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唐朝與安史集團的力量對比?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張

公元759年,安史之亂因叛軍集團內部的新一輪洗牌完成而變得更為焦灼。重整旗鼓的史思明,利用鄴城之戰的勝利,成功反擊到黃河以南。在收服了一直持觀望狀態的汴州之後,再次截斷了唐朝宮廷的漕運。

但唐軍此時已不是當初那支缺乏準備的弱旅,他們始終堅守在洛陽以西的黃河兩岸,讓安史集團無法將穩固重新控制的地盤。當年晚些時候爆發的河陽之戰,就是兩股勢力間的又一次硬碰硬較量。

棄守洛陽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2張

李光弼在郭子儀被革職後成為唐軍的統帥

在災難性的鄴城之戰過後,唐軍主力被迫退往黃河以南固守。由於監軍宦官魚朝恩的甩鍋密報,唐肅宗下令將督戰不利的老帥郭子儀撤職。同時,改由表現最好的前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兼領朔方。由於另一位大將李嗣業戰死,出生契丹的李光弼便成為皇帝最為倚重的對象。

此時的唐軍因損失巨大,也迫切需要時間進行修正與重組。在鄴城之戰後的爭相潰逃中,不少地方節度使的部隊都損耗嚴重。李光弼便以東都洛陽為基地,用手里的朔方、河東、河西三鎮精兵為班底,陸續收攏那些失去聯繫的人馬。由於唐肅宗的信任,他很快又被賦予幽州長史與河北節度使的職務,幾乎可以調動唐朝手頭所有的野戰部隊。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3張

汴州節度使的倒戈 讓東都洛陽失去了意義

然而,新的問題很快在夏秋之際出現。位於洛陽以東的汴州,突然在節度使許叔冀的帶領下倒戈史思明麾下。在之前數年的戰爭中,這位鼠首兩端的地方大員都表現的乏善可陳。但在覺得史思明已經完全占據主動權後,還是不可避免的投入叛軍懷抱。他治下的中原要沖,在後來會成為供養五代禁軍的巨大兵營,在當時也是運河漕運的關鍵節點。史思明在獲得他的效忠後,勢力直逼江淮流域,在戰略上的優勢也就更為明顯。

鑒於洛陽的戰略地位已經喪失,李光弼便主動率軍棄守。臨行前,唐軍不忘將城內的物資清空,並將全部人口疏散。這樣,史思明就只能拿到一座空有建築物的死城。相反,唐軍主力已經再次度過黃河,在北岸位置構築堅固陣地。加上江南的地方勢力也沒意願投靠大燕,局勢就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因為一旦唐軍將主戰場搬到北面,史思明的范陽老巢就會受到威脅,雲集河南的主力軍也面臨後勤斷供的危險。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4張

唐軍放棄洛陽 並將主基地搬到了河陽城

三位一體的河陽城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5張

古代的河陽就為位於孟州西部

當然,唐軍並不可能完全放棄南岸,任由叛軍再次猛攻關中的京畿。因此,李光弼選擇以交通便利的河陽城作為大軍駐地,死死卡住叛軍可能西進的戰略要道。只要條件成熟,便能順流而下,將史思明的地盤全部攔腰截斷。為此,他們還以北岸的河陽城為基礎,構築起橫跨黃河兩岸的「三位一體城市」。

早在先秦時期,河陽城就是非常有名的要沖。黃河河道在這里變得較為狹窄,非常容易被駐防的部隊切斷。李光弼也讓人到南岸構築要塞,並在河道中間的沙洲上也建起了堡壘。為了方便部隊機動,唐軍用船只拼湊成浮橋,將三個據點鏈接起來。這樣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線,又能在某處遭遇圍攻時發兵支援。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6張

唐軍在河陽構築的跨河防禦工事

這種看似簡單的部署,很快就讓史思明感到芒刺在背。近10萬人的主力軍很快就將吃空洛陽附近的物資,而從汴州原來的儲備也非常有限。李光弼則可以隨時進軍鄴城和范陽,讓自己必須為此疲於奔命。因此,他在這年9月開展部署,準備從南北兩頭進攻河陽。

