Fun和上汽出行旗下品牌EVcard已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資本優勢和區域管控能力成為了占有率最高的「兩大」共享出行品牌,其餘多半創業型公司已再無繼續發力的後勁兒。

毫無疑問,任何一個商業模式的風口背後,都會通過資本運作締造諸多「神話」,共享經濟也不例外。然而,在共享經濟的框架下,強行接入多種互聯網場景,除了資本浪潮退去的一地雞毛外,還有多少滿懷激情的創業者不知天高地厚的打著締造夢想的幌子,依舊睡在資本的溫床上呢?

圖:節選自億歐汽車

綜上看,共享汽車商業模式的形成,不是單純的資本問題,而應更多聚焦在管理體系的完善和企業品牌的建設上。舉例而言,當某一共享出行品牌的網點覆蓋數達不到一定規模時,用戶使用的便捷度就自然受到了影響,如果取個車還需要走兩三公里路的話,那乾脆直接打滴滴好了。

債務問題集中爆發?

據電車匯查詢百度啟信寶註冊信息,途歌出行成立於2015年。打開途歌出行的APP發現,圖上顯示北京市區的車輛已不足50輛。深圳、廣州、成都的很多用戶也紛紛對記者表示當地的車越來越少。對於上述情況,記者也嘗試聯繫途歌總部,截至發稿,途歌方面並未予回復。

另據途歌平台的退款說明顯示,用戶在最後一筆訂單結算成功後20天可申請退還租車押金,在歷次用車中未發生違章、事故、異常用車等行為,押金將於7個工作日退還。這也就意味著,從最後一筆訂單完畢到退款,途歌本身就有接近一個月的資金緩沖期。顯然,除了相對便捷的網點數以外,對於系統的調度能力和售後保障力,也是途歌出行這類創業公司面臨的重要考驗。「你不知道一位用戶離車後,會不會在該車遺留垃圾、雜物等,也不能判斷該用戶還車後,車內外是否整潔,而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經營售後保障能力來完成。」電車匯執行主編張雅潔就此表示。

不過,根據電車匯了解的相關信息,途歌目前還拖欠地勤人員墊付的資金以及一些汽車租賃公司的租金,汽車租賃公司正在回收車輛。事實上,途歌的部分汽車並非途歌所有。其中的部分車輛很多已經被上遊公司收走。此外,途歌此前還存在拖欠部分停車場停車費的情況。

「最近鄭州達喀爾汽車租賃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計劃收走200輛車,現在途歌成都的車還剩近60輛。」一位途歌出行的合作租賃公司負責人如是說。不過,也有相關人員對電車匯表示,途歌也有一部分車是自購的。根據行業媒體此前採訪披露的內容,在北京市朝陽區王四營鄉的北京翼翔行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兩位銷售人員對記者表示,途歌的MINI的確與這邊有採購合作,途歌從4S店採購後再進行投放。業務合作的具體情況他們並不清楚,但現在應該沒有合作了。

「真共享」還是「偽需求」

某國外咨詢公司報告提到,目前分時租賃企業經營成本高,且訂單規模不足,從而導致絕大多數企業處於虧損狀態。但問題是,由於上述特點,分時租賃企業很難擴大規模。事實上,400家分時租賃企業中,即使是拿了很多融資的GOFUN,投放規模在不久前也才達到3萬輛,而小型公司的投放規模可能只有幾百、甚至幾十輛。

在效率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每輛車每天要做5單才有可能做到盈利,但現在的情況是,站點太少、車輛太少,利用率很低。從實際經營情況來看,一輛車每天能做到4-5單就已經是極限了。

從用戶的角度來看,共享汽車號稱的「隨取隨用隨還」仍是「紙上談兵」。目前用戶仍反映最大的問題是網點不夠多。「周末或者節假日經常出現‘搶車’的情況,網點少還導致還車不方便。有的車內衛生較差,所以我每次都自己把車內清理乾淨。」有分時租賃用戶表示。如果選用新能源車型,出行往返旅程超過車的續航里程,還容易有「歇」在半路的尷尬。

因此,車型少、車輛少、里程不夠遠,是多數分時租賃企業都必須面對的現實,而停車位少更是一二線城市分時租賃面臨的瓶頸。

一位用戶展示了某次使用TOGO(途歌)的出行頁面,在支付「巨額」停車費後,他表示再也不會使用途歌出行了,90.3元的使用費用之外,還另外支付了60元停車費用。使用前繳納押金,使用完提取押金的行為代表了用戶對平台的不信任感。目前每周仍能收到途歌贈送的優惠券,但再也無心使用。途歌此前宣稱體驗感最好的「自由停放、接力用車」模式在實際使用場景中,卻成為用戶使用的「攔路虎」。

確定模式至關重要

就電車匯提出的「汽車共享(分時租賃)商業模式如何能取得商業上的成功與發展」問題,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新能源汽車產業化研究中心吳小員副教授認為,要從多方面來看待和共同促進汽車共享(分時租賃)商業模式在大陸的發展,不能簡單只強調資本的投入。

她認為,一是汽車共享(分時租賃)在大陸商業化發展歷程短,只有7年左右歷史,遠低於全球先行國家近70年的發展過程,我們的城市(分時租賃的目的地和落地點)與企業、消費者等各利益相關方對汽車共享(分時租賃)的理解、各方協同還需要時間,市場還需共同培育與壯大,商業模式還需要時間打磨與驗證;二是汽車共享(分時租賃)在大陸從一開始就與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密切相關,這是區別於全球汽車共享發展特別關鍵的一點。這一產業基礎或背景,使大陸以電動汽車為主力車型的汽車共享(分時租賃)在重資產、重資源、重經營、重服務這「四重」方面,對單個經營企業在這四方面相關要素與能力的要求非常高。經營商如果在電動汽車以及牌照、相關的充電停車服務網點、維保等體系化落地資源的獲得與經營能力方面,沒有強大的相關基因和圍繞新能源汽車全生態的支撐,很難遠行。此外,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汽車共享(分時租賃)作為一種出行服務業態,在城市(區域)的落地要求很高,如何與不同特點的城市現有的綜合出行服務體系融合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因地制宜,結合各地基礎條件與特點,與當地公交、計程車、網約車及其他出行方式有機結合,與當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及其全生命周期、全生態的新能源汽車應用環境相結合,在特定的細分出行市場、細分場景中,壯大經營商在電動汽車共享(分時租賃)、新能源網約車甚至電動物流車網約化,以及充電停車服務智能運維的綜合經營能力,發揮自助、低碳、共享汽車出行的獨特優勢,使電動汽車共享(分時租賃)真正可持續健康融入城市出行,企業個體在商業上的成功才有紮實的基礎。

文章摘自 電車匯 20181210 發自北京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