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 國際 第1張

「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在比利時布魯日西弗蘭德省政府舉辦。記者任彥攝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8年11月12日07:19

人民網布魯塞爾11月11日電(記者 任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之際,「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11月9日在比利時布魯日西弗蘭德省政府舉辦。

第一次大戰期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山東、河北等10多個省市招募14萬中國勞工赴歐洲西線戰場。根據史料記載,一戰華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大多在前線陣地工作,搬運武器,修築工事,清理戰場,從事的是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保障工作。他們「以鏟代槍」,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畢粹德原本生活在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一個平靜的小村子——上峪村,可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火使他成為一名英國軍隊的勞工。上峪村當年共有11人來到一戰戰場,其中10人返回家鄉,畢粹德卻長眠在法國。據了解,在14萬一戰華工中,大約有2萬人最後未能回到中國,有的死於戰場上的轟炸,有的死於艱苦的勞作,有的死於疾病。

圖片展由山東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比利時西弗蘭德省政府和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協辦,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給予大力支持。山東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吳冠在致辭中說,當年來自山東的勞工為最多,約有8萬人,「多年來我們不斷通過華工後裔、軍官後裔或知情者打撈有關華工的史海遺珠,發現新的華工遺存,並將它們作為山東華僑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保護、研究、展示。」

此次展覽展出照片約200幅,涉及華工征募、赴法之旅、工作管理、生活消遣、貢獻犧牲、戰後遣留、後世祭奠等內容,不少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一幅幅一戰華工畫面,從時光長河中躍然面前,不僅讓後人無法忘記他們所作出的歷史功績,而且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著深刻的昭示。「百年前的珍貴影像是最好的歷史說明書。圖片展表達了我們對14萬華工的告慰,寄托的是我們對和平的渴望。」吳冠說。

比利時西弗蘭德省議員克裡斯托弗·德雅蓋在致辭中表示,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他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舉辦圖片展就是要永遠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公使銜參讚張弛在致辭中說,中比雙方共同舉辦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為的是讓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了解這段共同記憶,珍惜和平,將中比友好一直延續下去。

一戰華工畢粹德的孫女程玲也來到展覽現場,她向記者展示她爺爺一枚褪色的銅質勛章。勛章上一位勇士手執短劍,腳跨駿馬,馬蹄下踩著一個骷髏。勛章的側面有一個編號——97237,這是他爺爺當時的「名字」。「作為一戰華工的後人,我為爺爺感到自豪,他為人類的和平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潘章仙對記者表示,中國勞工在一戰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流血犧牲值得永遠銘記。今年是一戰結束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紀念一戰華工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 國際 第2張

當地民眾凝神觀看圖片展。記者任彥攝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8年11月12日07:19

人民網布魯塞爾11月11日電(記者 任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之際,「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11月9日在比利時布魯日西弗蘭德省政府舉辦。

第一次大戰期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山東、河北等10多個省市招募14萬中國勞工赴歐洲西線戰場。根據史料記載,一戰華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大多在前線陣地工作,搬運武器,修築工事,清理戰場,從事的是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保障工作。他們「以鏟代槍」,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畢粹德原本生活在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一個平靜的小村子——上峪村,可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火使他成為一名英國軍隊的勞工。上峪村當年共有11人來到一戰戰場,其中10人返回家鄉,畢粹德卻長眠在法國。據了解,在14萬一戰華工中,大約有2萬人最後未能回到中國,有的死於戰場上的轟炸,有的死於艱苦的勞作,有的死於疾病。

圖片展由山東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比利時西弗蘭德省政府和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協辦,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給予大力支持。山東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吳冠在致辭中說,當年來自山東的勞工為最多,約有8萬人,「多年來我們不斷通過華工後裔、軍官後裔或知情者打撈有關華工的史海遺珠,發現新的華工遺存,並將它們作為山東華僑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保護、研究、展示。」

此次展覽展出照片約200幅,涉及華工征募、赴法之旅、工作管理、生活消遣、貢獻犧牲、戰後遣留、後世祭奠等內容,不少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一幅幅一戰華工畫面,從時光長河中躍然面前,不僅讓後人無法忘記他們所作出的歷史功績,而且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著深刻的昭示。「百年前的珍貴影像是最好的歷史說明書。圖片展表達了我們對14萬華工的告慰,寄托的是我們對和平的渴望。」吳冠說。

