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email protected]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一提到超市,很多人都會想到沃爾瑪,一提到便利店,大家就只會想到「7-Eleven」,這兩家巨頭,多年來一直穩坐全球超市和連鎖便利店的頭把交椅。
尤其是「7-Eleven」,其完美的供應鏈一直是被各行業爭相模仿和學習的對象。
據公開信息顯示,在實體店多米諾骨牌一般的倒閉潮中,「7-Eleven」這個四海八荒第一「碉堡」零售店,依然屹立不倒。坐擁超過66000家連鎖便利店,營收超過3000億元,在2017年全球500強排名第167。
當然,這些成績也都離不開「7-Eleven」之前的CEO鈴木敏文。
40多年前,「7-Eleven」原本是美國南方公司的旗下產業,跑美國取經的鈴木敏文慧眼識珠,費勁心力終於從美國南方公司拿到了「7-11」的特許經營權,回日本本土開設「7-11」。
據鈴木本人回憶,「7-11」的第一家便利門店,開店那天冷冷的冰雨在臉上胡亂地拍······一位中年人在「7-11」買了一副墨鏡,這是「7-11」賣出的第一件商品,而那男子就是第一位客人——戴墨鏡的上帝大人。
在電腦不發達、資金不寬裕的艱苦歲月,誰能想到當初那個小小的雜貨鋪,竟然能發展到世界各地,66000家分店,做到了「撒豆成兵」的奇跡。
今天「7-11」的成功,與擴張、做標品、建設信息鏈、供應鏈,以及鈴木敏文獨門大法「單品管理」都密不可分;但無論戰術如何變化,始終不變的「鐵律」是「店主」鈴木敏文對顧客的研究已經到了「變態」的程度。
▌顧客的需求
鈴木敏文把「7-Eleven」的成功歸結於「便利」二字——為顧客帶去便利。
對便利店來說,頭一條,無疑是最好的產品,其次是優質的服務。
▌適當的價格
鈴木敏文也不喜歡打「價格戰」,更願意面向那些對價格敏感性不強的顧客做生意,在保持自己穩定性的同時,提供性價比更高的經營服務。
……這些經營策略也確實讓「7-Eleven」收到不少好評
在中國,實體店早已在網路電商的打壓下迅速衰減,但為什麼「7-Eleven」的門店數量卻能經久不衰,穩步增長?之所以還有那麼多人願意加盟7-11,除了它自帶的流量外,似乎主要的原因在於它超過2萬多的平均日銷售額:
如果你仔細研究它的財務報表,你還能看到更多驚人的數據,在日本本土的「7-Eleven」只有區區8000人,100億的純利潤,毛利居然高達90%,人均淨利高達120萬,數據竟然比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50000人,427億淨利潤,毛利70%)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