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鍬王」廖理純的綠洲夢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原標題:「鍬王」廖理純的綠洲夢

53歲的廖理純有很多頭銜,北京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北京市第十二屆人大代表,中國墨子協會副會長等,但他最中意的稱呼是「鍬王」。

   

這是參加廖理純舉辦的植樹活動的志願者們給他起的綽號,因為他是團隊裡用鐵鍬鏟土最快的人。

   

2010年,廖理純從自己創辦的企業辭職,投身公益事業。他在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渾善達克沙地和河北張北縣建立綠化基地,每周帶領志願者前往兩地植樹。

廖理純個頭不高,方臉盤兒,小眼睛,他常調侃自己,拿起鐵鍬,他就是一個樸實的老農。

近8年來,他成功組織341批志願者,一萬兩千多人次參與植被維護,在沙土飛揚的荒漠上種下100多萬棵樹苗。這個數字,還在增長。

「鍬王」廖理純的綠洲夢 新聞 第1張

2018年11月15日,北京榜樣廖理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 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錫林郭勒之旅

回顧廖理純早年的人生經歷,用成功的企業家概括並不為過。

   

他出身北京知識分子家庭,畢業於北京航空太空大學,24歲任聯想集團廣州分公司經理,一年賣出上千台聯想電腦,是華南地區的銷售一把手。

   

4年後,廖理純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主攻研發和銷售計算機的管理、研發系統。

   

近十年,公司每年都能創造上億元銷售額,最高紀錄突破7億/年。

在他持續攀登事業高峰的而立之年,一次錫林郭勒之旅改變了他的人生目標。

   

廖理純告訴記者,在隨團去內蒙古錫林郭勒考察期間,他參與了一群國際志願者組織的恩格貝(庫布齊沙漠腹地)植樹活動。

   

三天的植樹活動中,十幾個來自日本的志願者拿著鐵鍬挖土,剪枝,澆水,除草,一聲不吭,一乾就是八小時。

「他們挖坑有近一米深,一天能種70多棵樹苗,非常專業和迅速」,廖理純第一天勉強種了40棵樹,第二天就有些體力不支了。

「看到外國人在我們國家的土地上植樹,而且比我們做得好,我心裡別扭」,廖理純說,他帶著這份慚愧和不服回京了。

   

從那以後,廖理純每年都參加恩格貝的植樹活動,跟著國際志願者學習種樹。他了解到,在這批志願者多年的努力下,恩格貝地區的降水量從幾十毫米上升到300毫米,這裡還獲得了國家4A景區的稱號。

   

他被這些陌生人的理想主義的行動感染,逐漸減少了在公司忙碌的時間,計劃踏上另一段旅程。

   

人生就像撕台歷

   

廖理純的辦公桌上有一個「人生倒計時」的台歷,11月16日,台歷上四個白色正方形卡片上寫著”9217″天的數字,按照76歲的平均壽命計算,代表他的生命還剩下9217天。

   

2004年,他的高中同窗肝出血去世,幫忙料理後事時,他看見朋友骨灰中的一小撮白骨,忽然真正意識到生命的有限,心裡一陣惶恐。

   

他想起外公說過的一句話,人生就像撕台歷,每個人只有3萬多天的台歷,撕掉這頁,便再無今日。

   

「那我希望自己往後每撕完一頁的時候,都能確定我這一天是充實、精彩的」。廖理純即刻為自己做了一份生命倒計時台歷。

   

從那之後的五年間,廖理純去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等中國八大沙漠,向附近村鎮的居民了解沙漠的演變和現狀。

   

每到一處,他在沙中挖一米深的沙坑,看是否有濕潤的沙子,以證明地下是否有水。

   

「大部分沙漠地帶都可以種樹」,考察後,他得出結論。   

   

數據顯示,中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分布較廣、沙漠化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中國沙漠化面積已經達到2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約27%,而且還在不斷擴展。自2000年起,北京的沙暴天氣平均在12次/年。

   

「我是學理工科出生,知道辦企業,搞科研,國家不缺人才,幫助殘障人群也有很多人在做了,唯有植樹造林,自願參與的人寥寥無幾,那我偏要試一試。」

2010年,廖理純從自己創辦的企業辭職,正式投身公益事業。他在距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渾善達克沙地和河北張北縣草原建立綠化基地,每周帶領志願者前往兩地植樹。

 8年種下100萬棵樹苗

「我們正式起航,關艙門,飛機起飛。」

   

53歲的廖理純身穿黑色羽絨服,拿著話筒,站在一車人的最前端,聲音高亢。

   

11月9日中午,這輛載有39人的藍色大巴車上路了。它從北京開往河北省張北縣饅頭營村。

這是今年廖理純組織的綠色志願團隊最後一次前往沙地植樹。11月中旬,內蒙高原的土地很快就會上凍,直到4月底才會化凍。

   

