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閒的馬英九改口說「不排斥統一」,為何被蔡英文當局操作成統「獨」之爭?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賦閒的馬英九改口說「不排斥統一」,為何被蔡英文當局操作成統「獨」之爭?
摘要:馬英九辦公室表示,現在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炒作統「獨」和意識型態爭議。蔡英文應該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問題、響應民意,而不是因為選情告急,就不惜掀起「統獨爭議」,撕裂台灣社會。賦閒的馬英九改口說「不排斥統一」,為何被蔡英文當局操作成統「獨」之爭? 新聞 第1張

今年11月7日是習近平與馬英九新加坡會晤三周年。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主管人的首次會面,將兩岸關係推向了新的高度。在這次習馬會上,兩岸主管人互稱「先生」,承諾堅持「九二共識」,做到互利共贏,造福兩岸民眾。

 

令人遺憾的是,隨著中國國民黨在之後選舉中的慘敗,以及不願意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民進黨上台執政,這樣的歷史性會晤在短期內可能不會再現,對兩岸關係的效應也在逐漸遞減。

 

從不推動統一到不排斥統一

 

時光荏苒。讓「習馬會」三周年進入台灣民眾視野的,是馬英九基金會在台北舉行的「馬習會三周年政策研討會」。馬英九、兩位昔日副手蕭萬長、吳敦義以及多位時任行政機構負責人都出席會議。在研討會上,馬英九不僅回顧了那次新加坡會晤,更是提出「新三不」主張: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與之相對的,是他當年2008年選舉提出的「舊三不」主張:不統、不「獨」、不武。

 

個中最大的變化就是,馬英九從當年提出的「不推動兩岸統一」悄然變成了「不排斥兩岸統一」。從文字角度上說,應該是往前走了一小步。

 

這一步走得很不容易。在他執政的8年裡,借助寫入國民黨黨綱中的「舊三不」主張,馬英九把兩岸關係從一定程度上變成了狹隘的經貿往來。究其原因,馬英九一向以全民主管人自居,他自認為提出「不統」就可以取悅綠營。殊不知,統「獨」問題本來就是相互排斥的選擇題,綠營怎麼會因為「不統」就放過不支持「台獨」的馬英九?於是,一場「太陽花運動」把馬英九政權沖得七零八落,原本分享兩岸發展紅利的服貿協議束之高閣,國民黨最終換來了前所未有的慘敗。

 

如今,馬英九改口不排斥統一,留給外界想像的空間變大。其實,自兩年前離開權力中心以來,放下執政包袱的馬英九口徑也發生悄然變化。他曾經用《三國演義》中「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來形容兩岸關係,提出「我們不排斥統一,但國家的統一要以和平方式推行,要得到台灣人民的支持」。可惜的是,如今賦閒的馬英九再也沒有將主張化為行動的能力了,甚至不一定能成為國民黨內的共識。

 

也有評論認為,馬英九所說的「不排斥統一」與「不推動統一」更多是一種文字遊戲,依然在使用「不」而非「要」來模糊表達兩岸政治主張。這種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考慮到島內實際狀況以及藍綠力量對比,對政治人物過高的要求是不太現實的。

 

有意思的是,今年是兩岸主管人會晤三周年,而在一周年、二周年時,馬英九似乎沒有此番如此高調。究其原因,這兩年來,民進黨當局因為兩岸問題上處理不當導致島內發展受阻,在這種情況下,高調紀念兩岸關係改善標誌性事件的「習馬會」,就更加名正言順、更加有現實意義,也符合島內民眾現在常說的那句話,「馬英九下了台,才知道他的好。」

 

縣市長選舉統「獨」牌不好打

 

馬英九這樣的表態讓民進黨當局很不爽。

 

在他講完「新三不」主張的次日,就遭到現任台灣地區主管人蔡英文的駁斥。11月8日,蔡英文在台灣海軍「銘傳號」「逢甲號」成軍儀式上,對台軍提出蔡氏「三不」要求:不要忘記守護台灣的使命、不要放棄追求區域穩定和平、不要忘記來自境外的威脅。這裡的「境外威脅」具體指哪裡,一目了然。

 

在蔡英文看來,作為前地區主管人,馬英九這樣說「非常不恰當」,會傳遞出「錯誤信息」,「有扯後腿的感覺」。行政機構負責人賴清德更是說:「終於露出了馬腳。」他甚至表示,馬英九在選舉期間講「新三不」,不是為了選舉是為了什麼?

 

其實,這樣說莫過於太抬舉馬英九了。這段時間馬英九確實沒閒著,但主要是應付民進黨為他準備的一場又一場的官司。如今他雖然全台灣為國民黨輔選,但選戰的主角、操盤的主帥,他都沾不上邊,更何況不少藍營候選人都有意與之保持距離。

 

但倒過來卻有點道理。蔡英文、賴清德高調批評馬英九,是想挑動島內統「獨」對立情緒,讓綠營支持者站出來投票,為月底舉行的地方選舉拉票。長期以來,考慮到國民黨在這一議題上的「原罪」,打「族群對立」牌、打「統 ‘獨 ’對立」牌是民進黨選戰的法寶。

 

各方對此當然都心知肚明。馬英九辦公室表示,現在台灣最不需要的就是炒作統「獨」和意識型態爭議。蔡英文應該思考如何解決經濟問題、響應民意,而不是因為選情告急,就不惜掀起「統獨爭議」,撕裂台灣社會。

 

不過,對於這次民進黨中央打統「獨」牌,多數民進黨縣市長候選人沒有跟進。因為誰都清楚,島內縣市長選舉不同於地區主管人選舉,選民更關心的是經濟議題、民生議題,絕不是地區主管人選舉層面所考慮的統「獨」議題。民進黨候選人打得也是拼經濟與城市願景,而不是藍綠對決牌。

 

其實,歷史早已經證明了這點。看看台灣地方選舉歷史就可以知道,從1994年地方首長民選以來,只有兩次候選人打出統「獨」牌,結果提出統「獨」之爭的候選人都以失敗告終。

 

一次是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當時新黨候選人趙少康左批民進黨是「納粹法西斯」,右打國民黨是「新保守主義」,結果趙少康落敗,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另一次是1998年台北市長選舉,此次輪到陳水扁打統「獨」牌。他稱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當選台北市長是「中國統一的第一站」。結果敗給了打市政牌的馬英九。因為對於市民而言,選市長就是讓自己生活能過的好一些,其他高大上的事情讓主管人去考慮吧。

 

由此可見,蔡英文如今再打統「獨」牌,似乎是忘了歷史的教訓。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表明,本次地方選舉選情膠著程度。

欄目主編:洪俊傑文字編輯:洪俊傑題圖來源:視覺中國圖片編輯: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