在排兵布陣方面,史思明將親率超過50000人的主力從洛陽出發,進攻河陽南城。這里的唐軍數量較少,臨時搭建的柵欄也防禦最為薄弱。一旦拿下此地,又可以順流直撲潼關,抵消李光弼派到北岸的唐軍主力。但為了不讓唐軍彼此增援,一支偏師將從北岸發起牽制性佯攻。如果李光弼將主力調往南岸,則爭取將唐軍的北岸重鎮拔除。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7張

安史叛軍很快就制定了分頭出擊的戰略

此外,為了給對方造成最大傷害,叛軍還從運河沿線搜羅了大量船只,準備對河道上的浮橋進行火攻。但史思明的多疑性格,讓他在做出決策時顯得過於謹慎。這對後來的戰局發展有著巨大影響。

作為對手的李光弼,在河道兩岸布防的態勢就較為安全。相比同時代的很多唐朝名將,其人的野戰指揮水平非常一般,但守城技巧是非常了得。早在河東前線督戰的時候,他就多次守城擊敗叛軍。尤其是規模浩大的太原之戰,更是讓史思明親自指揮的部隊都久攻不克。盡管防禦態勢容易陷入被動,但這恰恰是李光弼最擅長的作戰節奏。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8張

李光弼將利用工事防禦 在黃河上阻擋叛軍

爾虞我詐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9張

拿回洛陽的史思明 依然稱不上全盤扭轉局面

在河陽之戰的初期,史思明就利用外線優勢,企圖擾亂李光弼的心理和判斷能力。居於南岸的主力軍,在9-10月之間構築起夯土材質的月城,做出要同唐軍進行長期對峙的架勢。但部分人馬卻利用這個時機,從下遊偷偷進抵北岸,準備對疏於防范的對手進行突襲。

為了盡可能的吸引對手,叛軍每日都將主力騎兵的戰馬放牧南岸,製造很大的聲勢。同時,還不忘派人到城下向駐守其中的唐軍挑戰。盡管唐軍大將白孝德在單挑中將挑戰者劉龍仙陣斬,但叛軍也成功的將李光弼吸引到南岸坐鎮。不過,唐軍的真正主力還是居於北岸,李光弼也在稍後悄悄返回,並策劃了對史思明方面的心理反制。他讓人從軍中挑選出500匹母馬,故意放在北岸的河邊,而它們的幼崽則被留在畜欄之內。於是,母馬很快奔回營地尋找小馬,也將叛軍慣用的雄馬吸引過去。結果,1000多匹契丹-同羅騎兵的坐騎,爭相踏過河道的最淺處泅渡,落入河陽的唐軍手中。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0張

唐軍的南城 只是進行加固防禦的臨時軍營

這段極富戲劇性的插曲,讓史思明怒不可遏。但他同時也意識到李光弼已返回北岸,便決心切斷兩頭的唐軍聯繫。數百艘準備多時的火船,便在稍後趁著漲潮和順風之際,一同漂向河中的浮橋與沙洲要塞。然而,李光弼也早已讓人準備好攔截船只,在上面安裝了起固定作用的長竿叉。結果,幾乎所有的火船都在觸及目標前就停了下來。唐軍還使用提前預備的投石機,盡可能擊毀一些遠距離上的火船,成功守住了兩座浮橋。

事實上,如果叛軍下決心展開同步進攻,完全可以讓唐軍陷入被動。但史思明的陰柔個性,讓他更樂於猜忌和進行虛張聲勢。等到可以切斷浮橋的火船被白白消耗,對方的內線機動優勢也就不可阻擋。稍後,李光弼甚至再次出現在南城,再次讓叛軍大佬氣急攻心。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1張

史思明準備的大量火船 也沒有發揮應有作用

內線優勢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2張

叛軍在第二階段內 嘗試從北城突破

此後,史思明改變策略,準備策動軍隊同步進攻兩岸的唐軍。他首先下令將大量主力派往北岸,準備繞道攻打河陽城西的唐軍糧倉。若能獲得成功,那麼號稱60萬人的唐軍就會因缺衣少食而被迫撤退。同時,他還挑選了500名精銳騎兵,交由部將李日指揮,準備突襲防禦被削弱後的南城。

這個計劃的邏輯基礎,是史思明預判李光弼善於守城且非常重視坐鎮南部。但既然唐軍可以在兩頭輕鬆機動,那麼叛軍施行大規模牽制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3張

