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歷史 第1張

9月17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天津大沽口炮台遺址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大沽鐵鐘作為天津參展項目亮相。

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歷史 第2張

「回歸之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歸成果展」是為了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大陸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取得的豐碩成果。大沽鐵鐘曾經開創了國外政府無償歸還文物的先河,在海外流失文物歸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展示大陸追索返還工作成果的重要見證。

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歷史 第3張

1884年「樂威毅公祠」鐵鐘 ,又名大沽鐵鐘。鑄造於1884年,曾被懸掛在石頭縫炮台,是為了紀念抗擊英法聯軍壯烈殉國的直隸提督樂善而鑄。大沽鐵鐘口徑585毫米,鐘體高度650毫米,重量105公斤,鐘口呈波浪圓形。鐘頂正中有「天眼」洞孔,並留有4個鑄芯洞孔;鐘體外壁上段分為「八宮」,銘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鐘銘;下宮也分八宮,鐫鑄「大清光緒十年立海口大沽樂威毅公祠」、「皇圖鞏固保定府練軍官兵仝人公立」字樣。

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歷史 第4張

顛沛流離的海外百年

1900年,八國聯軍以石頭縫炮台作為首要侵入點,炮轟大沽口炮台。炮台陷落後,英國士兵將其作為戰利品掠奪走,由奧蘭多號軍艦運送至英國樸次茅斯市。英國政府在維多利亞公園內修建中國風格的大理石亭用於懸掛此鐘。大沽鐵鐘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社會動蕩時期,20世紀末,鐘鈕在盜賊盜竊過程中被毀壞,因此被搬回了溫室,置於角落。

歷經坎坷的歸家之路

2003年,中國留學生范輝到樸次茅斯市的維多利亞藝術中心兼職發現了鐵鐘,根據鐘體上的銘文推測這是來自大沽地區的文物,隨即與國內取得了聯繫。在雙方政府多次協商、當地華人華僑的多方幫助下,2005年5月英國政府通過了無償返還大沽鐵鐘的提案。

百年前民族蒙難,古鐘受辱漂海外,百年後國家昌盛,古鐘完璧歸故里。大沽鐵鐘的傳奇經歷,見證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滄桑巨變,也見證了中英兩國關係的良好發展。如今,大沽鐵鐘再次踏上新征程,作為海外流失文物無償返還的典範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與眾多海外追索返還的文物一起,共同見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共同講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與和平發展的大國擔當。


來源:津雲

天津這件鎮館之寶赴國博,見證70年文物回歸之路 歷史 第5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