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張

文丨鄭芝麻

經常在網上看到一類問題:「去哪里留學好?」後來,這個問題有了一個引戰版本:

「留學圈的鄙視鏈是怎樣的?」

回答里往往是一群歐美留學生,為了自己的母校和地區,與其他人吵得面紅耳赤,鄙視鏈大致如下:

常春藤的看不上北美其他學校;

北美留學的,鄙視英國留學的沒考過GRE;

英國的,鄙視北美和歐洲其他國家的都是村炮兒;

等歐美圈撕得差不多了,再合起夥來鄙視土澳。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張

圖/網傳某篇鄙視鏈文章

每每看到最後,我就有口難言,心如刀割。Hello???照顧一下我們香港留學生的心情OK???

這時候,大洋彼岸的眾人才回過頭,像是剛睡醒一樣說:「什麼,香港也算留學圈啊?」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3張

還有人會同情地拍拍我:「在香港讀研啊?考研分數一定很高吧。」

其實,港澳台學習屬於境外學習,取得的文憑和海外文憑一樣,需要去教育部申請一份(境)外學歷學位認證書,像這樣: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4張

但不管怎樣,香港留學生當之無愧地占據了鄙視鏈的最低端。

後來我發現,就連香港留學圈內部也有一條自己的鄙視鏈——

處於top當然是本科留學香港的同學,尤其是港大、港科、港中文這三所學校的。因為他們的高考成績足夠上北大清華了,天選之子,自信都寫在接近4.0的GPA上。

其次是授課型碩士(Taught-program postgraduate),比如M.A.、MSc、MEd,等等。自費+一年制,能在短期內迅速獲得學位的優勢讓這種授課制碩士成了全球最火的留學項目,主要集中在英國、港澳等地。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5張

港大用來展示授課型碩士美好生活的圖

然後是PhD和Post-doctoral,因為他們就是準學者,香港政府和八大院校會把這群未來的科研之星捧在手里愛的供養,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他們一入校就被導師寄予了厚望,只待在未來4-5年,踏踏實實做研究就好了。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6張

姚明被授予港大榮譽博士學位

對,到這里我要介紹處於香港留學圈最底層的,研究型碩士(Research-program Postgraduate),一般是2年制,和PhD一樣有獎學金,畢業授予的學位是「哲學碩士」(Masterof Philosophy),簡稱M.phil.

對了,我們有個跟奇異博士齊名的名字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7張

我的哲學大師碩士學歷

為什麼Mphil才是留學鄙視鏈的最底層

前幾天,我在朋友圈問了我留學時的朋友:一句話吐槽Mphil.得到的答案除了擊中要害之外,還透露著一種不可名狀的辛酸,比如這樣: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8張

其他的吐槽,基本概括了為什麼Mphil才是留學鄙視鏈堅實的底層分子。我大致分了幾類,供大家了解Mphil到底是什麼——

1.哲學大師真的不是學哲學的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9張

每一個在畢業之後,選擇回內地工作的Mphil,120%會遇到這個問題:

「你是哲學碩士?我們這招的是醫生啊……」

「哲學碩士?你不是學中文的嗎?」

「呃,商科怎麼發的是哲學文憑啊?」

……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0張

這也不單是內地的經歷了,一位曾以「哲學碩士」身份赴美訪學的朋友,講述了他辦簽證的血淚史:

再三解釋「I’m a computer science student」,簽證官依然狐疑地看著他的學歷證明,要求進行審核……

各位正在讀Mphil的朋友不必灰心,他們PhD也被問過同樣的問題:「啊呀,你一個哲學博士(Doctorof Philosophy),論文竟然和AI有關?」

只能說:要怪就怪翻譯軟件,哼。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1張

翻譯軟件:怪我咯

2.屁股還沒坐熱就得走人

多數選擇這個學位的人,在入學前已經做好了繼續做科研的準備,因此可以說,Mphil的定位是「PhD的儲備軍」。除了學制只有2年(個別專業要延長到3年),和PhD基本無異——

