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個大唐詩人留給歷史的身影太模糊,只剩下一夜的記憶。

唐朝盛產詩人,有些人著作等身,妙語連珠,在大唐的詩壇留下無數傳奇;有些人惜字如金,在唐朝的天空下一閃而過,給後世留下迷一樣的虛幻。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張

大唐詩人張繼就是個謎一樣的詩人,如果沒有《楓橋夜泊》,我們可能不會知道張繼是誰。同樣,如果沒有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也不會穿越千古響徹人心。大唐的張繼,留給歷史的身影相當模糊,模糊到幾乎只剩下一夜的記憶。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 張繼《楓橋夜泊》

每當吟誦起這首小詩,耳畔總會回響起絲絲縷縷的鐘聲,那鐘聲穿越一千多年的時光而來,向人訴說著一個落寞詩人的旅愁。吟誦之餘,也會冥想張繼是誰?生活在一千兩百多年前的他,有著怎樣的風雨人生?

1/是誰張繼?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2張

誰能想到,留下如此重要的詩篇的張繼,新、舊《唐書》都沒為他立傳,我們對於張繼的了解,只能他人的只言片語中去找尋。

張繼,字懿孫,湖北襄州(今湖北襄陽,一說南陽)人,生卒年不詳。詩人的從生到死,就是一個謎,當然,其人生事跡更是「不詳」。而作為一個詩人,他有自己的朋友圈,這讓我們從一個側面偵知他的生活年代。

張繼有個好朋友叫皇甫冉,皇甫冉的生卒時間為公元716年~公元769年,與著名詩人杜甫和邊塞詩人岑參的生活年代大致相同。皇甫冉為天寶年間(公元742年正月~756年七月)的進士,曾任無錫尉,大歷初入河南節度使王縉幕,官居左拾遺、右補闕。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3張

另外,張繼與詩人劉長卿多有交際,為同時代人。劉長卿的大致生卒年月為公元709年~789年,也是唐玄宗天寶年間進士。劉長卿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其名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曾入選全日制學校教材。

唐玄宗天寶年間,是唐朝由盛轉衰的特殊時期,安史之亂的爆發,讓許多人的人生節奏被打亂,因而錯過了歷史的關注是非常正常的。比如皇甫冉,為避戰亂寓居義興(今宜興),雖然才華橫興,佳作不斷,但是,一生也只做過無錫尉、左金吾兵曹、左拾遺、右補闕等低品級的小官。

劉長卿的官運也不暢,曾做過長洲縣尉,轉運使判官,因剛而犯上,兩度遷謫。德宗建中年間,官終隨州刺史,混了個廳級待遇。還有詩聖杜甫,一生都在漂泊中度過。「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就是他晚年淒慘生活的真實寫照。最終,杜甫病逝於一葉扁舟之上。

張繼也是天寶年間的進士,時間大概為天寶十二年(約公元753年)。但是,中進士不一定就能端上鐵飯碗,還得經過銓選(考核選拔),才可安排工作。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4張

所謂的銓選,指的是唐朝的一種選官制度。唐五品以上官員由皇帝任命,六品以下的文官由吏部按規定審查合格後授官,稱為銓選。也就是說,除高級官員由皇帝任命外,凡經科舉考試、捐納或原官起復等,均須赴吏部聽候銓選。不幸的是,張繼在銓選中被淘汰了,他成為一個漂在京城的「待業青年」。

2/張繼的楓橋

從古至今,做「京漂」都不易。比如,白居易老師初到京城長安時,就被人潑了冷水。白居易16歲時,從江南來到長安謀求發展,他帶著自己的詩稿去拜會名士著作郎顧況。顧況看到詩稿上「白居易」的名字,便開玩笑說:「長安米正貴,居住不容易啊!」

白尚書應舉,初至京,以詩謁顧著作。顧睹姓名,熟視白公曰:「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唐·張固《幽閒鼓吹》)

等他翻看白居易的詩稿,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時,才馬上連聲叫好,並說:「好詩!文采如此,住下去又有什麼難的!」後來,顧況經常向人推送白居易的詩作,白居易的詩名慢慢傳開了,最終在長安有了安居之所。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5張

張繼卻漂得不易,從老家來到京城,為的就是謀個一官半職。但張繼為人孤傲,不屑巴結權貴,所以一直不被人發現。這種際遇,他在《感懷》一詩中就有無奈地慨嘆:

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

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

來長安好幾年了,連人家王公貴族家的大門兒朝哪兒都不知道。這注定了他只能是個「失敗」的京漂兒。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6張

