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壓力測試」 自主車企如何突圍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根據 1-10 月的銷量顯示,排名前 15 的車企中有 11 家銷量明顯下滑,自主品牌正在逐漸褪去高速增長的光環,主力陣營中如長安、長城等大部分品牌,銷量同比均嚴重下滑,只有吉利仍保持著 14.3% 的高速增長。

如此嚴峻的形勢下,自主品牌如何才能不受大環境影響,繼續保持銷量增長?

市場環境分析:低價高配難再 ” 續命 “,自主品牌生存環境更加惡劣

曾經的中國車市,高端市場主要被 BBA(賓士、BMW、奧迪)等豪華品牌把持;中高端市場主要由大眾、豐田等合資品牌主導;自主品牌發力低端市場。

但隨著國內汽車消費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市場格局開始發生變化:以 BBA 為代表的豪華品牌為了繼續擴大市場份額,通過國產的方式降低購車門檻。合資品牌市場由於受到豪華品牌的下探壓力,為了保持份額,車型價格逐步向低端市場挺近,直接威脅到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而原本依靠高配低價戰略生存的自主品牌壓力陡增,但由於長期傳遞給市場的低端廉價形象固化,短期內提升品牌力和合資品牌一較高下幾無可能。

那麼,自主品牌該如何突圍呢?

自主品牌 ” 高端化 ” 解析

在這種形勢下,” 高端化 ” 已然成為自主品牌突圍的一種趨勢。但是,在 ” 高端化 ” 的進程中,各家方式卻並不相同,大體上有三種類型:

一、基於本品牌推出高端車型,通過高端車型提升品牌形象,如長安CS95。但這種類型存在一個風險,即銷量與品牌力之間容易互相制約。畢竟高端車型的價格並不會太低,但受制於品牌力的影響,同樣價格下消費者存在較大可能性去選擇其他品牌力更強的產品;但如果為了拉動銷量而降低高端車型的價格,反而損害了品牌形象,得不償失。

二、收購高端品牌,如:吉利沃爾沃;或與高端品牌合資,如:奇瑞捷豹路虎。但這種類型也存在問題:對自主品牌而言,若強化與高端品牌的關聯性,容易拉低高端品牌形象,比如不少車主都會將 “奇瑞捷豹路虎” 車尾標識中的 ” 奇瑞 ” 字樣摳掉(吉利沃爾沃尾標字樣為 ” 沃爾沃亞太 “)。但如果不強化與高端品牌的關聯性,則很難對自主品牌的形象起到提升作用。

三、建立全新子品牌,如:長城WEY;或收購已消失的高端品牌重新復活,如:寶沃。但這種類型的問題則更加複雜:如果強化母品牌與子品牌之間的關聯性,就必須得有足夠的技術支撐來做到兩個品牌之間的產品區別性,不然很容易出現目標客戶群體重疊的問題。這樣不但無法建立全新的市場認知,反而容易形成自相殘殺。但如果不強化母品牌與子品牌之間的關聯性,全新子品牌則需要更長時間來建立市場認知。

完善品牌體系並細化客群市場,是自主品牌 ” 高端化 ” 的有效途徑

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吉利的高端化策略布局值得借鑒:

一、收購高端品牌沃爾沃,其重點並不在於提升吉利品牌形象,而是借助沃爾沃成熟的製造體系,學習如何 ” 造車 “。畢竟,傳統自主品牌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都是通過 ” 模仿 ” 進行產品生產,其實並不真正具備 ” 正向開發 ” 能力。而通過收購,可以將成熟品牌的運作模式直接 ” 植入 ” 到自身品牌中,從而形成一整套完備的造車體系。

二、通過完備的造車體系,一方面用於自身母品牌的產品製造,從而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產品品質,提升產品競爭力,無形中完成自主品牌車型的 ” 品質化 “。另一方面,通過完備的造車體系再打造一個全新的 ” 高端化 ” 自主品牌,建立全新的市場認知。

由於有收購來的豪華品牌為產品品質背書,同時又有自主母品牌廣泛的市場認知為基礎,全新的 ” 高端化 ” 自主品牌能夠有效避免以往自主品牌在 ” 高端化 ” 過程中所遇到的 “銷量與品牌形象互相制約 “、” 母品牌與子品牌互相制約 “、” 品牌認知建立時間長 ” 等一系列問題。

三、通過收購的豪華品牌主打 ” 高端 ” 市場;建立全新的 ” 高端 ” 自主品牌,主打原本由大眾、豐田等眾多合資品牌占領的 ” 中端 ” 市場;使用提升了產品品質的自主母品牌,主打 ” 低端 ” 市場。吉利通過一系列的 ” 高端化 ” 布局,巧妙的解決了自主品牌在 ” 高端化 ” 進程中的各項弊端,並有效將市場進行細分,逐步擴大了市場份額。

寫在最後:

通過分析能夠發現,自主品牌能否順利做到 ” 高端化 “,關鍵在於能否快速做到造車 ” 體系化 “。但實際上,” 體系化 ” 並不是件一蹴而就的簡單事情,而需要花大力氣才能夠解決。對國內自主品牌而言,如果發現已經具備 ” 體系化 “,並適合被收購的國外品牌,快速收購不失為一條 ” 近路 “。

畢竟,在合資品牌逐步下探的壓力下,自主品牌如果不能迅速有效的提升自身的 ” 造車 ” 體系,而仍然依靠模仿、甚至是 ” 抄襲 ” 的 ” 逆向開發 ” 方式,早晚會被市場所淘汰。

在此之前的國內汽車市場的井噴式增長,主要得益於整體經濟環境,對自主品牌來說並沒有什麼艱巨的考驗。但如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則可看做是市場對自主品牌的一場檢驗或生存壓力測試。誰能活下來,取決於誰能更早的掌握完整的製造體系。否則,我們的眾多自主品牌車企,早晚會淪為 ” 車界富士康 “,甚至可能連代工的機會都沒有。

而那,才正是中國汽車行業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