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書法創作多用繁體字甚至異體字(因為一副作品要避免重字,掌握足夠多的異體字也是基本功),既有臨帖練習帶來的習慣,也有社會通行規範簡體字之後使用繁體字帶來的藝術感。
講個段子開頭:前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先生,人家一直堅持如果不是必要的話,一概用簡體字題字。這就叫化境。
並不是繁體字天然就比簡體字好,或者天然就適合用毛筆書寫。
實際上,從漢字字形確定,到把漢字寫美,中間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漢字的字形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會寫它,並不等於能把它寫好;到底一個字怎樣寫才最美,是要經過反復的探索才能找到答案的。
自秦漢之際發生隸變,出現隸書,直到1956年簡化字改革,規範漢字的字形是基本保持穩定的。但是,從出現隸書,到書聖王羲之把作為日常書寫的行書和草書字體推向巔峰,中間過了500年時間;從王羲之、王獻之,到唐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把作為官方規範書寫的楷書推向巔峰,又過了300年時間。這800年,實際上就是歷代優秀的中國文人不斷探索怎樣把漢字寫得盡善盡美的過程。這個過程完成之後,歷代的文人墨客學寫字就靠臨習先人的法帖,因為怎樣把漢字寫得美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再怎樣發揮創造,也不可能超過二王、歐顏柳趙。
簡化字改革是隸變之後規範漢字字形經歷的最大變化,很多常用字的寫法發生了劇變;這樣一來,把簡化字寫得美實際上是一項全新的任務;而在毛筆字已經基本退出實用領域、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不再花精力在毛筆書法上的今天,要想把簡化字寫得達到歷代繁體字法帖那樣盡善盡美的程度,所需要的探索過程之漫長可想而知。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書法上的保守派會覺得簡化字「醜」。其實,繁體字的美和簡化字的醜都不是本質意義上的,習慣了小篆的秦朝人第一次看見漢隸也會覺得其醜無比。關鍵在於,書法上對簡化字的探索還非常初步,需要充足的時間以及王羲之這樣的大師,才能讓簡化字的字形在審美上達到過去繁體字所達到的高度。當然,必須得有人去做這項工作;但是,對一般人來說,閉門造車式的探索不會有什麼結果。因此,如果學習書法,一個很自然的選擇是從臨帖入手,學習書寫經過歷代大師探索已經臻於完美的繁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