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博會背後那些事兒:中國進出口結構梳理及未來展望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時值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於2018年11月5日,中國將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並進一步降低關稅。在此時點,對中國目前的進出口結構進行梳理尤為必要,我們將做如下分析:

為了把握貿易結構的全貌,首先需要厘清海關統計數據與GDP中進出口數據的差異。

具體而言,海關統計僅包含了貨物貿易,而GDP中包含了服務與貨物兩類貿易;另外,一般使用的海關貨物貿易順差以美元計價,而GDP中淨出口以人民幣計價。2018 年上半年,大陸經常帳戶逆差 283 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順差 1559 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 1473 億美元。但是一季度經常帳戶則出現了貿易逆差,經常帳戶差額為-341億美元。當前服務的逆差不僅在持續,甚至進一步擴大,即使人民幣匯率在6月份已經出現貶值,服務差異二季度為-737億美元,較今年一季度-735億美元和去年二季度-727億美元均有所擴大。在經常帳戶的服務項目中,最主要的是旅遊分項,該分項逆差自2017年以來逐漸平穩。由於經常帳戶的服務分項處於逆差,而服務的進口對於本國技術的升級幫助有限,因此本分析的重點是貨物貿易。

中國出口目的地向發達國家集中

發達國家成為中國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但其份額在下降。在發達國家中,美國自2000年到2007年一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標國。但是在2007到2012年2月期間,隨著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被中國向歐盟的出口額反超。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走向復蘇,而歐盟經濟走弱,從2012年2月起至今日,美國再次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國。而中國對日本的出口自2002年起便出現快速下降,直到2007年,下降速度才趨於平緩。2018年9月,中國對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份額分別為20.6%、16.5%和6%,合計占中國對外出口總額的43%。

美國繼續保持中國最大出口目的國地位。中國對美出口份額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出現放緩,並被歐盟超越,但是隨著美聯儲幾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推行,美國經濟在短短四年便出現了緩慢復蘇的趨勢,而歐盟陷入歐債危機泥潭,經濟增速放緩,需求走弱。在2012年,中國對美國和歐盟出口份額都達到了16.9%,隨後出現分化,美國走強,歐盟走弱。

歐盟占中國出口份額保持平穩。中國對歐盟的出口份額曾隨金融危機的爆發出現了短暫上漲,在2006到2011年之間一直維持在19%-21%的高位區間,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區。但是隨著歐債危機的爆發,歐元區經濟疲弱,需求下降,於2012年開始,其占中國出口份額下降至14%-17%區間,成為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地。按占中國出口份額排序,分別為德國、荷蘭、英國、義大利、法國和西班牙。德國受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影響最大,其份額由2009年的最高的4.34%驟然下降至2012年9月的3.01%,不過目前高居歐盟各國最高位,英國所占份額在2012年底出現逆勢上行,一度接近荷蘭。但受脫歐公投影響,自2016年開始,英國份額出現反轉,隨後又迎來小幅上升。

日本占中國出口份額在2000年起至2002年10月期間曾位於14%-19%區間,高居中國第二大出口目的國,隨後逐步下跌,至2014年10月,已跌到6%,自此,其份額一直在6%附近波動,仍為中國第三大出口目的國。中國對香港地區的出口中,大部分又轉出口到了香港以外的地區,其中,又以出口到中國的比例最高。

新興市場中,東盟占中國出口比重上升速度最快,其中,越南是最大的出口目的國,其占比也快速攀升,目前已占中國出口額的3.3%。中國對金磚國家的出口占比從2000年開始一直持續上行,至2011年始便維持在6%-7%區間。金磚國家出口份額內部分化較大,印度進口增速較快,目前其占比接近3%,而南非較為平穩,自2004年開始便一直保持在0.5%-0.8%區間,而俄羅斯經濟受金融危機和油價下跌影響較大,兩次事件都導致其對進口中國大幅下跌目前其份額已由2015年的2.5%下降至1.8%附近。非洲所占份額也從2000起一直處於上升趨勢,到2015年,就開始出現了一定的下滑,由當時的5%下降到現在的4%左右。

