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講事體》有煩惱,「暖人」場景該如何還原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全文共3075

閱讀大約需12分鐘

暖新聞最打動人的,往往是一個現場還原的細節。

2012年5月底,杭州「最美司機」吳斌在行車中遇到突發情況,腹部遭受重創後強忍疼痛,緊握方向盤、換擋、剎車、緩停、拉手剎、打雙閃、轉身提醒……沉著冷靜、嫻熟連貫的7個動作,被大客車上的監控清晰記錄下來。當這段76秒的視頻播出後,他臨危不亂的壯舉感動了所有人。如果沒有這段監控視頻將事發時的場景還原,僅憑乘客事後的講述,吳斌緊急處置的重要信息會缺失,千言萬語也難起到至深的「暖人」傳播效果。

暖新聞的生產,既要有親歷者講述,更要有場景再現,把暖新聞之「暖」,真實直觀地展示給觀眾,讓其能在「有圖有真相」的場景中「被暖到」,從而體現電視媒體的特色。

美國哈佛商學院的分析資料表明,人的大腦通過視覺(即圖像)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高達83%。避免讓觀眾靠自己「腦補」畫面來完成「場景還原」,才能在情感上產生強烈共鳴。新媒體時代,只有以圖片、短視頻為主的「暖人」場景還原,才能適應多屏傳播,符合觀眾的接受心理和習慣,也更容易被分享擴散,從而達到傳播的效果預期。因此,通過搜集有價值的圖像,真實還原「暖人」場景,對提升傳播效果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

下面就以筆者所在的湖州電視台《阿奇講事體》欄目為例,探討如何還原「暖人」場景。

《阿奇講事體》有煩惱,「暖人」場景該如何還原 新聞 第1張

1

盡快到達現場,細節不放過

「現場」是新聞的發生地,也就是本文所說的「場景」。「不在現場,就是在去現場的路上」,一旦接到「料」,就應該以最快的速度到達現場,這是記者的職責。自媒體時代,手拿智慧型手機感覺人人都是「記者」,讓很多媒體人放棄「現場」,坐在辦公室守株待兔,這是錯誤的做法。

到了現場,首先應該是觀察,觀察所處的地理位置、周圍環境,觀察事情的發展程度,觀察當事人的情況變化;其次應該是捕捉,捕捉你要采集的所有信息,拍攝現場視頻,採訪當事各方,並明確是以記錄為主還是需要參與推動進程。最後應該是氛圍,感受現場的「暖人」氛圍,並通過拍攝的畫面和採訪對象的表達,體現在報導中。

2018年4月下旬,本欄目報導了一則新聞《半夜丟失四萬多元,好心人路邊堅守八小時》。環衛工人程阿姨凌晨掃馬路時,撿到4萬多元巨款,她在原地等失主8個小時。在採訪過程中,錄影師捕捉到程阿姨想盡快尋找失主的焦急神情,找到失主後的喜悅,以及拒絕失主酬謝只說了句「我應該做的」的淡然。這篇暖新聞抓住了當事人的身份特徵、表情變化、心理活動等細節,烘托了面對巨款不為所動的「暖人」氛圍,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而在2018年6月初《送餐員摔倒後血流不止,熱心人緊急施救》的報導中,記者趕到現場後,看到與受傷送餐員素不相識的路人季志,正在給小腿血流不止的傷者止血。一般人遇到這種事怕惹上麻煩,要麼圍觀要麼躲開,能主動伸出援手及時施救很難得,送餐員及家人都非常感動。這樣有現場的「暖人」場景,只要記者動作迅速趕到現場,還原起來並不難,但一定要抓住現場的細節,把握好當事人的情緒。

《阿奇講事體》有煩惱,「暖人」場景該如何還原 新聞 第2張

2

尋找親歷者,盡力說服其幫助還原現場

暖新聞的發生,不僅會有現場,還有親歷者,即當事人或目擊者。但有時候當事人處在特殊的境地,難以幫助記者還原事情過程,這時就要靠尋找目擊者,來還原「暖人」場景了。

同樣是街頭施救,事發時相應圖像素材都不缺,但記者採訪當時突然暈厥倒地、口吐白沫的小沈,對於被救過程,他一臉茫然。而報料人對來龍去脈並不了解。事後記者在現場附近尋找目擊者,走訪多個商家,終於還原了互不相識的市民,在寒冬雨夜合力搶救陌生小夥的過程,在2018年3月初完成了《路人突發疾病,熱心市民自發救助》的報導。無論是當事人還是附近商家,都感到事情雖小,卻十分暖心。

