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這幾年隨著民國時期的一些書法大家,比如林散之等對書法墨色的理論支撐,乃至近三四十年,對這國外藝術的對中國書法的影響,再加上流行書風的倡導,大部人書法家一直任務書法做的墨色是需要濃淡相間的。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其實,這是一個偽概念,從古到今,能流傳下來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了,不信大家可以去翻看中國書法上上的經典墨跡。

當然,書法高手一定是用墨高手,這一點無可肥厚,但您不能把繪畫上的淡墨理論強加到書法作品中。可是你不能否認,在淡墨作品中,也出現過很多知名的大家,比如20世紀就出現了好幾位淡墨的大家,如林散之,康有為等。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可是,這是一個時間問題,等再過幾百年,這些人的作品還能不能流傳下來還是個未知數,從以前的書法墨跡中看,不管是官方豎立的旗幟還是民間的書法高手,都是濃墨的代表。如子瞻善濃墨、玄宰善淡墨、覺斯用漲墨、濃墨宰相劉羅鍋淡、墨探花王夢樓、黃質善積墨、三癡善破墨、它山善焦墨,等等,這些人在書法上無一例外的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的人則是繪畫方面的一代宗師。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流傳的經典墨跡基本都符合「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原則,從出土的樓蘭殘紙到陸機的平復帖、從王右軍的蘭亭序到王洵的伯遠帖,從智永的正草千字文墨跡到釋懷素的自敘帖,從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到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從從楊凝式的韭花帖到米元章的蜀素帖,從趙孟頫的三門記到吳老缶的石鼓文,從殘轉破瓦到漢簡遺跡,等等,這些作品皆為濃墨書寫,用淡墨書寫的經典作品少之又少。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這就是經典理論,二十世紀的於右任,沈尹默等大家,都是濃墨高手,當然,林散之的出現是一個特例,他那種一淡一濃的書法模式,不太適合現在的很多人。(筆者以前專門探討過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看。)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張旭的古詩四貼、懷素的千字文、李建中的土母帖以及明清諸家法帖,近現代的康有為、沈尹默、謝無量、陸維釗以及趙樸初等人的作品皆符合這個特點,一味追求枯筆、飛白、用筆毛糙、線條中糠、徒具「畫皮」之表(鄭志剛語)的現代流行書風的倡導者沃興華、王鏞、王冬齡等人要注意了,有些流行書風的走不長遠的,國外的東西雖然好,但強加到中國流傳了幾千年的書法文化中的時候,難免會有點「水土不服」的節奏。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書法的用墨是一個大學問,筆者也研究的不精。你看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雖距今已一千六百餘年,然其用墨燥潤相雜之精妙,見之仍感墨光煥發,潤中得妍,燥中有險,給人以至高的美的享受。明董其昌說得好:「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 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這也合乎宋米芾的一種說法:「真跡觀之乃得趣。」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

書法創作,一般以濃墨為主,因為濃墨與紙的對比度大,且在書家眼里,濃墨最見精神,特別是正體書的創作。如篆書、隸書、楷書、似乎只有用濃墨才能表現出其力度和精神,從書法作品來看,的確有絕大多數的作品是用濃墨書寫的,如宋人蘇東坡,清人劉庸,就是用濃墨的高手,一般來講,濃墨不僅在審美效果富神采精神,就是在實際的操作中,也最好把握。

當下的淡墨論是偽概念,流傳下的經典書法作品都是用濃墨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