享受同樣的研究生獎學金制度,日常學業就是開題、和導師討論選題、中期答辯(也叫Probation)、提交論文、答辯、畢業。

此外,「拿人錢財,替人幹活」,除了要幫助導師完成相應的課題、實驗,還要承擔學院的一些義務工作,比如當tutor,協助教授給本科生上課,組織學院的orientation等等。

很多人以為,在香港留學的日常是這樣的: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2張

蘭桂坊萬聖節派對

圖/HKDIGIT

或者這樣的,中環shopping mall走九遍: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3張

攝影/Charlotte

其實,作為並不比PhD輕鬆多少的Mphil,我們的日常是這樣的:面朝大海,開始讀reading.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4張

接到tutor任務後的朋友圈截圖

以及像PhD一樣,日常祈盼自己不要延畢,早交論文早畢業: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5張

3.PhD讀不下去就讀個Mphil吧

是的,不少人是為了讀博做準備才來申請Mphil的,也就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如果一個Mphil天資足夠,學術又很勤奮,導師會在第一年probation的時候,勸他轉成PhD(我們叫「transfer」)。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6張

來自我機智的小夥伴

同樣,如果一個PhD沒過probation,那麼極有可能被導師勸說,拿個Mphildegree走人……所以,Mphil又叫PhD接收站。

4.同一個導師,PhD是親生的,Mphil是抱養的?

由於Mphil時限短,不少學生考慮以此作為赴北美攻讀PhD的跳板。很有可能的情況是:經過2年的磨合,剛和導師混熟,對research才找到點感覺,就要畢業去別的地方了,不少導師不願意錄取Mphil學生。

難怪有人會說:「同一個導師,PhD是親生的,Mphil都是抱養的」,倒也恰當。

也可以說,能申請到Mphil的人是很厲害的(不自覺地整了整衣領),因為據不完全統計,錄取率只有1%-4%左右比PhD申請難度還要大

5.失業率最高人群?

這是最悲傷的事實。既然Mphil是為了走學術路線的,這群抱著學術信仰的人,如果一時沒拿到理想的博士offer,多數會選擇家里蹲,或者繼續申請。

於是,當學校開始做畢業去向統計時,Mphil就成了失業率最高人群了:2017年是2%,而本科生是0.5%,一年制的授課研究生是0。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7張

香港大學2017年畢業生去向

更好笑的是,我和幾個關係要好的港大同學有個群,自從公布了這份報告,有人默默把群名改成:失業率2%群體……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8張

一個悲傷的群名

其實,Mphil的真實生活是……

吐槽歸吐槽,你若問我,在香港讀個Mphil有什麼用?我想,用處大概沒世俗意義那麼多:畢業那年,我本計劃讀博,結果因為人文學科的獎學金比例縮水,我沒能申到dream school,也就告別了學術圈。

有很長一段時間糾結於是否有必要為了我的2年鋪墊,繼續讀博呢?畢竟我做了兩年的中國當代詩歌史研究,好容易找到點學術的感覺,proposal也寫得有模有樣,我該放棄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我終於確信自己更需要職場經歷,盡早完成社會化。

但這兩年的科研初體驗以及在香港生活的日子是我此生最值得最不後悔的一段經歷

成為Mphil的一個好處是可以申請學校緊缺的宿舍資源,也就能體會到香港的舍堂(「宿舍」之意)文化

每個舍堂有各自的文化,本科生熱衷於參加各種各樣的party,在萬聖節把臉畫成魑魅魍魎,去街上嚇人;

快期末了還會「劈豬」——切一整只烤乳豬,誰切到的肉塊最大最完整,就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兩岸考生共有的樸素的「迷信」,和拜錦鯉沒什麼兩樣。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19張

別說,自己劈的豬還挺……好吃

為了體現舍堂成員的團結,每學期我們還要舉辦一次高桌晚宴(High TableDinner),女生穿小禮裙,男生西裝筆挺,外面皆為寬大的袍子,怎麼看都像是霍格沃茨在港島建分校了,一群小巫師重出江湖。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0張

