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點擊上方藍字關註「燴設計”
後臺回復數字「0」,獲取萬套配色方案
來源:普象工業設計小站、一起設計
我們生活在由建築包圍的世界裡
生活的面貌造就了建築的多樣
而矗立的建築也無言的記錄著時代
尤其是一些建築大師們的作品
可謂是集藝術和美學於一體的一流名作
但建築也不總是科學的、理性的、實用的
大師作品甚至大師開創性的名作
也有著一些「失敗」的案例
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
這些世界一流的「失敗」作品
流水別墅 @弗蘭克·L·賴特
1934年,德裔富商考夫曼
在賓夕法尼亞州買下一片地產
(匹茲堡市東南郊的熊跑溪)
邀請了當時的知名建築師弗蘭克·L·賴特
來為他設計一座周末別墅
賴特考察過選址的環境之後
熊跑溪涓涓的溪水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結合自己的建築理念苦思冥想
直到次年的九月靈感不期而至
賴特創造性的將別墅與溪流結合在一起
由於施工的難度太高,直到1937年
現代建築史上的名作「流水別墅」終於誕生
溪流帶著潮潤的清風和淙淙的音響飄入別墅
平滑方正的現代結構與粗石崖壁穿插交錯
賴特的神來之筆宛如蒙德裡安高度抽象的畫作
在微妙的變化中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
達到一種詩意的視覺平衡
流水別墅建成後不久就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作為賴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完美體現了賴特「有機建築」的觀念
更是被美國《時代》雜誌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住宅
萬萬沒想到
這座名留建築史的別墅
因為坐落在熊跑溪上水汽彌散
別墅的房間裡常年潮濕無法居住
而且每到汛期的時候,溪水流量變大
水甚至會流到房間裡
家具都得搬出去
范斯沃斯住宅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Less is more」
你和任何一個設計師聊關於設計
絕對都能聽到這句
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設計理念
密斯任包豪斯校長時提出這一理念
並且在自己的設計中發揮得極盡描摹
如果說哪個建築最能
體現「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
那一定是密斯的Farnsworth玻璃屋
Farnsworth玻璃屋同樣是
現代設計史的重要課程
大面積的玻璃幕牆配以白色鋼構架
通透開敞的立面整座建築
除了廁所沒有任何牆壁
整個空間一覽無遺
輕盈飄逸的Farnsworth別墅位於河畔
透過四圍的透明玻璃牆
空間構成與周圍的風景環境相互呼應
主人能在住宅裡欣賞到大自然的美景
仿佛與外面美景融為一體
萬萬沒想到
在密斯看來這種透明的方式使得
住宅的空間與空氣得以自由流動
但在居住者的角度來看
這座極簡的玻璃屋只會暴露隱私
建築完工後常常會有好奇的人,慕名而來看這神奇的玻璃屋,站在外面朝著屋內拍照。
薄薄的玻璃又造成建築溫度冬冷夏熱
夏日夜間則有大群蚊蟲追隨燈光而來
建築建到一半的時候Farnsworth醫生
就曾讓密斯停工
建築完工之後面對高昂的建造費用
Farnsworth醫生甚至和密斯對簿公堂
另外由於建築地基不夠高
1966年的暴雨直接將
河邊位置的Farnsworth玻璃屋洗禮了一次
薩伏伊別墅 @勒・柯布西耶
今天的第三位建築師任然是現代主義大師
現代建築的先鋒旗手——勒・柯布西耶
薩伏伊別墅是柯布西耶最為傑出的建築作品
