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某旅館,發生一起命案。
過氣女歌手蘇可蕓死在房間浴缸裡,被發現時,屍體由於浸泡在高強度的腐蝕性溶液裡,死狀淒慘,已經血肉模糊。
PS:怕大家被嚇到,和諧一下隻露半截劇照↓
為了查案,警察們只能找來塑膠桶盛放溶屍。
饒是見慣大風大浪的辦案人員,也忍不住犯惡心。
還沒等溶屍案告破,突然傳來另一幢大樓樓頂,有人死後被焚屍。
燒成焦炭一塊的受害人,跪坐在地,佝僂著腰,似乎沒有掙紮過的跡象。
最讓人詫異的是,第一個溶屍案的受害人並不是蘇可蕓,第二件焚屍案的屍體,才是她……
一環接一環,不給人喘息的時間,到底這背後隱藏著什麼大陰謀?
剛被懷疑是犯罪嫌疑人,轉頭卻又成了受害者。
到底誰才是兇手?誰才是真正的受害者?
《誰是被害者》
去年隆重推出的「華語三部曲」——懸疑劇《罪夢者》、偶像劇《極道千金》、恐怖劇《彼岸之嫁》相繼撲街後,Netflix終於在台劇這塊交出了還算令人滿意的答卷。
依據推理作家天地無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改編,一共8集,目前豆瓣評分8.1,成就不錯。
01
—
環環相扣的大尺度
過氣歌手蘇可蕓原本無人問津,死在旅館浴室卻引發大量關註。
除了死狀淒慘,更大的噱頭是,她的溶屍照跟新專輯封面極為相似。
明明就要發行新專輯,事業似乎有了新開始,為什麼卻要告別人世?
究竟是想不開自殺,還是另有隱情?
誰知道媒體大肆報導,各路網友紛紛表示哀悼蘇可蕓,她的新專輯銷量一騎絕塵之際,警剛剛發現:
溶屍並不是蘇可蕓,還可能是男的。
那這具屍體是誰,真正的蘇可蕓又去哪裡了?
還沒等警方找到頭緒,另一起命案發生——大廈頂樓有人焚屍。
在燒焦的屍體旁邊,警方撿到了一張標記著「張聰健」的工牌。
這具焦屍,卻並非證件上的張聰健,而是上一個案子裡消失的蘇可蕓。
在屍體身上發現了一枚USB,記錄了張聰健所在公司違法亂紀,威脅恐嚇員工的真相。
兩件看似毫不相關的案件,就這樣聯繫到了一起。
更讓人意外的是,兩具屍體死前都被注射了過量的芬太尼。
警方懷疑,這是一起連環殺人案。
很快,第三名受害者出現了。
就是舉報前公司未遂,死在某木雕藝術家倉庫的張聰健。
接著,第四名、第五名受害者相繼出現……
每出現一具屍體,必然掀起一陣社會輿論,仿佛他們用死亡,來實現自己未完的願望。
一雙看不見的手,將這群曾被社會邊緣化的人,聚在一起……
02
—
人設抓人,場景刺激
好的懸疑劇,除了氛圍緊張,節奏有張有弛,更離不開主角的塑造。
與其他破案劇中的完美主角不同,劇中的男女主在某種程度上,都是不完美主角。
張孝全飾演的鑒識人員方毅任,患有亞斯伯格症,不懂社交,不會讀懂別人的表情,盡管在專業上是一把好手,但迫於病症,升遷無望。
也正是他,發現了關鍵性證據,才避免第一件溶屍案以自殺結案。
此外,妻女也為此離他而去。
妻子身患絕症,女兒為籌錢去坐臺,他統統不知,只關心自己的案情進展。
而許瑋甯扮演的記者徐海茵,顏值絕佳,八面玲瓏,為了拿到一手資料,她尤其善於同各種人打交道,敢想敢做,一心為了新聞熱點沖在最前線。
無論是第一起溶屍案,還是後來的焚屍案,她都能超過其他同行,找到警方最薄弱的點,運用推理,讓報導一鳴驚人。
她敏銳的偵查力,連警方都不及。
像溶屍案發生後,警方都沒法立刻聯繫到蘇可蕓的媽媽,徐海茵卻巧妙裝扮成蘇可蕓的粉絲,順利打開蘇媽媽的心扉。
這倆怎麼成為搭檔的呢?
