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最近,美劇《權力的遊戲》最終季正在播出,這一熱門劇集中有許多劍術超群的劍士,寒冰、碎心、長爪等名劍早已為劇迷津津樂道,劇中還曾展示了專業的鍛造寶劍的過程,連劇中的鐵王座也是以無數廢劍的形象出現。可見,人使用劍的歷史愈悠久,人與劍的故事就愈引人入勝。這也說明無論在中西方,劍,都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君子之刃

——中西銅劍略考

朱天羽

梅蘭竹菊乃花中四君子,而百兵之中能以君子比之者,自古以來唯劍此一器也。

古今之人無論文武,均有頗多愛劍者,歷經千年的洗禮,劍從一個冰冷的殺人工具變為一種文化符號,早已在中華文明的精魂中鍛入了自己的溫度。無獨有偶,劍文化從上古時代起至今在西方世界也有著獨特的地位。將中西的銅劍放在一起玩味,或能溫故知新。

中國銅劍

銅劍在中國首次亮相並有據可考的年代,是大約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的商朝。石器時代的先民的短兵多以石斧和石刀為主,所以所謂劍者,從外觀結構上能推斷出大概是從矢鏃以及矛頭——這兩個古時戰爭的主角演進而來。早期的銅劍短小且形制簡單樸素,僅單一條雙側開刃的細銅片,即可達到最基本的禦敵作用。劍不裝柄,在尾部會開小孔,用以系繩方便懸於腰間。另一種類似漢代環首刀的環首匕首的形式,則早在殷商時已有,多為百姓日常之用。

早期的劍因為刃部不甚鋒利且整體短小便攜,不需要配鞘,後來隨著長度增加和更高超的冶煉技術的應用,長劍鋒利異常,劍鞘才會登場。現在人們談到劍,腦海中浮現的基本就是一個筆直雙刃的造型,劍柄和劍身由劍格(即俗稱護手)分開,劍柄末端不同樣式的劍首以及保護劍身的劍鞘,都是必不可少的部分,這一整體的造型是在周朝時才初露頭角。

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歷史 第1張

空柄銅劍

周早期的劍型極似長矛的尖部,劍體連刃帶柄為一條整銅打造而成,雖無劍格,但劍柄部分已成型。而且此時期的劍柄相當獨特,為空心圓筒狀,末端由一塊銅質圓盤封上,與矛頭的構造幾乎無二致,而劍首的銅盤部分往往是鑄劍匠人精心雕琢、展示創意的平台。

周代銅劍的長度從三四十公分到九十公分不等。根據《考工記》的記載,周人將劍以長度區分為上士劍、中士劍和下士劍這三種,對應所佩戴之人的身份地位,即「身長五其莖長,重九鋝,謂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長四其莖長,重七鋝,謂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長,重五鋝,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這些分類是單以除卻莖部(柄部)的劍身長度和重量來衡量的。

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歷史 第2張

東周銅劍

《考工記》為春秋戰國時的齊國人所著,這時的銅劍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今日的影視古裝劇中東周銅劍的劍型頗為常見,此時出現的標誌性的方形劍格為工匠的藝術創作增加了新的可能,劍格處往往雕飾以幾何花紋或繁復的鳥篆書,優雅又不失莊重,全世界的收藏者都視之為珍寶。加了劍格的銅劍仍為一體鑄造,劍柄處還會增加兩個環形凸起,稱之為「後」 ,方便劍客握持時放置手指,並裹以條帶或皮革增加舒適度和防滑性;另一種於後世更為常見的裝柄形式,即柄部僅為一個金屬條,上有穿孔,然後再以兩塊木板像三明治一樣夾住金屬條,用鉚釘固定。

馮諼彈劍可謂是戰國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軼事之一。馮諼本是一介百姓,因為窮得沒飯吃,就投奔了以招賢納士聞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成了他府上的一名食客。因為在「面試」的時候馮諼說自己既無愛好也沒特長,所以雖然被接納了但頗受冷遇,於是馮諼就整日倚門彈劍而歌,不斷提出各種無禮的要求,但孟嘗君居然都爽快答應了,深受感動的馮諼便決定一心奉公,成為孟嘗君最重要的謀士之一。

馮諼所彈之劍,便是一體式長劍,因其為一整塊青銅鍛成,指彈其上才能發出樂器般清脆悅耳之聲。

春秋戰國紛爭之世,湧現出許多留名千古的鑄劍名匠,如歐冶子、幹將,和他們嘔心瀝血打造的充滿傳奇色彩的絕代名劍,如巨闕、純鈞、湛盧、勝邪、魚腸、幹將、莫邪,這些響亮的名字,雖歷經千年但仍有血有肉地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里,東周之劍的分量和地位由此可窺見。

