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2019年正值中俄建交70周年,由馮玉萍擔任總策劃,王海平編劇,段興濤執導,張揚、宋元明擔綱男女主角,根據索爾斯泰原著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歌劇《復活》,12月11日-12日在北京劇院上演。歌劇《復活》講述了男主人公涅赫柳朵夫與女主人公瑪斯洛娃的情感故事。作為世界名著經典,《復活》不僅是首次在國內以歌劇形式改編托翁小說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也屬首創。新京報記者採訪編劇王海平,男女主演張揚、宋元明談《復活》的創作,今晚首演前可提前閱讀。
主辦方供圖
對《復活》原著進行四種全新調整
細數索爾斯泰的三大名著,《安娜·卡列尼娜》、《戰爭與和平》,唯有《復活》沒有被改編成歌劇,而這其中《復活》改編的難度相對比較大。在王海平看來,《復活》曾經有過話劇、電影、舞劇等藝術形式,只是如舞劇雖然很美,但是對作品的詮釋度並不夠充分,因此在這一次的歌劇創作中王海平也從主題、人物命運、人物關係場景和風格四個方面對原著進行了重新調整。
談及歌劇《復活》的主題,王海平認為,作品基本按照索爾斯泰小說原著敘事邏輯和故事脈絡改編。只是側重點和人物個性有新的變化,沒有讓人物滑向宗教,也沒有變為革命前社會情緒的概念化圖解,而是突出和強調了人性和生命的尊嚴與平等,是生命意識的復活和覺醒。此外從人物命運來看,王海平並沒有採用小說的結尾,從歌劇本身的邏輯和觀眾的邏輯出發,主人公兩人最終會結合,所以王海平結尾的設計是涅赫柳朵夫與女主人公瑪斯洛娃求婚,瑪斯洛娃含蓄地告訴他,「你等待著,等到明年我們再相伴。」王海平表示,這種處理方式,給作品賦予了新的含義和可能性,以便使人物更有生命感。這種更加開放式的結尾,可以算作歌劇《復活》的一個重大的改變。
主辦方供圖
另外,從人物和人物關係場景上,王海平更加突出歌劇的劇情,主要表現在人物命運和人性的轉折。女主人公瑪斯洛娃從一名天真爛漫的少女到遭遇不幸,走入困境,而絕望、墮落,慘遭流放,與涅赫柳朵夫在法庭相遇之後,兩人的沖突到涅赫柳朵夫懺悔、贖罪,欲救贖而無效,最後決定陪同馬斯洛娃去流放,從愛與善的角度描述了人性復活的思想情感軌跡。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創作和唱腔風格上,歌劇《復活》採用中俄藝術家合作的方式。序曲、合唱和過場音樂由俄羅斯著名作曲家創作,而詠嘆調、宣敘調這些唱腔部分主要由中國的作曲家來完成,在這部作品中,觀眾不僅能看到當時沙俄時期的各種文化,在表述上又吸收了中國戲曲的形式。王海平解釋道:「我們中國戲曲裡是用詩化的語言來表達,把宣敘、敘事、抒情有機結合在一起,這跟歌劇是不一樣的,歌劇宣敘調是在說事,詠嘆調就是在抒情,歌劇往往比較鮮明,在這裡我們稍稍做了一點銜接,忠於原來的格局,但是在宣敘的過程中間有抒情,實現了歌劇和中國戲曲的有機結合。」
用中文唱段表現俄羅斯小說精華不容易
主辦方供圖
一部俄羅斯的名著用的是中文改編,首演之際,女主角宋元明覺得這次與她以往演出的歌劇相比有很不一樣的感覺:「《茶花女》也是著名小說,但改編後依然用義大利語的形式去表演,我覺得這也是《復活》這部作品最有意思、最有突破性的嘗試。我們作為中國人去演俄羅斯的角色,唱段都是我們中國人寫的,用中文唱段去表現小說的精華,這是很有意義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在這方面大家還是很有壓力。」
人物塑造方面,男主角張揚認為此次的《復活》改編有很多有意思的點,對於歌劇演員來說很有二度創造的欲望:「男主角角色要面對幾種狀態,他需要將昨天發生的事以倒敘的形式呈現給觀眾,今天發生的就要表現在法庭上,未來就是我要陪她去流放,懺悔自己。這其中有很多的轉折點,在短短兩個小時之內人物上需要很大的反差感,這對於歌劇演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
主辦方供圖
新京報記者 劉臻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吳興發
>歌劇《復活》北京首演,與原著比有四種全新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