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如何看古代北宋 遼國和西夏的騎兵實力對比?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張

與後世的很多莫名幻想不同,重騎兵從未因唐朝的滅亡而退出東亞的戰爭舞台。無論是固守中原的北宋王朝,還是雄踞北方的遼國和西夏,都將這類精英部隊視為自家軍隊的武力核心。他們之間的對抗,也往往左右著勝負歸屬與帝國版圖的實際面積。

北宋騎兵的中亞綠洲遺風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2張

北宋在軍事問題上始終較為清醒

盡管宋朝在文化上顯得較為封閉保守,對待軍事問題卻不可能如此放任和馬虎。尤其是至關重要的騎兵部隊,始終支配著大量資源,也受到統治者的廣泛關注。甚至因為歷史和地緣因素,讓宋人的騎兵在某些層面看上去更靠近中亞傳統。

作為北宋軍隊的前生,五代軍頭就大都繼承了晚唐時期的沙陀化軍事技術。雖然沙陀人的起源屬於突厥部落,但在內遷後卻與大量來自中亞的粟特人合流。因此,其作戰風格與武器特色都不再是純粹的草原類型。加上定居化的生活環境,更讓來自綠洲農業地帶的粟特遺風有足夠發展空間。具體到騎兵層面,就是有限的生存空間讓軍隊更傾向於發展精鐵良馬。因此,沙陀式武裝就非常崇尚以精銳重騎兵為核心,帶動輕騎騎兵和大量的附庸步兵作戰。受此影響的北宋軍隊,也在對遼國和西夏的作戰中,屢屢寄出此種配置。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3張

宋朝騎兵的裝備和作戰模式 都非常的中亞化

由於騎兵資源的稀缺,宋朝軍中的騎射手也能裝備重甲護身。這種做法在中亞地區非常普遍,卻極少出現在蒙古高原的遊牧族群當中。顯然就是生存環境造就的結構性差異。因此,哪怕數量遠不如對方,宋朝騎兵的選拔還是要求極高。他們的戰術也比草原對手更接近中亞,主要以騎兵方陣畢竟對手,在近身肉搏前用漫天箭矢摧殘敵陣。每隊人馬的進退都需要保持陣列完整,並在稍後再度返身重來。

此外,官辦馬政的效率低下,始終束縛著宋朝騎兵的能力提升。不僅讓士兵能獲得馬匹數量有限,質量也大都不盡如人意。所以,除了少數的頂級部隊外,大部分宋朝重騎兵會更加傾向於遠距離射擊。坐騎的馬甲也以毛皮與鐵片結合居多。若戰鬥的規模不大,還能應付了事。一旦雙方爆發決定性的廝殺,則短板會在對方精銳的摧殘下被不斷放大。但北宋高層並無意識到這點,為其服務的士大夫也大都不了解其中緣由。於是在王朝中期,騎兵隊伍因養馬數量上升而擴編,但訓練水準卻反遭稀釋。這就讓野戰軍在同金國的戰爭中損失慘重。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4張

宋軍騎兵的質量 最後反而因數量擴充而退化

遼國的遊牧集團風尚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5張

遼國的征服區域 並不能遮掩本來的遊牧基礎

盡管遼國治下有廣袤的農耕定居區域,但其軍隊的核心力量始終保持著草原遊牧舊俗。這是因為帝國對於不同地區,往往採取因俗而治的管理模式。因此,原本的社會結構得以保留,並以充滿本地特色軍事力量予以回饋。身居頂層的契丹貴族,自然也以遵循優良傳統為榮。

所以,直到帝國的江山被女真人顛覆,遼國各級武裝的遊牧屬性還非常顯眼。哪怕《遼史》中浮誇不實的60萬騎兵記載,但真正支撐耶律皇族的終究只是15萬契丹兵源。其中的大部分成員,在日常生活中都維持著部落結構,並隨時準備因君主號召而隨首領出戰。不僅需要自備馬匹和口糧,還要按規定攜帶長槍、短矛、刀劍、斧子和弓矢等繁多裝備。至於長期對外號稱有30000人的皮室近衛軍,規模長期只在1000-2000之間。又因配備良馬和全套護甲的費用昂貴,普通重騎兵就只能配置半甲。更多的社會底層動員力量,就只能選擇輕裝上陣。這樣的結構,無疑是北方草原軍隊的常態。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6張

