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在朋友圈看到這句話的你,是不是突然間熱血沸騰,仿佛說的就是自己。於是你點了個讚並且轉發朋友圈。
可是才過了15分鐘,你便惦記著朋友圈有沒有人評論,為了給自己尋找動力又開始征集:集夠20個讚今晚做完物理作業,集夠30個讚今晚做完數學作業等沒用的活動。
接下來,你便沉浸在朋友圈的評論回復以及不斷的互動當中,當你晃過神來,時間已經不知不覺過去了一個小時。
那現在,你終於知道你的時間都去哪里了嗎?也終於知道你定的那些目標為什麼都沒做到了吧?
大多數學生面臨的問題是:計劃制定之後要麼做許多沒用的準備,要麼三分鐘熱度,總之就是執行不下去。
制定任何一個目標,都要先自我反思下面幾個問題:
我的目標,真的一定要去做到嗎?
每次制定目標的時候,都發自內心地問問自己,這個目標非做到不可嗎?我想上重點大學,是真的想上,還是說說而已?還是覺得隨便一個其他學校也能接受?
首先,衡量大目標是否值得做到,是否能給現在自己帶來有意義的收獲,即便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代價,也值得自己為此付出努力。
因而,必要性往往會要求目標至少比現狀要更好一些,才能激勵人向著目標去提升自我。進一步,要思考小目標和大方向之間有沒有關係。
比如「把英語成績提高到140分」這個小目標和「上重點大學」這個大目標就是相關的。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的情況下,應當選擇和大方向關係更密切的小目標。
很多同學,在參加一些活動的時候,往往在經過理性判斷並付出一些時間後,就放不下了,於是不斷在活動上投入更多的時間, 而且往往用犧牲精神來麻痹自己。
必要性實際上要求制定目標的人,在不同的目標當中做出取舍和選擇,衡量做到每個目標需要付出的代價,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集中在最有價值的目標上。
我的目標,在努力後可能做到嗎?
一個不可能做到的目標,毫無任何意義,反正也做到不了。甚至在進入執行階段後,就會成為不去努力的托詞。
目標不是為了制定而制定的,一個無法完成的目標沒有任何意義。而一個不重視自己目標的人,也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我的目標,是不是只有一種可能性?
好的目標首先要具體到讓自己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不要給自己太多的附加選擇,因為目標不等於可能性。
一個目標越是具體,越容易圍繞這個目標制定出高效的計劃,也越容易激發出做到目標的動力和上進心。在思考目標的過程中進行得越深入、越全面、越具體,本身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思考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恐懼。
比如「提高英語成績」作為目標,那提高1分也是提高,提高10分也是提高,這完全不如每天一篇完型閱讀來的實際。
一個不夠具體的目標缺乏一個清晰的邊界。進一步說,在模糊化目標的同時給自己太多的退縮的借口。
我的目標,能不能分步去完成?
一個大的目標應當能拆解成幾個可衡量的小目標。
比如從「考上重點大學」這個大目標當中,分解出「英語要上140」這個大目標,再往下分解出「提升單詞量」、「提高英語聽音辨音能力」、「掌握考試中的語法現象」、「減少閱讀失分」、「減少完形失分」等一系列更加細化的子目標。
再將每一個子目標變成可衡量的小目標。
比如「提升單詞量」就可以往下拆解成「在年底前熟背3500詞」和「高考前拓展額外詞匯量達到5000詞」等一系列可量化的小目標。
我的目標,有沒有一個客觀的進度條?
目標在從開始執行到最終做到的過程中的幾個關鍵的時間點,應當能夠檢驗自己目標完成的進度和成效。
比如「高二下學期熟背3500詞」,就可以平攤到每月、每周甚至每一天,每天制定一個背單詞計劃。
一個可反饋的目標使得每一個時間節點都可以檢驗自己階段性的目標是否得到完成。而每個小目標的完成都是在給自己一個正向激勵,了解完成目標的進度。
一個可反饋的目標,不但保證了執行的效率,也能夠在懈怠時給自己壓力,督促自己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目標。
要想成功完成一項長期的計劃,養成自律,關鍵就在於如何度過這三大階段。
即是培養行為習慣的三個關鍵性階段(以30天為例):
反抗期:困難重重,很想放棄(第1天~第7天)
不穩定期:容易被環境所影響(第8天~第21天)
倦怠期:提不起勁,感到厭煩(第22天~第30天)
這些階段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掌握了正確的方法之後,嚴格要求自己,就可以輕鬆度過這三個階段。
over
好看你就點點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