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03
血常規報告單中常見項目解析
如果寶寶出現了發燒、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身上有出血點等狀況,寶寶就需要化驗血常規了。血常規的報告單上會有很多項目,想必很多媽媽都不是特別懂,下面一起來學一學吧。
1、血紅蛋白測定(Hb),判斷貧血的常用指標,低於正常值則表示寶寶貧血。
根據血常規,血紅蛋白在正常範圍,還不能診斷貧血。如果是指尖取血,在取血過程中,擠壓指尖,肯定會造成組織液與血液混合,引起血液稀釋,導致測定值偏低。六個月嬰兒該添加輔食了。輔食應該為富含鐵的嬰兒營養米粉,繼之菜泥、肉泥、雞蛋黃。只要輔食營養豐富,自然能滿足鐵的供給。
2、C-反應蛋白(CRP),判斷感染嚴重程度的常用指標。
發燒到醫院,醫生常建議檢測血常規和C-反應蛋白。何為-C反應蛋白(CRP)呢?它可在各種急性炎症、損傷等發作後數小時內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病變好轉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被認為是急性炎症時反應最主要、最敏感的標誌物之一。
如果血常規檢查白細胞至少超過15×109/L和CRP(-C反應蛋白)超過30,才可能是細菌感染。這是一個初篩的檢查,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白細胞也可以判斷孩子是不是細菌感染,但CRP更敏感一些,它比白細胞出現的時間更早。
CRP在炎症反應的數小時內血漿濃度急劇上升,2~3天左右達到高峰,病情恢復後逐漸下降恢復到正常,因此也被看作為有無感染等疾病的活動性指標。CRP 正常參考值為0~10mg/L,在細菌感染時明顯升高,病毒感染時不升高或僅輕度升高(病毒感染通常CRP<30mg/L)。此外,應激也會出現CRP的升高。另外,CRP還和一些嚴重疾病有關係,比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川崎病、風濕熱等。
3、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判斷細菌或病毒感染的常用指標。
白細胞高,同時淋巴細胞高,並不能說明是細菌感染;只有同時中性粒細胞高,才可能考慮細菌感染。普通細菌感染也未必用抗生素,只有嚴重細菌感染(白細胞超過至少15),中性粒細胞超過80%,才需考慮使用抗生素。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要根據孩子的病史、表現,再結合檢驗報告決定。
簡單判斷病毒還是細菌感染可以看白細胞計數(WBC)和中性粒細胞比率(N%)。
如果有感染症狀,WBC和N%明顯增多,判斷可能存在細菌感染,WBC正常或低於正常值,判斷可能存在病毒感染。
但是,白細胞特別高也不一定是細菌感染,如淋巴細胞顯著增多的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4、血小板計數(PLT),反映凝血功能的常用指標。
血小板主要反映了凝血功能。如果血小板明顯減少,考慮存在凝血方面的問題,醫生會根據情況考慮做進一步檢查診斷。血小板計數低,提示有出血傾向,需進一步查明原因。部分孩子血小板計數高,提示可能病情嚴重。
5、中性粒細胞的百分率和絕對值。
中性粒細胞主要是針對細菌的,當孩子的身體受到細菌感染的時候,中性粒細胞就會增加,來殺死細菌。
如果中性粒細胞百分率降低,淋巴細胞百分率相應地就要升高,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如果它低於正常值而淋巴細胞增高,說明有病毒感染。
6、嗜酸性粒細胞(EOS)絕對值和嗜鹼性粒細胞(BASO)絕對值。
它們是判斷孩子是否過敏的指標之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往往提示孩子存在過敏性疾病;嗜鹼性粒細胞明顯增高,可能為寄生蟲感染。
7、淋巴細胞絕對值和淋巴細胞百分率。
淋巴細胞主要通過分泌抗體來對抗病毒的。如果這兩個值高出正常值,就說明孩子可能是病毒感染。
血常規等檢查都是輔助檢查,臨床表現(症狀、體征)才是診斷疾病的主要依據。不要沒有任何症狀表現時,通過血液檢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再有,4-6歲期間, 正常孩子血液中就是以淋巴細胞為主;4-6歲後才以中性細胞為主。白細胞總數會隨著孩子長大逐漸穩定於10以下。輔助檢查不能喧賓奪主。
8、單核細胞百分率和單核細胞絕對值。
單核細胞是吞噬細胞,吞噬細胞對病毒和細菌都有作用,反映了病毒狀況,可以看出疾病發展的程度。
來源:中國兒科前沿論壇
點擊標題查看
-
《檢驗臨床面對面》案例征集
-
檢驗「視界杯」有獎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