中國出口到韓國和台灣地區的份額自2000年開始一直在固定區間內上下波動,變化幅度不大。韓國大多數時間維持在4%到6%區間,不過受薩德事件影響,自2016年起,韓國所占比例下降較快,由當時的5%下降到了現在的4%。而台灣地區一直維持在1.8%至2.2%範圍內。

出口產品結構趨向高端

按照HS分類標準,中國出口產品中占比最大的為第十六類,包含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件、附件,其占比由2000年的30%上升到了2004年的44%左右後一直保持在該比例附近小範圍內波動。其次為第十一類,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其占比由2000年的20%一直下降到了目前的8%左右。

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已由勞力密集型為主變為以高新技術為代表的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在2003年以前,勞力密集型產品(紡織品、服飾、箱包、鞋帽及玩具等)占大陸出口產品總額一直高於技術密集型,但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迸發,大陸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份額從2000年開始快速上升,到2003年超過勞力密集型產品,且在2004年達到出口額的30%,此後一直圍繞該比例上下小幅波動。而勞力密集型產品占出口額的份額下降到2007年的15%後逐漸趨於穩定。

以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凸顯大陸科技研發實力。自2000年開始,大陸高新技術出口額開始發力,其中又以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的增長最為迅猛。2000年,其出口額僅有15億美元,截至2018年9月,這一數額已經達到490億美元。居第二位的為光電技術和電子技術,總額由2000年的3.8億美元上升至2018年9月的161億美元。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手機產業的迅猛發展,相比起計算機,其增速毫不遜色。自2004年開始,計算機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出現了緩慢下行趨勢,已由2004年的25%下降至2018年9月的21%,而同期手機的份額則由2.3%上升至6.5%,最高時曾達到8%。

進口來源國結構變化不大,進口產品凸顯消費升級

在2008年12月之前,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隨後幾年,歐盟的份額逐漸趕上日本,在2011年2月,經過幾輪交替後,歐盟最終成為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不過近期歐盟區的進口份額有下降趨勢。日本所占份額則持續下滑,於2012年12月被韓國趕超,單論國家,韓國則在此時成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然而2016年薩德事件使得韓國所占份額有所下滑,目前維持在9%附近的位置。台灣地區也是中國進口重要來源國之一,自2012年9月便於日本相互交替中國第三、第四進口來源國的順序。而自美國的進口則經歷了由下降到上升再到下降的幾個階段,目前這一輪下降源自今年年初,目前美國占中國進口來源份額已降至6.5%,為中國第五大進口來源國。

產品結構方面,大宗商品類,原油進口上升,鐵礦進口下跌,消費品增速較快,消費升級趨勢明顯。受2015年原油價下跌的刺激,原油進口額穩步上升,到目前為止,月進口金額已經高達199億美元。受基建增速放緩和房地產行業投資下行影響,鐵礦石砂及其精礦進口數額減少明顯。黃金、珠寶等消費品自2015年其有所下滑,而醫藥、美容化妝品、幹水果、堅果等高端消費品增速較快,凸顯出中國消費能力的增加以及消費等級的上升。

原油價格同比變化與進口金額的同比增速相關度較高。不過,今年以來一籃子原油價格雖然增速大幅提高,但是進口金額同比增速則非常平穩,這可能意味著的進口結構出現了變化,進口品種更為豐富。

進出口展望

出口交貨值在6月份-9月份顯著走高,期間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特朗普指示USTR接連完成對500億、2000億美元價值商品加征關稅的分析、聽證和落地,因此出口交貨值走高可能與國內出口商搶跑有關,未來出口可能會面臨一定的壓力。

總體而言,新出口訂單處於下行趨勢,已經連續6個月出現下滑,因此從5月的高點51.2下降至最新10月份的46.9。分企業規模來看,中小企業新出口訂單PMI分項低於大型企業新出口訂單PMI分項,中小企業在出口商面臨更大挑戰,特別是中型企業的新出口訂單PMI分項近期下行幅度較大,未來幾個月出口拖累成為經濟下行的一個風險點。

進口方面,隨著國內去產能的結束和杠桿率的穩定,下一步著重發力的將是「一降一補」。11月1日,民營企業座談會強調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民營經濟是國內稅收貢獻和解決就業最大的主體,民營企業得到發展、增加勞力者的收入水平,進口才能保持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