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很多人認為學習書法要臨大量的字帖,進行大量的書法練習,實際上這些都是有道理的。但是一個真正高效並且快捷的途徑是集中精力突破幾個字,把這幾個字寫好了,其實書法就不難了。
但是具體是哪幾個字呢?如何學習呢?下面我就為大家講解一下具體的方法!
{!– PGC_COLUMN –}
一、選字
選字最為重要的一個標準就是要實用,所謂的實用就是這些字你經常見到、碰到,在書法碑帖中常常見到。比如之乎者也等。
另外也可以根據書法碑帖中的一些字進行選擇、取舍。比如你認為這塊碑石里面最美的幾個字,或者說你最容易寫不好的薄弱字,把這些字逐漸攻克了,其實楷書也就成功了!
但是如何攻克呢?
二、不要把楷書寫死
很多人其實學習楷書很認真,但是沒有長進,究其原因就是因為把字寫死了。所謂的把楷書寫死了,其實也就是說你把字寫了呆板了,沒有變化了,寫的僵硬了。
那麼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只寫楷書,不寫其他的書體。
這種現象其實在學習楷書的人當中是非常普遍的。我見過好多人,他們的理由就是,人的一生很短暫,而且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那麼,書法又是如此的博大精深,他覺得用他一生有限的精力是沒有辦法去攻克這麼博大精深的文化的,所以他選擇用她這樣的幾十年的時間來專攻書法中的一個書體,他認為這樣做的話。就可以完全地將這個書體給寫好了。
事實上這樣的想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正確的。人的一生確實經歷是很少的,而書法又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做得更好的話,只有可能在這其中傾註更多的精力。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說你這一生就只能學習這一種書體,或者說你一生就從來不接受其他的書體,這樣來說的話是不對的。
這就好比我們說一個專家。他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他可能是研究某一個人物中的專家。比方說我們說某某是一個研究清朝歷史的專家,而且他研究的還是晚清的歷史,那麼他研究晚清歷史中的哪一個人呢?比方說他只研究慈禧這個人,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說他這幾十年之中,只能看關於慈禧的東西呢?
或者說他從一開始就研究慈禧的生平,研究慈禧的一生,而其他的歷史,而比如說清朝是怎麼建立的,慈禧之前的清朝是什麼樣的,慈禧死後清朝是怎麼樣的,這些問題,他要不要有所研究和涉獵呢?我認為這些問題,他當然都要考慮到。這些問題不僅對於理解慈禧那個朝代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它還有利於給慈禧做一個準確的歷史定位。
如果他只專注於研究慈禧這樣一個人。只研究從慈禧的出生,然後到慈禧死這一段經歷的話,其他的時間他不去涉獵,他也不去了解,那麼他就無法從一個全局的,或者說從一個歷史的、大的維度上來理解,慈禧這樣的一個人物,那麼它的研究是有偏頗的。
這同樣的我們學習書法也是這樣,我們學習書法當然可以,只專攻一種書體,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只學習楷書玩不去涉獵其他的東西我們要把其他的書體都要了解到,而且都要掌握一點,這樣的話對於我們學習書畫來說是很好的,如果你只寫楷書的話,那麼砍樹,只會越學越死板。
這是我們常見的,很多人寫楷書寫的很死的一個原因。
第二、執筆太過僵硬
這個問題其實就有點牽扯到執筆法的問題了。我們都知道宋代的蘇軾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就是執筆無定法。但是我們還知道另外一個書法家,比方說歐陽詢,他會說要抓的緊握的牢。
那麼這樣的話,如果我們去考察蘇軾和歐陽詢這兩個人的書法你就會看到他們的書法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歐陽詢的楷書相對來說是好一點的,他的楷書,法度嚴謹,中宮緊收,歷來被人所稱道,但是如果你去看他的形書的話。他的行書寫得非常的拘謹。在藝術水平上相比於他的楷書來說就會大大打折扣。但是我們去看,蘇軾的書法的話,你會看到蘇軾的說法是一種瀟灑,灑脫的氣度在其中的。
這一點當然與這兩個人的性格有關,但是我們不得不說這樣的一種差異,也許和他們兩個人的執筆方式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
這當然也啟示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執筆的時候不能太過僵硬。
第三,對原帖的表現力度不夠。
什麼叫對於原帖的表現力度不夠呢?也就是說,有些人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他可能把某一個書家很重要的特質,或者說他書法中一個很重要的細節給忽略掉了。
這當然也有可能和他現在的字帖有關,當然也有可能和他臨帖的模仿人能力有關。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問題。
當然,這樣的問題解決,也是很簡單的,第一要選擇一個清晰的,一個好的臨帖的版本,第二個就是一定要掌握好你臨帖的技巧。
而選擇一個好的臨帖的范本的標準就是要清晰,而且他對於細節的呈現,不模糊,能夠很清晰的給你呈現出這一書家在書寫過程中的某一個細節。
而所謂的好的臨帖的技巧都就是能夠百分之百地展現這位書法家的書法面貌以及他的書寫風格。
接下來我們談談一個好的書法的標準是什麼。
三、好的書法,這樣寫!
