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非常火,熱搜不斷。
其中,女主角李尖尖慶祝自己來例假的那場戲,很多網友都說自己「發出了三尺高的笑浪」。
一個16歲的女孩,午飯時當著一大家人的面,高調宣布自己成人了,笑得一臉燦爛。
是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麼樂天的孩子?
答:一個有倆「爸爸」的奇特搭夥家庭。凌爸是個經常加班的民警,主外,李爸是個面館老板,主內。
除了他倆,家裡還有三個孩子:
大哥凌霄, 從小父母離婚,跟凌爸一起生活。
小哥子秋,被父母拋棄,讓李爸領養。
小女兒李尖尖,是李爸的親閨女,但也很小就失去了母親。
這三個孩子的經歷,聽起來一個比一個慘。可就是這三個家庭不完整的孩子,硬長成了《隱秘的角落》的反面,成長中更多的是愛和陽光。
很多網友評論,追劇時想起了《請回答1988》,很多家庭場景讓人一秒穿越回童年,太治愈了。
為什麼呢?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好爸爸。好到什麼程度呢?很多當爸的看過這部劇後,都表示心態有點崩——差距過大,完全被碾壓。
一個開面館的普通男人,他是怎麼做到的?
今天書單君就帶大家去看看,到底是怎樣一個神仙爸爸,賺足了觀眾的淚水和歡笑。
傾聽孩子的聲音
莎士比亞說:「了解自己孩子的父親,是明智的父親。」
《以家人之名》裡李尖尖的爸爸,就一直在努力了解孩子。
他不僅每天變著法給女兒做愛吃的東西,更能隨時留意孩子沒說出口的需求,在情感上給予支持。
尖尖媽媽去世後,李爸給女兒編織了一個美麗的童話:「媽媽變成了海上的仙女,等很多很多年後,我們就可以團圓了。」
想媽媽的尖尖,有時候會在地上畫一家三口,爸爸就得意地誇,「畫這麼好,該有獎勵吧!」
這樣有愛的互動,常讓人嘴角上揚,也把陽光種在了尖尖心裡。
而且,他從不粗暴地管教孩子,而是會用孩子的語言,蹲下身跟他們對話,傾聽他們的聲音。
有一次尖尖撿到了新鄰居家(凌霄家)扔掉的玩具和撕碎的合影,當寶貝一樣擺弄。李爸發現後,沒有訓斥她,而是蹲下來,去了解她的想法。
原來,尖尖好奇於照片裡的秘密——凌霄曾經有個妹妹。
李爸知道,這個「妹妹」之前因為意外去世了,所以他告訴尖尖:
「小妹妹和媽媽一樣,去當仙女了,所以,以後不要再在叔叔阿姨面前提起了。」
過後,他坐下來,把被撕碎的照片黏得平整。
一個小小的舉動,教會了尖尖怎樣去尊重別人的秘密。
發現、了解孩子,不僅是隨時給他們關懷,還要發現孩子的價值。
尖尖成就不好,調皮搗蛋男孩樣,但她開朗又熱心腸。李爸提起女兒,眼角眉梢都是歡喜:「我們家尖尖,不隨我,也不隨她媽,她是莫名其妙地樂觀。」
高中了,尖尖在網上自學木雕,李爸沒像其他大人一樣反對,反倒覺得孩子的想像力有了用武之地。比賽拿了大獎,李爸開心地在面館掛起「慶祝尖尖得獎,全場八折」的橫幅。
李爸對孩子的支持,完美印證了澳洲心理學家大衛·騰紳在《現在我們怎樣做父親》裡說的:
「父親對帶孩子心靈上的肯定應該是:你的存在本身已讓我很滿足,我為你感到自豪。」
綜藝節目《少年說》裡,很多孩子站在天臺上,對父母喊出了憋在心裡的話。讓書單君格外印象深刻的,是個剛上國中,姓袁的小姑娘。
在她口中,媽媽總拿自己跟成就最好的學霸比較,考完試也拿她最差的一門說事。說到最後,她泣不成聲,喊出了億萬孩子的心聲:
「為什麼你從來看不到我的努力?」
孩子打開了心,媽媽卻依然高高在上:「我認為,你更需要打擊教育,要不打擊,你就會飄。」
從始至終,她都沒有試著去理解孩子真正的訴求,去看到孩子的閃光點;她致力維護的,只是父母的權威。
孩子溝通的努力,在這堅如磐石的權威面前,破碎了。小姑娘滿懷期待地開口,卻哭泣著離開。
不知道以後的日子裡,她還有多少勇氣對父母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愛的教育
尖尖這「莫名其妙」的樂觀,其實都來自爸爸潛移默化的教育。
都說,孩子是鏡子,能照出父母的樣子。而愛的教育,從來都來自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
《在生命深處與孩子相遇》中有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擁有某種品質,最根本的門路,就是讓孩子在家庭裡看到那種品質。」
書單君看到一個對李爸搞笑又貼切的形容:"巴黎聖父院在逃聖父"。
說白了,就是他對身邊人都發自內心地真誠,釋放善意。
對小凌霄而言,他是一個避風港。每次小凌霄的父母吵架時,李爸都會準備三個人的飯菜,告訴他,「你想來的時候,敲門就行」。尖尖每天去叫哥哥吃飯,背後默默站著的,是他。
對子秋而言,他是守護神。收養子秋後,他最見不得別人逗孩子,「你不聽話,你爸就不要你」,他會難得板起臉勸阻那人,轉身為孩子拭幹眼淚,「爸會一直在你身邊」。
就像網友說的,「家長裡短的瑣碎事情、街裡街坊的人情故事,在他那裡都變得溫暖和諧,好像有能化解悲傷的神奇力量。」
他這份全身心的愛和暖意,輻射到了整個社區,像陽光一樣灑在三個孩子身上。
孩子們又何嘗看不到呢?反過來,孩子們也用愛反哺了他。
在媽媽去哪了這件事上,尖尖知道,爸爸說謊是為了保護她;同樣,她為了不讓爸爸傷心,選擇不戳破謊言,隻在一個人時,拿出媽媽的照片,和媽媽說話。
可不得不承認,李爸這樣的父親,確實很少。
現實是,要麼爸爸角色普遍缺位,使得很多親子教育淪為喊口號;要麼父母說一套做一套,要求孩子做到的事,小到生活習慣,大到為人處世,自己先就做不到。
不信,你想想,多少父母天天跟孩子念叨「少玩手機」,自己卻在孩子面前遊戲不停手,吃飯不抬頭?
