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在大家的印象中,解寶的形象要麼是這樣(圖片來自網路)
▲要麼是這樣的(圖片來自網路)
水滸中提到解寶是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裡面說雙尾蠍:性格忘生拚命,生來驍勇英豪。趕翻麋鹿與猿猱,殺盡山中虎豹。手執蓮花鐵镋,腰懸蒲葉尖刀。腰間緊束虎筋絳,雙尾蠍英雄解寶。我不是文學和藝術愛好者。我只能用實物來告訴大家,解寶手裡使的兵器不是這樣的。施耐庵是元末明初的人,在明和明以後一直到清代,鏜這種武器已經發生變化,和北宋時代的鏜已經不一樣了。我們首先看看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清代《皇朝禮器圖式》中,鏜只有一種,就是下圖。
官方認定的鏜就這一種。其他公眾印象中的鏜在清代的官方武器庫中都不叫鏜。他們分別如下
所謂牛頭鏜什麼的,官方不用,都是民間自行打造自己用。這是清代的情況。在鏜剛剛誕生的宋代,就不是這樣。1982年,淳安縣界首鄉馱花塢自然村東,北約400米的山坡上出土了一批鐵兵器共計二十件。這批兵器埋在約1米深的土坑內,外面未經包裹。其中有一把宋代的鏜,就是解寶那個年代的鏜應該的樣子。
▲左一就是。刀尖作三角形,中間鑲有銅套飾,尾部空心可裝木柄。全長66cm,彎股闊28cm.
此地離方臘與宋兵決戰的息坑、血污嶺等地12.5至17.5公里左右。這批兵器埋藏深度距地表僅1米,有可能是使用者被殺死後遺棄下來的,也有可能是使用者逃命時倉促掩埋的。所以在沒有宋江參戰的本時空,這些武器很可能是方臘軍隊遺留下來的。那麼鏜是怎麼使用的呢?前段時間我在微信網友豬糯糯處也見到一支出水的鏜。它長這樣(如下圖)
這支鏜廣西右江水系上遊出水,在水中浸泡千年後表面已經凝結了堅固的氧化層,品相比較完好。作為參考,我本人身高一米七。這根桿子不是原桿,是後配的,所以目前這把鏜長度沒有照片中這麼長。照片中這個高度這是我根據使用長柄的經驗做的示範。我推測這個鏜的原始長度應該在兩米五上下浮動。
▲焊接處細節
▲背面和全刀流水鍛紋。尚未打磨鍛紋就已經清晰可見
鏜的主人豬糯糯判斷這支鏜應該是宋代的。首先他和淳安出土的宋鏜在形制上幾乎一樣。而且矛頭呈現宋代獨有的刀矛特徵。然後他的兩翼小枝是折疊焊接上去的,焊接痕跡清晰可見,兩枝並不像他的明清後代那樣程牛角狀彎曲,有點類似月牙形。重量也遠沒有後代那麼重。所以我完全讚同網友祝糯糯的斷代。宋代的鍛造技術和五代和唐的側重點不同。宋代不像唐和五代那樣高度重視鋼鐵的硬度,宋代比較重視韌性,類似這樣的鋼鐵頭硬度相當於50號鋼,不會再硬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鍛鋼法》一篇對當時的團鋼法和百煉鋼法進行了比對,認為團鋼法不行,百煉鋼法好,這個在今人看來是偏見。沈括所稱讚的「百煉鋼」法在工藝上並不先進)。這把鏜的用法和現代的防爆叉有點類似。他沒有一般的宋代長矛長,在面對其他長桿的時候,用鏜的人處於守勢,用小枝架住對手刺來的矛後就上推,並且用身力攪對手的槍。正所謂沒有起錯的外號,謝寶的綽號雙尾蠍正好符合宋代鏜的用法,施耐庵妥妥是個練家子啊!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靈吸怪,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