遼國的軍隊主力 始終保持著遊牧風格

在同周邊勢力的戰爭中,遼軍都以相似的策略行事,發揮自身的騎兵數量優勢。這是因為契丹人的遊牧空間最大,還經常保持對蒙古高原部族的松散宗主地位。這讓他們的馬匹供應充足,擇優選取的質量更有保障。將領也以非常遊牧化的陣列出擊,用海量輕騎兵居於前線,再以裝備半甲的普通重騎兵壓陣。最精銳的具裝精英,會在末尾的第三線充當定海神針效果。既方便包圍對方側翼,也有利於在動態的戰鬥中保持縱深厚度。

然而,遊牧戰術也存在不能持久的毛病。除非個別強人領軍,部落兵往往不善於攻克堅韌的敵陣。哪怕是本方的重騎兵部隊,也不以猛沖對方戰線為第一選擇。因此,宋軍在很多時候就靠大量步兵硬抗而免於慘敗。但在之後的被迫撤退中,再遭遼國輕騎兵的返回騷擾。等到對手換成了更善突擊和死戰的女真,遼國軍隊的結構性缺陷便再也不能被其他因素所遮掩。但始終存留的遊牧遺風,還是讓耶律大石能順利撤往在漠北和西域。沒有此類積淀的金兵,雖幾度想要討取,都意識到自己能力實在不行。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7張

遼國騎兵的缺陷在後來的金國崛起時暴露出來

西夏的特色山地騎兵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8張

西夏的特殊環境 造就了山地騎兵特色

作為夾在北宋與遼國之間的第三方勢力,西夏的地緣環境也最為特殊。雖然黨項人有濃厚的遊牧傳統,但其勢力範圍內的大量資源,都集中於少量定居地帶。此外,其主體區域的安危,往往要靠境內的山巒地形護佑。因此,西夏騎兵就自然演化為適合山地作戰的力量。其重要性勝過君主本人的鐵鷂子近衛軍,也遠超困守城池的平民步兵。

依靠較為優越的冶煉技術,西夏騎兵在個人裝備層面能獲得較好保障。因此,西夏騎兵的短距持槍沖鋒能力,被認為普遍優於大部分遼國同行。河湟地區的馬匹培育,也一直由山地牧場支持,讓西夏騎兵的坐騎適合在複雜的山間機動。但整體國力的不足,始終讓西夏人不能為騎兵部隊配置足夠的甲胄。山地環境下的作戰需求,也不需要坐騎配備馬甲。所以,大部分人只能使用動物毛皮製作的皮甲。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9張

大分部黨項人的武備都不夠精良

一旦有強敵打破由沙漠形成的後勤阻隔,又以武力擊敗黨項人的山地騎兵,那麼西夏的國防形勢就變得岌岌可危。歷史上,遼國就曾發揮遊牧機動特色,以繞道控制河西走廊的方式逼迫黨項人決戰。結果,數量有限的鐵鷂子是一戰而潰,往後就不長見於歷史記載。後來金國以少精銳騎兵進行懲戒打擊,也在假意撤退中突然反殺,讓裝備不良的西夏軍隊慘敗。

倒是騎兵比例較少的宋軍,經常因不堪襲擾而敗於西夏之手。但通過不斷堆砌資源和建造堡壘,還是險些將黨項人的留居地崔垮。西夏方面的應對措施,就是擴編低質量步兵守城,進而使本國的資源變得更為匱乏。不過,惡劣的環境還是讓黨項士兵的戰鬥意志堅定,極少有人因局勢不利而直接向敵國投誠。這也是西夏能長期同周邊大國相持的重要基礎。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0張

鐵鷂子重騎兵覆滅後 西夏人也很難重建類似部隊

不過,隨著女真人的南下,以上三國的騎兵劣勢都在瞬間被引爆。基於自身數量的不足,金國軍隊也無法不將上述三家的軍事力量為自己所用。其中,精於養馬的契丹人地位最高,還經常受封邊區的馬場管理者職務。少量生活在西京的黨項部族,則只能屈居一隅的邊境巡邏力量。至於騎兵比例最低的宋軍,投誠後就基本上與騎兵軍團無緣。

這樣的劇情,在後來的蒙古征服中又再度上演。從某種程度上而言,也是對三方鐵騎的最無情評價。

推薦閱讀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1張

第一次賀蘭山之戰:小國西夏抵抗遼帝國的戰略傑作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2張

第二次賀蘭山之戰:遼帝國對小國西夏的整體戰勝利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

加入冷炮的知識星球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3張

鐵騎爭雄:北宋 遼國與西夏的帝國武力核心 歷史 第1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