比利時西弗蘭德省議員克裡斯托弗·德雅蓋在致辭中表示,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他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舉辦圖片展就是要永遠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公使銜參讚張弛在致辭中說,中比雙方共同舉辦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為的是讓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了解這段共同記憶,珍惜和平,將中比友好一直延續下去。

一戰華工畢粹德的孫女程玲也來到展覽現場,她向記者展示她爺爺一枚褪色的銅質勛章。勛章上一位勇士手執短劍,腳跨駿馬,馬蹄下踩著一個骷髏。勛章的側面有一個編號——97237,這是他爺爺當時的「名字」。「作為一戰華工的後人,我為爺爺感到自豪,他為人類的和平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潘章仙對記者表示,中國勞工在一戰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流血犧牲值得永遠銘記。今年是一戰結束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紀念一戰華工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 國際 第3張

一戰華工畢粹德的孫女程玲在展覽現場展示她爺爺一枚褪色的銅質勛章。記者任彥攝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2018年11月12日07:19

人民網布魯塞爾11月11日電(記者 任彥)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00周年之際,「銘記歷史 珍愛和平——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11月9日在比利時布魯日西弗蘭德省政府舉辦。

第一次大戰期間,英法兩國在中國山東、河北等10多個省市招募14萬中國勞工赴歐洲西線戰場。根據史料記載,一戰華工雖然沒有直接參戰,但大多在前線陣地工作,搬運武器,修築工事,清理戰場,從事的是最艱苦繁重的戰地後勤保障工作。他們「以鏟代槍」,為協約國贏得一戰勝利作出巨大貢獻。

畢粹德原本生活在山東省萊蕪市牛泉鎮一個平靜的小村子——上峪村,可遠在萬里之外的戰火使他成為一名英國軍隊的勞工。上峪村當年共有11人來到一戰戰場,其中10人返回家鄉,畢粹德卻長眠在法國。據了解,在14萬一戰華工中,大約有2萬人最後未能回到中國,有的死於戰場上的轟炸,有的死於艱苦的勞作,有的死於疾病。

圖片展由山東省政府僑務辦公室主辦,比利時西弗蘭德省政府和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協辦,中國駐比利時使館給予大力支持。山東省政府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吳冠在致辭中說,當年來自山東的勞工為最多,約有8萬人,「多年來我們不斷通過華工後裔、軍官後裔或知情者打撈有關華工的史海遺珠,發現新的華工遺存,並將它們作為山東華僑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以保護、研究、展示。」

此次展覽展出照片約200幅,涉及華工征募、赴法之旅、工作管理、生活消遣、貢獻犧牲、戰後遣留、後世祭奠等內容,不少都是第一次公開「亮相」。一幅幅一戰華工畫面,從時光長河中躍然面前,不僅讓後人無法忘記他們所作出的歷史功績,而且對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著深刻的昭示。「百年前的珍貴影像是最好的歷史說明書。圖片展表達了我們對14萬華工的告慰,寄托的是我們對和平的渴望。」吳冠說。

比利時西弗蘭德省議員克裡斯托弗·德雅蓋在致辭中表示,一戰華工以血肉之軀架起從戰爭通往和平的「橋梁」,他們為歐洲的自由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今天舉辦圖片展就是要永遠銘記他們的歷史功績。

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公使銜參讚張弛在致辭中說,中比雙方共同舉辦一戰華工史料圖片展,為的是讓兩國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了解這段共同記憶,珍惜和平,將中比友好一直延續下去。

一戰華工畢粹德的孫女程玲也來到展覽現場,她向記者展示她爺爺一枚褪色的銅質勛章。勛章上一位勇士手執短劍,腳跨駿馬,馬蹄下踩著一個骷髏。勛章的側面有一個編號——97237,這是他爺爺當時的「名字」。「作為一戰華工的後人,我為爺爺感到自豪,他為人類的和平解放事業做出了貢獻。」

西弗蘭德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潘章仙對記者表示,中國勞工在一戰中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的流血犧牲值得永遠銘記。今年是一戰結束一百周年,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紀念一戰華工有著重要的時代意義。

作者:任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