但事後還原採訪也有「碰釘子」的時候。2018年9月2日,快遞小哥沈建成在長興一小區送快遞,撿到1.2萬元現金,他毫不猶豫地交給物業尋找失主,但記者想要採訪他時,卻被婉拒了。雖然這條暖新聞也播出了,「暖人」場景也略有體現,但對這位好心人幾乎是「一無所知」,讓人意猶未盡。

遇到「主角」不配合採訪的情況,新聞還要繼續做下去嗎?我們認為記者要盡力說服當事人,對方有可能害怕鏡頭,有可能性格靦腆,也有可能覺得小事情不值得「興師動眾」被關注。「暖人」的事情真實無誤,但如果給大家製造溫暖的人缺席,這樣的報導還是留有遺憾的。

《阿奇講事體》有煩惱,「暖人」場景該如何還原 新聞 第3張

3

合法調取圖像

記者到達了現場,有當事人和目擊者的採訪,但並不表示一篇報導就完整了。事情發生和記者趕到,肯定有時間差,即使所有人還都在現場,但「暖人」的一瞬間已錯過,僅僅靠親歷者的口頭敘述,難以滿足要求越來越高的觀眾情感需求。《阿奇講事體》欄目和公安部門建立了良好的互信關係,只要不涉及刑事案件或個人隱私,一旦記者的報導有需要,都可以在民警的配合下,從海量的數據庫中,以最高效率調取到大街小巷的監控視頻、執法記錄儀和高清抓拍圖片等影像資料。

2016年11月下旬,一輛摩托車在雨中摔倒在路中央,車主的腿被壓爬不起來。開車經過這裡的一位司機,立即下車將摩托車主扶起來,並詢問其身體無礙後才離開。摩托車主想感謝司機,卻沒有來得及記下車牌。記者聯繫交警部門,調取了附近的監控,但由於看不清車牌,就發出尋找好心司機的新聞,很快就有觀眾通過汽車外觀讓記者聯繫到了好心人姚先生。從監控視頻中看到姚先生救人時沒有任何猶豫,這場景讓觀眾看到相互信任的「暖人」一幕。

2017年11月29日,要轉院去杭州給2歲兒子看病卻沒有帶錢的李女士,在湖州第一醫院門口急哭了,很快有陌生人給她塞了500元路費,後來孩子病情穩定後想要尋找好心人,記者聯繫醫院和派出所,調取了高清監控畫面,看到一對母女詢問和拿錢給李女士的全過程,節目播出後很快有觀眾認出並找到了她們,這對「暖人」的母女助人不留名,大家紛紛點讚。

此外,如果現場沒有監控設備,記者還可以尋找現場圍觀者用手機拍攝的圖像,作為還原「暖人」場景的第一手素材。2018年5月中旬,醫生張良鋒下班後在一家餐廳吃飯,鄰桌一位女子食物卡在喉嚨裡導致暈倒,張醫生立即以海氏衝擊法實施急救,並迅速以平躺仰頭抬頦法打開女子口腔,用勺子將喉嚨裡的飯挖出來,成功救了女子的生命。有人用手機拍下了這段只有十幾秒鐘的視頻,《就餐被異物卡喉險致命,外科醫生及時伸出援手》播出後,讓觀眾看到張良鋒的專業精神和該出手時就出手的「暖人」舉動。

《阿奇講事體》有煩惱,「暖人」場景該如何還原 新聞 第4張

4

以動畫形式再現場景

也有特殊情況,面對一條很有價值的暖新聞,沒有監控畫面,沒有手機拍攝視頻,該如何去還原「暖人」的精彩場景呢?

我們想到在很多展覽館、博物館中,根據史料,用電腦技術將已經消失的場景進行復原,深受參觀者的喜愛。而記者在報導暖新聞「孤立無援」時,也可以借鑒這一方法,以動畫的形式,將「暖人」場景真實再現。

2013年11月25日,湖州一小區保安李迎福,用雙手接住了從7樓跳下輕生的女子,被救女子安然無恙,而他卻脊髓受損導致下肢癱瘓。李迎福的這一壯舉感動了整個湖州,讓寒冷的冬天充滿了暖意。但是李迎福接住女子的位置沒有監控,危急中也沒有人來得及用手機拍視頻,記者能找到的只有一張他倒地後的照片。欄目組在報導這則暖新聞時,根據記者在現場充分調查後獲取的信息,製作了從女子跳樓到李迎福接住她的30秒動畫視頻,真實還原了這一跳一接的驚險而「暖人」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暖人」場景的真實還原,能讓觀眾猶如身臨其境、感同身受。但記者到了現場,還要根據現場實際環境選擇場景還原的方法,盡量抓住亮點創新表現形式,避免生搬硬套,切忌無病呻吟,導致播出的新聞有現場而無現場感。「暖人」場景符合新聞規律,才能達到很好的傳播效果,和觀眾「同頻共振」,對文明、向善的社會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