好的書法,評判標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技術」好,一類是感情好。
(一)「技術」好
這里的技術,是帶引號的技術。書法中技術好,是指一個書法家中的書法作品書寫技藝的高超,這些高超的技藝讓我們嘆為觀止,讓我們讚嘆不已。
而書法中技術可以分為三大類,筆法、結構、章法。這三大部分的本質是考驗一個人控制毛筆的能力,因此,書法中水平高低也可以理解為控筆能力的高低,尤其是在技術層面是這樣的。
比方說,我們講王羲之的蘭亭序,被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而之所以能有這樣的稱號,自然是因為王羲之擁有高超的書法技藝,才能讓這幅書法作品傳頌到今天。而人們對蘭亭序的評價也可以讓我們看出《蘭亭序》技藝的高妙。
歷代為人們所稱道的,是王羲之在這篇書法作品里,用了21個之字,形態各異,各個不雷同,可謂是神來之筆。雖然近些年來有些學者對這一說法提出異議,但是能夠將21個重復的字處理的各具其妙也並非易事,可見書聖技藝之高超。
這也難怪有人評價《蘭亭序》增之一分太肥,減之一分太瘦,王羲之借助宴會的酒勁,把每一個字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不偏不倚,不肥不瘦,怎麼不能讓人讚嘆!
懂分寸、把握準,控筆能力強是我們在技術層面評判一個書法作品好壞的重要標準!
(二)感覺對
而所謂的感覺對,也就是這一幅書法作品帶給人們的感覺是怎麼樣的。我們說書法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講一種理念、感覺具體形象的展現給我們。好的書法作品就應該傳遞給我們好的感覺。
我們還把王羲之的《蘭亭序》做例子。王羲之蘭亭序世人評價「清風出袖,明月入懷」,清風、明月都是文雅至極的詞匯,用在王羲之的書法上,就可以看出王羲之將當時宴會祥和歡樂的氣氛渲染表現的淋漓盡致。
這一點從蘭亭序的全文就可以看出,「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樣美好的場面帶給書聖的感覺,就是如沐春風,也就是他在書法中表現的「清風出袖,明月入懷」。
我們仍然可以用這一點來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的祭侄文稿同樣是是感覺對的,是充滿了顏真卿感覺的一個力作。
顏真卿將自己的滿腔怒火、憤恨、悲傷完全在一塗一抹之間表現的淋漓盡致。很多人居然批評祭侄稿,說他潦草,不工整,全是糊塗亂抹之作。然而這樣的指責毫無道理可言,這樣的潦草、不工整,恰恰是顏真卿滿腔怒火的表現。只要感覺對了,其他一些形式問題、細節問題,並不妨礙大局。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就是這個道理。
形象生動、準確傳神的表現出書法家、藝術家所要傳遞的感覺,也是好書法的標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