做了兩年京漂了後,長安也呆不下去了,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了,叛軍占領了洛陽,又直逼長安,兩京不保,連皇帝和他的後妃們,都識趣地倉皇逃離了京城了,張繼也只有逃離京城。因為當時江南政局比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張繼也乘船南下,開始了他的江南流寓之旅。由此,他與楓橋才有了一次美麗的邂逅。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7張

安史之亂持續了整整八年。期間,張繼一直過著漂泊的生活,他遊歷過大江南北,但真正讓他揚名的,還是他流寓吳越的那段歲月。歷史沒有記清楚具體哪一年,他來到蘇州,在某個悲涼的秋夜,張繼乘船來到楓橋下,聽著不遠處寒山寺傳來的鐘聲,孤寂而遼遠,夜不成眠的張繼,想起自己失意的青春,國家凋敝的景象,以及百姓悲苦的流離,不禁愁緒鬱結,吟出了那首聞名千古的《楓橋夜泊》。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8張

《楓橋夜泊》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個客船夜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聲有色。此外,這首詩也將作者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顧慮充分地表現出來,是寫愁的代表作。全詩句句形象鮮明,可感可畫,句與句之間邏輯關係又非常清晰合理,內容曉暢易解。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9張

因為一首《楓橋夜泊》,從此讓他和寒山寺、和楓橋、和蘇州,再也分不開了。

3/命殞洪州

在當時,一首短短的《楓橋夜泊》不足以讓張繼揚名立萬,因為,當時的優秀詩人太多(權貴更多),沒微信,沒頭條,他的聲名不可能一夜「爆紅」,所以,張繼的人生之路還得一步步地慢慢走。即使是一位落泊的詩人,在家國危難之時,心系國家,家國復興之日,仍會有「翻身」機會。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0張

當是時也,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劉晏。這位劉晏可是「家喻戶曉」的網紅,就連後來流傳甚廣的《三字經》都對他崇拜有加,並留下「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之語。史稱,劉晏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封彭城縣開國伯。實施了一系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張繼偶遇劉晏之時,正是劉晏人生得意之時。劉晏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是大唐著名的經濟學農。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封彭城縣開國伯。安史之亂以後,整個王朝生產凋敝,人民流離,財政拮據,能否重建經濟,關係到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劉晏不負眾望,在追隨者們的支持下,出色地完成這一歷史性認任務。在此期間,劉晏必須提拔一大批有真才實乾的官員,參與國家建設,張繼就在其中,並得到劉晏信任。

唐代宗李豫寶應元年(公元762年)10月,張繼被錄用為員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後入內為檢校員外郎又提升檢校郎中,最後為鹽鐵判官,分掌財賦於洪州(今江西南昌)。但是,張繼還沒能施展自己的才華抱負時,卻與大歷末年任鹽鐵判官僅一年多後,就犧牲在工作崗位上了(那時,沒有烈士評定,如有,張繼很有可能被評為烈士)。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1張

張繼死後,他的好友劉長卿曾作悼詩《哭張員外繼》來挽悼他,那是一首長詩,從詩中我們可以看張繼一生的窘態與不甘。其詩曰:

慟哭鐘陵下,東流與別離。

二星來不返,雙劍沒相隨。

獨繼先賢傳,誰刊有道碑。

故園荒峴曲,旅櫬寄天涯。

白簡曾連拜,滄洲每共思。

撫孤憐齒稚,嘆逝顧身衰。

泉壤成終古,雲山若在時。

秋風鄰笛發,寒日寢門悲。

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

舊賓傷未散,夕臨咽常遲。

自此辭張邵,何由見戴逵。

獨聞山吏部,流涕訪孤兒。

尤其是「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可見其晚年的落魄不堪——連下葬的錢都沒有,一直得不到入土為安的終極關懷。

4/寒山寺的張繼

可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張繼去世後,他的《楓橋夜泊》才慢慢被人記起。張繼的《楓橋夜泊》最早被人發掘的,是個叫高仲武的人。其實,高仲武與張繼一樣,也是個生卒年不詳的落魄文人,他的寫作能力雖然不佳,但是,他卻是個眼光獨到的編輯家,他最重要的傳世之作,就是《中興間氣集》。詩集共2卷﹐編選了包括張繼在內的唐肅宗、代宗二朝二十六家,選張繼詩三首,其中之一就是《楓橋夜泊》。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2張

有史料說,在唐代詩人中,張繼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詩品匯》把他的七言絕句列入「接武」一級中。如果千年絕唱《楓橋夜泊》詩沒有流存下來,可能今天我們已忘記了他的名字。這首詩首先被選入《中興間氣集》,題目是《夜泊松江》。以後歷代詩選,都收入此詩,直到《唐詩三百首》,使這首詩成為唐詩三百名篇之一,傳誦於眾口了。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3張

