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目前基本沒有頂尖的智慧型手機品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幾年前SonySONY推出款手機,還勉強能擠進主流科技媒體的新聞里面做個配角,現在根本是消失了。

行業來看,智慧型手機行業早就進入了成熟期,僅剩中美韓幾家廠商角逐,敗者已經難以翻身。想要像當年iPhone那樣弄個殺手級革命,談何容易,日本廠商再怎麼搞個防水、外觀、日產,這種小打小鬧在商業上根本就是濺不起一點水花,無效犧牲。

再之前來看,日本的手機通信市場極度固化又極度奇葩,直到現在都沒變,整個市場由經營商統治竭盡全力榨乾消費者。例如,經營三大家壟斷通信市場協調一致地保持極其高昂的費用(通話每30秒20日元,也即1.2元人民幣,標準上網套餐每月5GB五千日元,即300元人民幣)。再例如奇奇怪怪複雜又封閉的服務和條款,搞個什麼i-mode發個郵件都要多收幾十日元,類似以前移動WAP的那種封閉式管道的網路一直都在,消費者看到的任何東西經營商肯定要收一筆管道費;以安全的名義,不給日本人臨時就能隨便辦手機號的自由,非要逼人簽兩年的格式契約,一堆陷阱,中途想解除,不好意思違約費九千日元;以防盜的名義手機也給你和經營商綁定了,解約或者換其他SIM卡分分鐘用不了。手機在經營商那里買又有優惠,實質上很少人自己買手機。這種經營商超強主導的體制保證了經營商的暴利,日本的ARPU(每戶每月收入)前幾年高達6000日元,也即現在的360元人民幣左右,超過德英美的兩倍以上。這個數字連日本總務省都看不下去,多次發文件整改開放市場促進競爭,效果不算很好,市場一開放倒是讓日本手機廠商死得很慘,特別慘。

本來經營商體制下獨立的手機商極難在日本生存,手機廠商必須謹遵聖意,要聽經營商的話按照經營商的設計計劃生產走經營商管道銷售,那留給生產商的自由度小了,生產出來的東西其他國家用不了銷量肯定小,成本高利潤也不行。沒有自己的銷售管道,只會搞類似手機看電視、聽收音機等奇怪的功能。只生產日本才能用的制式和系統,還特別貴,沒有經營商同意搞點其他東西,等於逆上得罪金主又不可能。市場一開放競爭,這些品牌就像美洲大陸的原住民遇到西班牙人似的一打就倒,死得特別快、特別慘。

當年孫正義大鬧市場,引入iPhone,還創造性配了無上限流量套餐(重點),一個APP Store里面什麼都有,功能齊全五花繚亂上手快又流暢,不再是經營商那種滿屏文字的破頁面。上網就可以免費郵件、免費視頻、免費通話,各種APP的功能大部分不要錢,果然成為日本爆款。

日本廠商光糾結要不要導入安卓,就可以磨個幾年,還沒反應得過來,蘋果手機立即占據了大片江山。到了今天iOS占有率竟然高達七成,那麼剩下只有日本國市場的三成份額,還要和其他國家品牌競爭的日本品牌還怎麼生存?

本來成本上和總銷量上,日本品牌就已經遠遠落後於中韓品牌了。再後來開放了虛擬經營商,虛擬經營商又是延續傳統經營商尿性,綁定手機或者送手機,那麼收費本來比傳統經營商就低的情況下,那麼點大的市場又近二十家MVNO搶飯吃,附帶手機部分自然要節省支出,這個時候滿嘴情懷死貴的日本品牌肯定要就被無情拋棄。以華為P9 Lite和華碩等為代表的款式取而代之,瓜分餘下的三成安卓的份額。還有類似FreeTel這種只有名字掛名日本、設計生產完全在深圳的新銳「日本ものづくり」品牌,2016年一年才賣了三十萬台手機,還十幾個款式,無謂掙扎了一小段時間,最後還是死了.這個失敗例也太罕見了,從頭到尾每一點都很用心,只不過全部都是錯的。

回過頭看,手機行業發生過的事,和過去機械行業的有相似之處。日本產業經濟以前有個說法是護送船團方式,也就是核心大企業捆綁一堆中小企業共同進退,大企業提供長期合作,中小企業安心專注打磨某個小技術。可是到了這個時代,往往一個殺手級變革冒出來之後,再加上經濟自由化,首先遭殃被拋棄的,就是這些不在核心位置的外圍中小企業,然後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一直都像曹操的鐵索連船,根本就不會獨立航行,立即自己就倒了。誰管船上士兵練了什麼十八般奇怪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