電影《畢業會考》裡,父親向往國外更理想的環境,唯一的目標就是讓女兒出國留學。作為知識分子,他常推薦女兒讀名著,教導她理想人性,第一條就是要誠實。
可大考之前,女兒手臂受傷,發揮不佳。父親心急如焚,為了提高女兒的成就,不惜幹起他最鄙視的交易,賄賂官員買通閱卷老師。
知道真相的女兒,認為這和自己受到的教育相悖,父親氣急敗壞:「我們身處的世界,有時需要見風使舵!」
毫無疑問,他的信仰經不起一丁點現實的考驗,也失去了女兒的信任。
最終,女兒選擇了誠實,而他面臨調查和內心拷問。
雖說這位父親的選擇背後有龐雜的社會問題,可在他一意孤行「為你好」的背後,又有多少出於自己生活碰壁的私憤和執念?
把改變現狀的希望寄托於下一代,自己卻帶頭踐踏規則,這不可笑嗎?
馬丁布伯在《我與你》中這樣描述:「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們對自己的發覺體驗有多深,就會有多謙卑。看見孩子的前提,是看見自己。」
比血緣更重要的
是情感的牽絆
《以家人之名》之所以引起熱議,還因為它觸碰了一個較少被提及的主題:構成家人間牽絆的,到底是什麼?
在劇中總有人提醒李爸,不是親生的,將來總要離開。李爸醉酒後說出了心裡話:
「沒有血緣關係,不姓一個姓,怎麼就不是一家人了?只要相互關心、扶持,就都是一家人。」
可人長大,總是要背起不得不承擔的重負。
高考前,「後繼無人」的子秋生父突然出現,提醒他:大學的費用,要把李爸壓垮嗎?你認祖歸宗,我就供你出國,可以減輕他的負擔。
凌霄媽媽車禍後無人照管,則把他置於道德兩難:是否要離開陪伴的家人,去照顧並無感情的血親?
這展現出無血緣家人間的尷尬:在法律面前的不認可,在輿論面前的無選擇。
就像尖尖在兩個哥哥相繼離開後哭訴的那樣,「就連做手術,他們都無權簽字。」
可他們,真的比不上血親嗎?
電影《小偷家族》裡,也探討了這個問題。阿治和信代夫妻倆打零工為生,偶爾偷點東西,住在奶奶的小院裡,吃了上頓沒下頓。
就是這樣兩個邊緣人,發現了兩個被遺忘的孩子。
男孩的父母不知為何,把他丟在封閉汽車裡。女孩的爸爸家暴媽媽,媽媽再將憤怒發泄在女兒身上。
於是,他們想給孩子一個家。就像暗夜裡照進來的那一點點光,雖然微弱,但總能給人希望。
信代把女孩從成日被鎖的走廊裡救出來,撫摸她身上的傷口,抱著她看煙花,告訴她,「大人說喜歡你才打你,是假的。真正喜歡你的人會這樣抱著你。」
阿治帶男孩去海邊,告訴他,青春期的那些問題,誰都有過。
海邊的風吹過,他們臉上有歡笑。
正如信代說,子女是沒法選擇父母的,自己選擇的,羈絆反而更強。
即使最後在法律干預下,女孩回到了親生父母家,但她會在一個人玩時唱起信代教她的歌,再次相見成了她唯一的期待;男孩被送去福利機構,但會在無人的車上,對著阿治離去的方向,輕輕喊出一句從未出口的「爸爸」。
這種羈絆,是朝夕相處間彼此心上的共振,即使得不到法律認可,卻依然存在於呼吸間。
就像李爸面對兩個兒子的相繼離開,沒有一點怨言,「真正家人的心,是時時刻刻在一起的。」
當然,不論走出多遠,他們都是一家人,而最終,他們也都回來了。
✎✎✎
在《現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書中,大衛·騰紳還總結出了父母對子女的三種愛:
第一種是同情。就像第一次為人父母,看到那個小小的身軀,心頭溢出的柔軟。
第二種是無條件的愛。是不論值得與否,為了愛而給予的愛。
第三種要求最高,是回應孩子,孩子長大後,父母必須正面回應孩子的視線,傾聽他們的選擇。
多少父母能做到前兩點,卻在第三點上敗下陣來?
而李爸之所以被稱為「神仙爸爸」,就是因為是他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做到了這一點。
在我眼中,這才是好的親子關係,特別是父子關係的標準。
並不是父親有多威嚴,孩子有多聽話,而是父親用天真的心和孩子共同成長,「前者不以成人的世界觀,去壓迫孩子,後者在和風細雨中,自由自在地綻放。」
做到這點真的不易,但與其在孩子成年遠走後,再陷入懊悔與遺憾,不如從下一刻起,蹲下身來,平視孩子的眼睛。
>《以傢人之名》,一個傢庭的幸與不幸,與血緣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