不可不論的是,《楓橋夜泊》的影響和傳播從唐代一直持續到當下,不僅中國歷代各種唐詩選本選入此詩,連亞洲一些國家的小學教科書也收錄此詩。比如此詩在日本就家喻戶曉,還被選入日本小學課本,清朝俞樾在《新修寒山寺記》中寫道:「凡日本文墨之士鹹適廬來見,見則往往言及寒山寺,且言其國三尺之童,無不能誦是詩。」1929年,日本在青梅山籌建了一座寺廟,亦名寒山寺,寺廟仿照蘇州寒山寺,立石碑一座,上刻寫張繼的《楓橋夜泊》詩,建有「夜半鐘聲」鐘樓一座,在附近溪谷清流之上還架起了「楓橋」。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4張

尤其是到了近現代,由文學擴展到繪畫、音樂,其傳播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近代以來不斷有著名畫家通過畫筆重現《楓橋夜泊》詩的意境,如李鐵、錢松巖有《楓橋夜泊圖》,陸儼少的《楓橋夜泊圖》,長方增先、孫君良的《楓橋夜泊圖》等。此外,由音樂教育家、作曲家黎英海教授譜曲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楓橋夜泊》是各種音樂會上常演不衰的經典曲目。由陳小奇作詞、毛寧演唱的《濤聲依舊》,則是《楓橋夜泊》的當代演繹,《濤聲依舊》一問世即風靡海內外,成為大陸流行歌曲中的經典作品。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5張

楓橋之於張繼,張繼之於寒山寺,都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楓橋夜泊》,我們可能不會知道張繼是誰。同樣,如果沒有張繼,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鐘聲,也不會穿越千古響徹人心。張繼用他的一夜無眠,給了我們一個千年不倦的吟誦。雖然,他在大唐詩壇上只是一閃而過,但是,他卻我們留下許多遐想的空間。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6張

5/張繼的詩還有哪些?

雖然,張繼流傳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詩收錄一卷,然僅《楓橋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賜,成為遠近馳名的遊覽勝地。其實,張繼還有詩集《張祠部詩集》一部流傳後世,但是,由於時光的磨蝕,他的詩見於《全唐詩》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還混入了別人的詩。但宋人葉夢得曾說:「張繼詩三十馀篇,餘家有之,」(《石林詩話》)可知他的詩,在南宋時已僅存三十馀首了。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7張

如今,能搜集到的張繼詩歌更是不足三十首。現在為大家摘編幾首,讓我們在探尋張繼生平的同時,再一次走近他的顛沛詩心——

【附】張繼詩選錄

春夜皇甫冉宅歡宴

流落時相見,悲歡共此情。

興因尊酒洽,愁為故人輕。

暗滴花垂露,斜輝月過城。

那知橫吹笛,江外作邊聲。

題嚴陵釣台

舊隱人如在,清風亦似秋。

客星沈夜壑,釣石俯春流。

鳥向喬枝聚,魚依淺瀨遊。

古來芳餌下,誰是不吞鉤。

洛陽作

洛陽天子縣,金谷石崇鄉。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牆。

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

貧賤非吾事,西遊思自強。

晚次淮陽

微涼風葉下,楚俗轉清閒。

候館臨秋水,郊扉掩暮山。

月明潮漸近,露濕雁初還。

浮客了無定,萍流淮海間。

江上送客遊廬山

楚客自相送,沾裳春水邊。

晚來風信好,並發上江船。

花映新林岸,雲開瀑布泉。

愜心應在此,佳句向誰傳。

馮翊西樓

城上西樓倚暮天,樓中歸望正淒然。

近郭亂山橫古渡,野莊喬木帶新煙。

北風吹雁聲能苦,遠客辭家月再圓。

陶令好文常對酒,相招那惜醉為眠。

長相思

遼陽望河縣,白首無由見。

海上珊瑚枝,年年寄春燕。

奉寄皇甫補缺

京口情人別久,楊州估客來疏。

潮至潯陽回去,相思無處通書。

閶門即事

耕夫召募逐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安公房問法

流連一日復一日,世事何時是了時。

試向東林問禪伯,遣將心地學琉璃。

上清詞

紫陽宮女捧丹砂,王母令過漢帝家。

春風不肯停仙馭,卻向蓬萊看杏花。

原創
            張繼的楓橋與此寒山寺的張繼,到底是誰成就了誰? 歷史 第18張

其實,每個詩人只能陪我們走一段路,就像我們身邊所有的親人一樣,大家遲早是要分開的。而張繼,陪我們失眠了一個夜晚,然後不見蹤影。如果沒有《楓橋夜泊》留下來,張繼跟歷史上的任何過客沒區別。就如同平凡的我們,認真地在世界上活過,但沒人在意。

(圖片來自網路)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