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歷史 第3張

越王劍

東周銅劍實乃中國劍的頂峰,而其精湛的鍛冶工藝和藝術成就在世界上亦有其獨一無二的地位。東周青銅劍埋於地下千年,出土後仍鋒利如初,最著名的當屬現藏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劍,劍身天然形成的花紋仍靈動華美,實在得益於當時匠人們高超的冶金技術。青銅為純銅摻入錫、鉛的合金,鑄劍師有時亦會加入鎳、鐵、硫磺等物質,再以錫或金銀外鍍之,不僅有平衡劍體強度和韌性以及防銹蝕等實用意義,更造就了劍刃上令人驚嘆的美妙花紋,東漢時期所撰記錄吳越往事的《越絕書》中就以「揚其華,捽如芙蓉始出;觀其鈲,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嚴嚴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來描繪純鈞劍的劍紋,欣悅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可與之媲美的,怕是只有同樣享譽世界的日本刀和大馬士革刀,而中國銅劍早於後二者數百年便可有類似的成就,令人不能不感嘆周代鑄劍師舉世無雙的才智奇巧。

歐洲銅劍

歐陸各地進入銅器時代的時間不盡相同,歐洲銅劍的周期變化與造型設計體現出了更強的地域性。

歐洲古劍脫胎於匕首,逐漸延展、加長刃部而最終成為了劍。與中國古劍相對寬闊的劍身不同,原始的歐洲銅劍更像一把長錐子,它極其細長,主要用於刺擊,其也因獨特的修長線條別具美感。由於劈砍的動作更符合人的本能,所以如果未經訓練而錯誤地使用了這種劍,則非常容易造成僅由幾顆鉚釘橫向固定的柄部結構脫落。而在經驗豐富的劍客手中則能成為一把相當致命的利器。而出土於地中海克里特島的古銅劍則更為堅固,突出的中脊和上文提到的「三明治」劍柄增加了它的實用性。

隨著時間的推演,中期的銅劍在歐洲各地都發生了類似的變化:加寬的劍身呈葉片型,兩刃前寬而後窄,流線型向兩端收縮,曲度和大小則因地域而略有不同。這一變化極大地增加了劍的劈砍威力,雖仍以穿刺為主,但為更多樣的使用方式提供了可能性,同時牢靠的一體式邁錫尼劍形制也被廣泛採用。

英國兵器收藏家艾瓦特·奧克肖特把晚期的歐洲銅劍主要分為四種類型:羅納河谷類、魚舌類、北歐類以及哈爾施塔特類。

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歷史 第4張

北歐銅劍

羅納河谷位於今日法國南部,此類劍的劍柄部分擁有獨特的造型,劍格兩端突出,劍首呈翼狀,劍身通常較小且直。這種樣式起源於希臘,並通過古希臘人的殖民活動傳入羅納河谷地區。魚舌劍正如其名,筆直的劍身在前端突然不協調地收緊,就像鯉魚的舌頭,這種劍在歐洲不少地方都有發現,但總量相對稀少。北歐銅劍的形制直接傳承自愛琴海的米諾斯-邁錫尼式劍,三明治式的夾片劍柄來自米諾斯劍,相對細窄且直長的劍身承襲了邁錫尼劍,後來劍身為了優化劈砍功能而改良為葉片型。位於今奧地利北部的哈爾施塔特地區是歐洲鐵兵器的發源地,而哈爾施塔特式鐵劍的造型則幾乎完全繼承了其早期銅劍。極長的葉片型劍身弧度有大有小,非常適合慣用騎兵和戰車作戰的凱爾特民族勇士使用。一些晚期出土物的劍尖甚至幾乎沒有銳度而近似橢圓,可看出臨近鐵器時代的銅劍的使用方式發生了變化。

中國也好,歐洲也好,其所展現的古劍樣式和背後所蘊含的文化以及歷史軌跡,都可謂博大精深。歐洲古劍重線條美,中華古劍重雕琢美,各有所長,難較高下,但周代銅劍超前的鍛鑄和外鍍工藝使其不負世界第一銅劍之譽。

除上文所列舉的銅劍種類外,在中國亦有少數極似歐式古劍的文物出土,或是早年位於中國和歐洲之間的遊牧民族斯基泰人所使用。西劍可以東傳,再加上北歐的銅劍形式也是來源於古希臘地區,可見,雖在通訊和交通不發達的上古時代,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往來之密切不容小視。

中西方銅劍到底有何不同? 歷史 第5張

長按二維碼關注中國藝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