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關注重慶「袍哥文化」:歷史洪流中的城市記憶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新媒關注重慶「袍哥文化」:歷史洪流中的城市記憶

參考消息網11月11日報導 新媒稱,豪爽、耿直、熱情——這是許多人對重慶人的印象。你是否知道,山城人這種性格,一部分可能源自「袍哥文化」的DNA?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11月8日報導,「袍哥文化」的主要特徵包括江湖義氣、稱兄道弟等,曾在重慶民間頗受推崇,但這股風氣也不乏爭議。

重慶和四川地區的 「袍哥文化」究竟是什麼,它現時今日的價值與弊端又有哪些?

報導稱,所謂「袍哥」,與重慶和四川地區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報導還稱,這裡自古是長江水運往來地,衍生鮮明的碼頭文化,由於商賈常往來於碼頭,為維護各方勢力,人們自發組織幫會,抱團發展求生存,這些民間幫會組織就叫「袍哥」。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名稱取自《詩經》中《秦風·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飯同吃、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哥弟」。

川渝地區有句出名的話:「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意思是袍哥們做事絕不拖泥帶水、而是乾脆利落,這也是袍哥們引以為傲的特徵。

報導稱,「袍哥」的發展經歷過三大歷史階段。

這些幫會發源自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取代明代政權後,民間發生「反清復明」的起義鬥爭,其中一個規模較大的「天地會」組織,後來分出「哥老會」,後來逐漸流入四川,統稱「袍哥」。

據記載,到了民國時期,袍哥幫會當時進入了西南各省,四川的黨、政、軍、農、工、商界等,都有人參加袍哥組織,袍哥的影響力在這段時期廣泛擴大。

抗日戰爭期間,袍哥組織數量更不斷增加,各地盤都被袍哥組織控制。

不過,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袍哥會」被視為幫派性質的非法組織,逐漸被政府取締,走向滅亡。他們如同「黑社會」而不守社會規則的運行方式,對社會構成危害。

如今,袍哥會雖然已不存在,但袍哥們提倡互相幫助、豪爽自由的一些「江湖特性」仍深植於重慶和四川民間。

一些重慶人說的重慶話中,還帶有一些所謂「袍哥黑話」,例如:

舵爺,以前是袍哥堂口坐頭排的大爺,現在用來形容一個人很厲害,撐起了大事業。

拿言語,過去指向兄弟們通知注意事項,現在指說好話、說軟話,避免誤會。

拉稀以前指不負責任,擺帶以前指說話不算數,現在拉稀擺帶合在一起,泛指不講義氣。

重慶工商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院長蔡敏解釋說:「從老百姓角度看,袍哥和碼頭文化可能有講感情、講義氣等正面價值,不過到了官場就不同了,官場的做事標準,與這兩種文化是矛盾的。」

在蔡敏看來,碼頭與「袍哥文化」更多是歷史洪流中的一種城市記憶,在現代生活扮演的角色不大。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則如此看待:「江湖是古代一種夢幻的武俠境界,但現實是法治社會的生活。我們也需要義氣,但這股義氣也應是法制框架內的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