然而如果你不想參加任何活動,一心學術,也沒任何問題。這是在香港讀research program的最大好處:學校會為你提供最好的環境,因為學業永遠是第一位的。

我在這樣的環境中沒有任何不適,反而自處得愉快。周圍人都獨立的好處是,隨心所欲做自己的事,不必向任何人解釋。

由於Mphil沒什麼課,我會早起在公用廚房(pantry)做飯,今天是烤吐司,就著牛奶吃,對面是青蔥的山景。一個人做飯可以很容易,有時候擔心菜買多了會不新鮮,就索性把它們都炒了,用超市買的醬料,怎麼都好吃。

有一陣子朋友從西安帶給我一大袋辣子面,就趁機買了很多刀削面,每次煮一把,然後將熱油和蔥花澆上去,撒一把辣子,當作油潑面聊以慰籍。

在香港的時候,我慢慢發現自己很喜歡一個人做事,比如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跑步,一個人做飯,一個人吃飯,可以不被打擾,也不用擔心會打擾誰。後來才發現在香港獨自做事的人太多了,這是這個城市最吸引我的地方,你做什麼事都不會被當成weirdo.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1張

離開香港很久,我才後知後覺:原來那兩年求學之路,恰如我們的人生。不管是科研,還是工作,還是生活,能陪你一直走著的,只有你自己。

Mphil比PhD還要考驗一個人的自律和對學術的執著,因為繼承了英式教育的「精英主義」,學校認為一個研究生是有能力把握科研進度的,導師只會在快到ddl的時候,才會冒出來善意提醒你一句。

交付論文定稿的那個夏天,我導不在香港,我在畢業學姐的遠程指導下,東跑西顛完成裝訂,抱著厚厚的四本論文給學院送過去。可是出乎意料,那時卻感覺出奇的輕鬆,原來看似再可怕再難的事情結束時,不過是稀松平常。後來和朋友聊起這段,我們笑稱這是獨自待產。

回想起這段時特給自己鼓鼓掌,想著原來我也挺勇敢,走了很長的路。

正如港大100周年校慶主題曲《明我以德》唱的:

明我以德 明我以堅貞的勇敢

承繼了知識作護蔭

維護我思考的足印

無論 長夜再深

持續發光發熱

廣大學識彰顯我校訓

兩年來,往返於馮平山圖書館和辦公室之間,進行大量沉浸式的閱讀、深耕的時光,我深知這段經歷在我以後的人生中,恐怕難以復制。

曾經我和許多人一樣,以為「文學無用」,以為「中文系畢業即失業」,可現如今我的許多高質量輸出,乃至走上自媒體這條路,都和幾年前對文學的執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如果說,今天的我才終於明白了何為「獨立的人」,學著用自己的觀點思考,那顆關於靈感的種子,正是在港大讀書期間種下的。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2張

香港大學主樓Main Building

圖/港大官網

不管你在哪里讀碩士還是博士,不管你在學什麼專業,珍惜這樣純粹的讀書時光吧,盡你所能,去思考,去探索,去觀察,去接納。

在人群中永遠保持獨立思考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這是在香港讀Mphil的兩年教會我的最重要的事

參考文獻:

Mphil or PHD?

https://www.findaphd.com/advice/finding/mphil-or-phd.aspx

MphilProgramof HKU

https://www.gradsch.hku.hk/gradsch/programmes/master-of-philosophy-mphil

作者:鄭芝麻,理想島專欄作者,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前985高校教師、記者,現從事互聯網教育工作,專注於個人成長、職場探索。微博/知乎@鄭芝麻,個人公眾號:芝麻談 ID:opensesamedoor。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3張

單身碩博看過來!

如果還沒加入理想島研究生交友群,

請點擊下方藍色標題↓↓速速進群。

【入群方式來啦!】歡迎加入理想島研究生交友群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不是智商或財富,而是思考問題的層次。關注公眾號理想島(ID:lixiangdao002),提升認知維度。

活在留學鄙視鏈的底層是怎樣的體驗? 留學 第24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