同時它也是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作品之一
柯布西耶後來大部分作品的設計都是以此為基點的
薩伏伊別墅表面上看起來平淡無奇
白色粉刷沒有什麼太多的裝飾
建築表面平整,形體也比較簡單
室內設計採用了自由的大空間
沒有牆的完全割斷式分隔,布局自由
空間流動,處處自然地銜接虛實變化
寬大的玻璃窗令戶外廣闊的田園風光撲面而來
薩伏伊別墅完全符合柯布西耶提出的「新建築五點」
直接體現出「功能至上」的現代主義建築精神
新建築五點:1、底層的獨立支柱;2、屋頂花園;3、自由平面;4、自由立面;5、橫向長窗
#萬萬沒想到 #
然而柯布西耶設想的「新建築五點」
在薩伏伊別墅的實施中卻不夠成熟
雖然提供了一系列新功能和新形式
但與排水防滲問題產生了新矛盾
導致屋頂花園排水不暢、局部潮濕和積水
露臺花園、天窗等滲水導致屋內無法居住
傳言如果不是二戰爆發柯布西耶也免不了吃官司
中銀艙體大廈@黑川紀章
「不要把這兒和「膠囊酒店」混為一談
癡迷建築與設計的人,必須知道這裡」
但凡對建築史稍有了解的人
就不會不知道這座大名鼎鼎的中銀艙體大廈
大廈由日本建築三傑之一的黑川紀章設計
(日本建築三傑:磯崎新、安藤忠雄、黑川紀章)
1960年代戰後的日本經濟高速發展
導致城市人口迅速膨脹、居住空間不足
一群懷抱遠大理想的建築師
將生物學上新陳代謝的概念,運用在建築上
「新陳代謝」運動就由此而來
(唯一一個發生在非歐美地區的建築運動)
▲1960年代,「代謝派」建築師圍爐而談
雖然「代謝派」建築師
不斷提出關於未來城市的構思
但那些奇幻的想法大多胎死腹中
中銀艙體大廈就是少數得以真正實施的作品
中銀艙體大廈堪稱模塊化設計的典范
每個房間都是獨立的可以拆卸
老舊的模塊還可以拆下來換成新的
據說當時還準備每隔幾年就調換模塊位置
風水輪流轉,大家可以風景均享
每個房間內部也都是直接預制好的
據說艙體式設計的靈感源於宇宙飛船
艙內設置雖然精簡但功能齊全
而且每個部件細節都打造的像工藝品一樣精致
圖片來源@良倉
萬萬沒想到
然而到今天這座造型怪異的
巨型洗衣機壘起來的高級住宅
卻已經幾近荒廢
原本設想的烏托邦式未來居住環境沒有實現
入住率不高
原本規劃25年到30年換新
由於成本問題被擱置
內部設施嚴重老化
漏雨漏水成家常便飯
再加上大廈位於寸土寸金的繁華地段
中銀艙體大廈曾多次面臨被拆除的危機
羅賓伍德花園 @史密森夫婦
接下來這座建築大家或許就沒那麼熟悉了
但這座建築亦是現代建築史上重要的篇章
新粗野主義最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史密森夫婦設計生涯的唯一一座住宅樓
羅賓伍德花園
羅賓伍德花園的設計中,最突出的特點
莫過於史密森夫婦提出的「空中街道」概念
史密森夫婦1951提出這個概念
1972年運用到了羅賓伍德花園的設計裡
「空中街道」強調居民的「歸屬感」與和睦的鄰裡關係
將街道引入到住宅樓裡,創造一個烏托邦社區
這和我們今天仍然追求的社區人際關係一致
▲史密森夫婦「空中街道」概念圖
羅賓伍德花園分為東、西兩棟大樓
混凝土澆築的外觀充斥著濃鬱的野獸派風格
樓內每三層便有一條寬敞的「街道」
為居民交流活動、兒童玩耍提供了空間
萬萬沒想到
然而,由於後期維護的缺乏
以及居住人口構成的變化,建築年久失修
而寬敞的「空中街道」則成為了犯罪滋生的溫床
盡管有著來自包括紮哈·哈迪德
伊東豐雄等著名建築師的聯合強抗議
在挖掘機的轟隆聲中羅賓伍德花園
仍然沒能逃脫被拆除的命運
綠樓 @貝聿銘
「世界上最後一位現代主義大師」
華裔建築師貝聿銘也經歷過這樣的尷尬
1959年,母校麻省理工向他發出邀約
請他為地球科學中心設計一棟新教學樓
貝聿銘設計了一座高達21層的混凝土大樓
在混凝土技術仍處在試驗階段的當時
這樣的高層建築實屬創舉
不過事實證明這個創新很成功
幾十年過去了,綠樓依然巍然屹立
綠樓落成後,被當地居民評選為
當年最美的城市建築
萬萬沒想到
然而不久人們發現,由於風力阻礙
大樓入門處的大門有時根本打不開
這讓貝聿銘十分尷尬
