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用手機如何才能適度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張國慶(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熊丙奇(教育學者)

最近,一項中美日韓網路時代親子關係的對比研究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86.5%的中國中小學生擁有多種電子產品,低於韓國(100.0%)和美國(95.0%),高於日本(75.7%)。在多種電子產品中,中國學生擁有最多的是智慧型手機(68.1%),接近七成,其次是普通電腦(41.2%)、平板電腦(36.7%)和不能上網的一般手機(18.4%)。此外,7-9歲開始觸網的居多。

中小學生過早、過多使用互聯網、智慧型手機的現象早已引起普遍的關注,不少人認為,青少年自制能力不強,不宜過早接觸容易成癮的電子產品。但也有人認為,電子產品讓學習、生活更加便捷,拒絕青少年使用網路、智能產品不現實,也不理性。

●正方

未成年人應該有所管制

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智能電子產品,是否過度,是一個很難一概而論的問題,不同年齡、不同性格等,應該區別看待。

首先,從年齡上,14歲以下的兒童,不宜過多使用電子產品,這是毫無疑問的,電子產品對他們生理、心理上的健康都有可能產生不良影響,他們自制力還不強,很容易沉迷其中。14到18歲,也就是上大學之前,應該有保留地使用電子產品,或者說,只有兩種情況下,使用電子產品是有價值的,一種是和學習相關的,現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可以輔助學習的產品,適當使用這些產品,對孩子是有益的。另一種是增長閱歷的,比如一些文化作品、適合青少年的紀錄片等,多看一點兒,對他們的成長也有好處。除了這兩種,其他的都不合適,尤其是電子遊戲,危害極大。我認識的許多家庭中,都出現過孩子因為沉迷電子遊戲,導致成績大幅度下降的問題。

那麼,大學以後,是否就可以不限制呢?我想也未必。大學生盡管已經成年,但實際上自制力、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都還有所欠缺,這個時期,可以適當放開,但不能完全放開。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大學生通過互聯網、智能產品來輔助學習、提升自我,又可以適當地管控風險,提防上當受騙,提防他們被互聯網上的負面信息所影響,這種情況在今天確實存在,且已經引起了社會上方方面面的關注。

其次,是否可以更多使用電子產品,還要分人,不同的人應該區別對待。有些孩子自制能力很強,從小就懂得自己應該做什麼,需要做什麼,這樣的孩子可以稍微放開,因為他們知道怎麼更好地使用互聯網和電子產品。但還有一些孩子自制能力比較差,就連學習都要家長、老師敦促,他們使用電子產品,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所以也要多加監管。

其三,家長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尤其是現在的家長,大多是80後、90後,他們也是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本身對互聯網、電子產品的依賴性就非常強,不少家長自己下班回家,也一樣抱著手機不放,這種負面的榜樣作用,是非常麻煩的。其實,真正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做一件事情,不是說父母嚴禁孩子玩電腦、手機,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利用電腦手機去看一些有益的東西,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培養父母和孩子之間深刻的情感,一方面也能夠更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習慣。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技術大爆發確實給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它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青少年少玩手機,確實是非常應該的,也是迫切要做的事情,但怎樣限制,恐怕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怎樣避免青少年受到手機的不良影響,應該未雨綢繆,等到出了問題再想辦法,那就太晚了,因為它影響的不是少數孩子,而是大多數孩子。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應該得到重視,那就是情商的培養,其實自制力本身就是情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個情商高的人,同樣也是非常自律的人,所以父母也好、老師也好,都應該重視孩子的情商培養,一個情商高的孩子,不用太操心,他自己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相反,如果情商培養跟不上,孩子自律能力很差,那就真的是操不完的心。

●反方

引導使用比禁止更有用

從數據來看,我們國家的孩子,智能產品的擁有率並不是最高的,而且各國之間差距不是特別大。所以,看起來不是我們的孩子擁有智能產品太多了,但為何人們一再擔心呢?

