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清平樂·六盤山》書法作品賞析
李奕明
《清平樂·六盤山》
《清平樂·六盤山》,是毛主席在紅軍長征中,摧毀敵人最後一道封鎖線,翻越六盤山高峰,勝利在望時寫下的詞章。這首詞既抒發了毛澤東及其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不畏艱難險阻、勝利完成長征的英雄氣概,又表達了他們誓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激情壯志。這裡要研究的是毛主席1961年書寫這首詞的手跡。
1961年,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戰勝國內外敵人的封鎖和3年自然災害中,已經度過了最困難時期。正像毛主席在當時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講話中說的那樣:形勢到了今天,是一天天向上升了。此時毛主席面臨的處境和心情,與長征中翻越六盤山時十分相近。走過了千難萬險,勝利在望;心情自然也像他在詞中的句子「天高雲淡」,輕松歡快。毛主席在這種背景和心情下書寫《清平樂·六盤山》這首詞,其作品的基調必然是歡快和堅定的。因此整幅作品氣韻生動,精神煥發;字體瑰麗飄逸,參差錯落有致;行筆起伏浩蕩,宛若行雲流水。
這幅作品書寫在6頁16開紙上,現在我們逐頁分開來欣賞,從中尋找毛主席創作這幅作品的藝術真諦:
《清平樂·六盤山》第1頁
第一頁,V形支撐,錯落有致。此頁3行字,每行字數按「4、3、2」布局。第一行4個字,「天高」2字略大,「雲」字起筆一橫寫進「高」字裡面,給下面「雲淡」兩字留足了空間;第二行3字,「南」字占了整行一半,最上頭的「望」夾在兩個大字右「天」、左「飛」之間,只能往小處寫;第3行2個字,「飛」、「雁」都寫得大大的,各占整行的一半左右。這一頁每行字數不一樣,沒有兩個完全一樣大的字,字字錯落有致,以「天」、「飛」、「南」3字組成「V」字形,由「天」、「飛」兩字撐住上部,一個大大的「南」嵌入下部中間,使整頁字面呈現出變化多端,而又不失平衡。
《清平樂·六盤山》第2頁
第二頁,突出張力,營造「書眼」。此頁3行字,每行按「4、3、5」布局。第1行4字,「不到長城」,有3字寫得一樣大,隻把中間「長」寫小點,使這一行有了動感;第2行3字,上邊的兩字稍寫小點,突出下邊的「漢」,將其寫得大大的;第3行5字,最上頭的「屈」,有空間,往大處寫,下邊的4字,由於右邊的「漢」侵占了空間,獨出機杼,筆鋒一轉,將後邊的「指行程二」4字寫得小小的,為了變化,又將「程」字出行左挪。這一頁字的大小對比度強烈,但一點不別扭。「不」、「漢」、「屈」、「行程」等字的筆畫寫得特別有張力。尤其「漢」字一筆成功,寫得瀟灑流暢,力如彎弓,高大俊逸,成為此頁也是整幅書法作品的「書眼」。
《清平樂·六盤山》第3、4頁
第3、4頁,承先啟後,注重節律。合計6行字,每行按「3、4、3、3、5、2」布局。第一行3字寫得極有創意。「萬」字承接上頁,是這首詞上闕的最後一個字,毛主席在上頁一連串小字寫過以後,到了這裡就要突出這個「萬」,於是將其寫得大大的收尾。這個「萬」字也寫得極有風采,成了全篇的第二個「書眼」。到此,上闕完了。留一處空白,給人回味。然後在這行最下邊,以「六盤」兩個最小的字開啟下闕的頭,從第二行起,字越寫越大,就像朗誦、唱歌一樣,由輕柔到昂揚,給人以很強的節律感。這兩頁中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中間相連的3、4行,而且不在一頁紙上,每行都是3個字,按照書法應該「有行無列」的要求,字數相等,如果把握不好,容易出現兩字並列的現象。毛主席在書寫時,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和處理,第3行「紅旗漫」3字,看起來各不相連,似乎差不多大,但將「旗」的頭部伸進「紅」字下方的空白中,一下就使「旗」字大了許多。第四行「卷西風」,再將「西風」兩字連寫,渾然一體,疑成一字。這樣一來,把兩行接到一起看,就不覺得呆板乏味了。
《清平樂·六盤山》第5、6頁
第5、6頁,互相襯托,落款拉風。正文兩行,每行按「2、3」布局。第一行2字,重墨寫「時」,採用細線條連筆大寫「縛」,互相襯托。這個「縛」字,由於筆尖牽絲遊走極快,給人造成一種被繩索捆綁的意象,與這個字的含意完全吻合,真是神來之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縛」字成了「書眼」。第2行2字,「住」寫小、寫輕,以襯托下邊大寫的「蒼龍」兩字。最後說說這幅作品的落款,也寫得非同一般。「一九六一年九月應寧夏同志囑書」,退格,以兩行小字書寫;緊接著,升格,大寫「清平樂」3字;再降格,懸空小寫「六盤山」3字,最後落署「毛澤東」3字。一般人寫書法作品,落款部分最多寫一兩行小字,很難寫出特色,而毛主席在這幅作品中,一口氣寫了5行,緊接正文的行氣,繼續縱筆揮灑,寫得大起大落,風光無限,既與正文渾然一體,又為全篇拉風添彩。
>《清平樂·六盤山》好在哪?一篇全面賞析的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