原本就存在的河陽北城 防禦工事最為堅固

結果,李光弼在接到發現敵人大量泅渡的情報後,親自抽調南面的大部分部隊北上。等到叛軍在夜里摸到城西的軍糧存放處,發現自己正遭遇一支嚴陣以待的唐軍預備隊。同時,他們對於北城的佯攻也陷入僵持。為了盡可能隱藏企圖,叛軍無法在北岸大量建造攻城武器,只能以雲梯等原始手段硬來。守軍則可以憑借早已加固的城牆,輕鬆擊潰這些威脅不大的散兵遊勇。至於準備突襲南城抓捕李光弼的500騎兵,也發現目標早已不在原地。因此,精心策劃的夜襲攻勢,很輕易的就被唐軍破解。

相比進攻失敗,人心的渙散讓叛軍處境更為艱難。由於史思明向來為人計較而喜歡以私行恐嚇部下,很多人便因為作戰不利而陷入恐慌。於是,包括帶騎兵突襲南城營地的李日在內,不少人紛紛轉投李光弼麾下。這反過來也進一步激怒的史思明,讓他更為急迫的想要拔掉河陽三城。這次,他將進攻重點調回的南城,並準備親自上陣督戰。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4張

小人心理與過度的嚴懲 讓叛軍內部也人心不穩

天然的心理弱勢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5張

唐軍在防禦戰中 具有比較多的優勢

在河陽之戰的最後階段,李光弼平均分配了手頭兵力,並和預備隊一起居於河中的沙洲要塞。史思明則率領主力進攻南城,企圖以預判的兵力優勢強攻得手。但也不忘將部隊又分兵多處,想要測試唐軍的主力究竟置於何處。

結果,南岸的叛軍首先發起進攻,卻被得到加強的唐軍順利擊潰。接著,史思明下令第二支部隊猛攻沙洲上的要塞。大批叛軍通過鑿船的方式填埋河道與塹壕,並順利拔除了外圍的柵欄。但李光弼很快下令讓兩岸的部隊向自己所在的位置靠攏,前後兩次沖出營壘進行反突擊。叛軍的前進路線本來就很狹窄,發現這個方向的抵抗異常激烈之後,也只能非常識趣的選擇放棄。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6張

沖上沙洲要塞的叛軍也被唐朝方面所阻擋

最後,叛軍的北岸分隊開始攻打河陽本城。但只要唐軍的浮橋安然無恙,就能以更快速度調集援軍渡河支援。這次,李光弼不僅親自前往,還下令悍將仆固懷恩等人直接出城反擊。原以為唐軍只會守城的敵人,被突如其來的反擊打的措手不及。部隊的秩序很快陷入紊亂,並在追殺下拼命逃往南岸,造成數千人淹死在黃河里。

此時的史思明,還在指揮部隊再次圍攻南城。但當北路軍徹底崩潰的消息傳來,自己也明白已沒有任何獲勝希望,心有不甘的帶著殘部撤回洛陽。他在整場攻堅戰中的表現,不僅是思考過度,而且有著明顯的患得患失。如果我們能參考他當時的處境,也就不難理解這些舉止背後的心理因素。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7張

由於患得患失 史思明多次進行了錯誤部署

雖然在之前贏得了鄴城大戰,但史思明始終在心理上處於潛意識層面的弱者人設。由於需要以黃河以北的有限地盤,去對抗緩過神來的整個帝國,他勢必更加重視野戰部隊的兵力損耗問題。又因為自己是殺死安慶緒的篡位者,所以不得不用勝利去加強集團內部地位。

安史叛軍本身是一個基於利益威脅的詭異組合,對比以封建倫理觀念效忠的唐朝來說,更加脆弱而不穩定。史思明自己的上位成功,就是利用前少主的屢戰屢敗。這也決定了他在後期的軍事部署中,明顯不如前期來的遊刃有餘。當然,也正是基於這些天然的心里弱勢,讓勝利天秤又將逐漸倒向了長安宮廷那邊。

推薦閱讀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8張

陳濤斜之戰:先秦戰車再現安史之亂戰場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19張

決戰香積寺:唐朝扭轉安史之亂頹勢的轉折性戰役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20張

血染陜州:安史叛亂中的唐軍收復洛陽之戰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21張

鄴城之戰:唐軍反攻安史之亂集團的最大失敗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冷炮的知識星球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22張

河陽之戰:安史之亂中的最強攻堅較量 歷史 第23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