我想,不是因為我們的父母更敏感,而是我們的孩子,使用智能產品的方法出現了問題。這幾年來,因為過度使用智能產品,而導致視力下降、成癮等問題,一再引起人們的關注和焦慮,我們國家也出台了不少政策,降低青少年受到智能產品不良影響的幾率,就如前不久八部委聯合出台的《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中,就提出學校、家長應該控制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方式等。

難題在於,我們缺少更加具體和有效的操作方法,也就很難做到減少甚至禁止青少年使用智能產品。比如學校可以禁止學生把手機帶進課堂,但出了課堂,他們依然會用,而且更加難以監管。

青少年大量擁有智能產品,是普遍性的,全世界都如此。是否美國韓國他們也遇到了和我們同樣的問題呢?當然,我們的難題也是他們的難題,但實際上,他們面臨的問題,可能比我們要少。

比如互聯網上的內容,不論是信息還是遊戲產品,還是影視作品等,提供給未成年的人,都是有限制的,有一套嚴格的規範,限制企業向未成年人提供不適合他們的產品,也限制未成年人接觸那些不適合他們年齡段的東西。家長、學校在這方面都有明確的責任,企業更是如此,如果違反,可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同時,他們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我們也有不同之處。如美國,不論是學校也好,還是學生也好,都有非常明確的職責和義務,對學生來說,該守的規矩必須要守,對學校來說,也同樣需要依法提供教育服務,否則可能面臨嚴重的後果。

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一直在提倡和推動素質教育,也一直在努力減輕學生負擔,但在實踐的層面上,效果依舊不夠好,一些必要且有價值的教育,如體育、戶外活動、社會實踐等,在一些學校中非常缺乏。這導致不少學生的生活非常單一,要麼在課堂上,要麼在家里,要麼在培訓班,這等於從小就把孩子往宅男宅女的方向培養,他們在學習之外,除了智能產品,沒有其他的東西。尤其是近兩年,不少人擔憂鄉村的孩子過度沉迷於手機遊戲的問題,和他們沒有更多課外生活有非常重要的聯繫。

沉迷或依賴互聯網、智能電子產品,當然有很多危害,比如這幾年屢屢引發關注的未成年人網上消費問題、模仿網上的危險動作問題,甚至是受到網上不良信息影響的問題等,都是因為使用智能產品不當所致。

所以,真正危險的,不是擁有智能產品過多,也不是使用的時間過多,而是使用的方式不當。要改變這種現象,僅僅限制青少年使用互聯網、智能產品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要給他們創造更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加以合理的引導,激發他們各個方面的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之外,還有更豐富的生活方式,如果一個孩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戶外活動,有很多小夥伴一起玩兒,他們玩手機的時間自然就少了。

●主持人說

我們可能低估了孩子

智能時代來的如此快速,並沒有給誰留下足夠的適應時間,所有人都是萌新,所有人都是探索者,沒有誰比別人更有優勢。

但成年人們,更習慣擔憂孩子們的問題,總覺得自己可以控制自己,但孩子們不行,他們會被壞的東西影響,會走上歧途。

真的如此嗎?熊孩子刷父母的卡,一星期在遊戲里消費數萬元,結果引發了全社會的擔憂,但成年人一擲數萬、數十萬玩遊戲的現象,有多少人反思過呢?那些網遊公司,是孩子支撐起來的嗎?熊孩子高額打賞女主播,所有人都在擔心、譴責,但支撐起數百上千家平台、數百萬主播,乃至數百億直播市場的,是孩子嗎?

相反,互聯網時代,創業者的主力,正在從成年人轉向青年人,轉向大學畢業生乃至還沒有畢業的學生。年輕人適應互聯網、適應智能生活的能力,可能要遠高於成年人。

有時候,成年人,可能高估了自己,更低估了孩子。

本版主持 周懷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