每次出發,他把運載志願者的大巴車比作一架飛機。因為約200多公里的路程中,他們要從海拔幾十米上升到1000多米。

4小時的車程中,廖理純一刻不停地給志願者講解大陸土地生態環境的惡化形勢,「中國土地沙化非常嚴重,每年沙漠吞噬的面積相當於一個縣,今年,內蒙古那邊又消失了幾個湖……」

按照志願服務規定,每批次植樹活動一般為兩天,每天6-8小時,每周舉行一至兩次,團隊報名優先,食宿等由廖理純和他帶領的5人團隊策劃安排,費用也由廖理純一人承擔。

他的用意很簡單,為了植樹,更重要的是向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荒漠化概念和植樹的技能,讓大家主動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

   

志願者王亮深有感觸。第一次種樹,他覺著能把樹苗栽到土裡就算成功,廖理純經過他身邊又折回,拿起鐵鍬,在王亮的土坑裡鏟下去,一鍬土是他的三倍。

「種植要求挖的坑寬40公分,深60公分,樹苗根紮得深,才能吸收充足的水分。」廖理純解釋。

   

種植的樹沒有樟子松、落葉松、雲杉、楊樹、榆樹等,均屬於喬木類,適合寒冷和鹽鹼地種植,存活率為95%。

   

廖理純時常站在自己種植的樹苗旁合影留念,低矮的楊樹苗剛與他齊腰。他希望記錄樹苗成長的軌跡,「就像陪伴孩子一樣,自然不能錯過它的青春期」。

   

廖理純還要挨個檢查新栽種的樹苗,他來來回回地走,黑色軟底皮鞋平均每年換一雙。

   

堅持了八年,廖理純已經帶領志願者在內蒙古和張北縣兩地8000多畝土地上種下100多萬棵樹苗。

   

近四年,雨季來臨時,廖理純種植的榆樹林和楊樹林周邊的雨水量明顯多了近百毫升,降水的次數也由一次增加到五次。

「理想主義者」

2010年,廖理純將第一個綠化基地定在了距離北京200公里之外的沙源地–烏合爾沁敖包林場。他向當地牧民租用了800畝土地,又從遼寧的樟子松培育種植中心陸續運送了上萬棵樹苗到林場的苗圃中。

頭兩年,每隔三米一棵的綠苗很快冒出挺拔的新枝葉。遠遠望去,黃土地上星星點點的綠意,愈加濃密。

   

「原來種樹挺容易」,廖理純計劃,要以每年一千畝的增量擴大種植面積。意想不到的「災難」卻接連發生了。

   

第三年開春,因為頭年沒怎麼下雪,雪水融化量少,樹苗沒能及時解凍,凍死上萬棵,廖理純因此和志願者念叨了一年,「明年要早一周來澆水」。

   

2015年冬天剛過,他注意到自己的林地周邊多了百十只野生袍子的身影,有袍子咬壞了他圈地用的1米8高的金屬圍欄,鑽進樹叢裡啃食樹苗的枝葉。

   

「被咬爛的枝葉是無法再正常生長的,只能重新栽種」,他氣得直跺腳。

   

事後,廖理純出錢加固圍欄,又雇傭一批牧民在冬天上凍期幫忙看護這些小樹。

   

還有過度放牧的人為破壞因素。牧民的牛羊偶有誤闖廖理純的種植場地,小半天便將枝幹上的樹葉全啃沒了。  

他跑到村委會,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得到官方的肯定和支持後,樹木被破壞的事情慢慢有了好轉。

   

八年間,廖理純建立了渾善達克周邊和張北兩個綠化基地,總投資兩千多萬元,百分之七八十來自個人積蓄。

   

如今,在渾善達克沙地上,4米高的楊樹和榆樹綿延千畝,原先光禿禿的沙堆裡有了綠洲的雛形。

   

廖理純沒有設想種樹的結果,他的美好願望是這樣一個過程,全中國有三百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我多帶一個人去種樹,就會有多一個人可能成為對抗荒漠化的「種子」。有朝一日,如果全國人民每人每年都能參與種活一棵樹,只要60年,荒漠化土地就會消失。

   

志願者王亮並不能完全理解廖理純這樣的「理想主義者」,但他見過廖理純在沙地地幹活的場景,這個被大家稱作「鍬王」的男人,總是埋頭賣力鏟土,嘴裡哼著那首《我和草原有個約定》,「我和草原有個約定,相約在尋找共同的根,如今依偎在草原的擁抱,就讓這約定凝成永恒」。

新京報記者 趙蕾 攝影 王飛  編輯 胡傑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