方毅任的女兒江曉孟。
溶屍案和焚屍案,都有江曉孟的身影,
甚至浴缸塞子上,還有她的指紋。
她同時也是徐海茵一年前的採訪對象。
一個想找到失蹤的女兒,生怕女兒會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也怕女兒會是整件連環殺人案的策劃者;
一個想找到關鍵人物,寫出驚天報導;
因此兩人走到了一起。
而尋找真相的過程,也是兩個人的治愈之路:
方毅任逐漸學會和人打交道,試著向女兒表達自己的關愛;徐海茵則想阻止每一件兇案的發生,希望不要有人繼續重復自己父親當年的悲劇。
劇組的化妝和特效,更是加分項。
無論是片頭的提示,
還是片尾的咨詢名單,都讓人感受到劇組的認真。
此外,劇中出現的溶屍、焚屍,都是採用人體真實結構的大小比例,通過特殊化妝,營造出逼真的效果。
這些大尺度的內容,完全沒有打碼,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要多刺激有多刺激,要多震動有多震動。
相比同類作品,在這一點上,這部劇讓細節控一本滿足。
值得一提的是,觀眾看到劇中的溶屍照片,同樣呈現給了演員,因此演員們在鏡頭前的反應,都相當真實。
03
—
關愛邊緣人群
相比懸疑性偏弱,整體不算刺激的破案過程,更吸引人的,恐怕還是這些丟掉性命的受害人。
蘇可蕓,事業滑坡,錄唱片被朋友嘲,整型被媒體惡意報導,周圍的人都選擇漠視她。
最大的願望,不過是希望大家可以記住她的歌聲,記住她的美麗,記住她最燦爛的一面,哪怕用生命來交換。
遊誠晧,性別認知障礙者,女裝示人的他,一心只想會有人把他當成女性來對待和尊重,從小到大,卻只能在霸凌中成長。
因此,哪怕最後以女性的身份死去,對他來說,也是心願滿足。
張聰健,銷售冠軍,工作勤勤懇懇,對待父親也很孝順,
事業正如日中天,卻發現自己身患癌症。
然而面對因過勞生病的員工,公司卻翻臉不認人,甚至連原本屬於他的業務獎金,都扣押幾個月不發。
當他質疑時,得到的回答卻是:
你無法為公司持續創造利益,那麼業績獎金也泡湯。
這些人,活著的時候無人在意,
等到死後,才喚起大眾的關註,不能不說是一種諷刺。
披著懸疑的外衣,講述的還是社會情懷。
04
—
瑕不掩瑜的好劇
———我是劇透分界線———
從英文譯名The Victims’ Game來看,其實就已經劇透了——整件連環殺人案,其實是互助自殺。
蘇可蕓想要自己的專輯被報導,大眾看到她的美好;張聰健想搞垮公司;遊誠晧想以女性身份生活……
每一個自殺者,都負責完成後一個自殺者的意願,一個接一個,如同多米諾骨牌,
等到大家的願望都得以完成,也能好好告別這個世界。
因此,每個受害者,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加害者。
但自殺真的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就像徐海茵所說,其實每名自殺者都有機會看到世界的美好:
只要多給他們一點時間,也許他們就會有勇氣活下去,感受到旁人的愛。
策劃一切的大boss,嘴上說著幫大家解脫,實現心願,實際上不過也是充當著內心上帝的角色,以為可以操控所有人的死亡,自以為幫他解脫,卻將其送了性命。
誠如結尾時的對峙,徐海茵認為,那些死去的人,需要的並不是死亡的勇氣,而是一點活下去的希望。
就像她對這件案子特別關註一樣,她不希望有人繼續通過自殺來向世界告別,她覺得,如果當年父親沒有自殺,或許現在會生活得很好,不會給自己留下這麼多年的遺憾。
根據WHO2019年的最新統計數據,全球每年大約有100萬人死於自殺。
更殘酷的是,「全世界每40秒就有1個人自殺,自殺是導致15-29歲年輕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這其中,中國的自殺總人數占到全球的近30%。
很多人其實並不明白,自殺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瞬間的事,每一個自殺者在成功之前,內心都飽受煎熬,如果有人積極站出來,予以安慰和幫助,都有可能挽回一個鮮活的生命。
盡管開篇大尺度吊足胃口,結果後半段泄了氣,破案靠大boss自首,行兇過程又過於全能,結尾雞湯說教味頗重,還有一些隨手可以數過來的bug……
但瑕不掩瑜。
除開對邊緣人群的人文關懷,劇組更通過徐海茵這一形象,cue到報導自由,高校禽獸老師,司法機關成為惡勢力保護傘等熱門社會話題,也是非常敢想敢拍。
希望每個人在深陷絕境時,會尋找到一束光,幫自己走出黑暗。
>燒腦重口懸疑,台劇破尺度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