最後重新調整才解決這一問題
他後來承認:「我是麻省理工畢業的
然而我居然不知道什麼叫風洞效應!」
這些建築雖然存在一些實際性問題
但無疑世界性名作開創的是時代
相比功能性的「失敗」而言
它們給時代發展帶來的價值更值得肯定
犯錯是人之常情,建築師也是如此,但在耗費巨大的工程項目中,犯上一個錯誤,很可能就會造成上億元的損失。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還有那些失敗的設計吧。
1
會蹦迪的橋
首先要說的是這座位於美國華盛頓州的塔科馬海峽吊橋,它算是現代橋梁失敗案例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吊橋是當時世界排名第三的懸索橋,緊隨喬治華盛頓大橋和金門大橋之後。建造成本為 800 萬美元(約 5700 萬人民幣)。
吊橋於 1940 年 7 月 1 日通車,但每當起風時,橋梁在共振頻率的驅動下會產生不可控的振蕩和扭轉,僅僅過了四個月,這座 200 米長的橋從中部斷開,倒塌了。
也因此聲名大噪!???(怎麼有種因禍得福的感覺?)
其實在施工過程中就發生過擺動,時不時的振動使修橋工人感到暈眩。這是因為當時在以經濟為大前提下為了降低造價,將橋面寬度從7.6米減到了2.4 米,選擇了廉價的大梁有關。
橋竣工通車後,搖擺得更加厲害,在某些有風的日子裡,橋身上下振動的幅度竟達 1.5 米,像是在跳舞一般,也因此註定了吊橋的命運!
2
產生「死亡之光」的大樓
這是位於倫敦芬喬奇街 20 號,金融城三大地標之一的摩天大樓,因為形狀像是一個對講機所以人送外號「對講機大樓」。
大樓斥資 2 億英鎊(約 17.6 億元人民幣)修建而成,建築面積為 100008㎡,共有 37 層,造型設計感十足,與周邊建築一對比簡直是佼佼不群。據說建好的時候,倫敦市長也很喜歡。
但是,雖然設計師在建築造型上下了很大功夫,卻疏忽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由於大樓主體擁有一定的弧度,且外立面都是玻璃構成的,這就導致整棟大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凹面鏡,能聚焦和反射陽光。
隨著日照的位置變化,大樓前面的廣場每天大約有 2 個小時要經受「死亡之光」的燒烤,天氣晴朗時最高溫度能達到 70 攝氏度。
更糟糕的是,大樓的鏡面設計將太陽光反射到對面的街道上,致使眾多商家的店鋪內出現油漆起泡融化、瓷磚破裂,地毯被燒焦等情況,甚至把停在街邊的捷豹汽車都照融化了。
真是折磨人的一把好手。
看到他們在大樓對面煎蛋,我已經準備推著燒烤攤殺過去了!
3
「死亡之光2.0」
這是位於拉斯維加斯的酒店,同對講機大樓一樣自帶「死亡之光」,破壞力超強。
酒店於 2009 年開業,有相當獨特的弧形結構,外牆全是玻璃。也正是如此整個大樓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太陽能收集器,將所有的太陽光直接聚焦到大樓前的遊泳池區域。
導致酒店室外的溫度經常超過 37 攝氏度,泳池區域更是高達 98 攝氏度。
有位客人聲稱,當時他正躺在泳池邊的躺椅上,之後感覺到後背有灼燒感,並聞到了頭髮燒焦的味道,隨身攜帶的塑膠袋也被燒出了洞!
酒店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做了相應的處理!
4
「忘記」裝電梯的摩天大樓
這棟雙塔建築的高層公寓樓在西班牙貝尼多爾姆市(Benidorm),名叫Intempo 大樓。它的故事就更有意思了。
大樓高 200 米,有 47 層,號稱歐洲最高的住宅樓。然而悲劇的是,這個建築上面 27 層是「沒有電梯可用的」,想要上去只能一步一步爬樓梯。
就是真實版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劇情!
△ 動畫來自《沒頭腦和不高興》
最初這個工程由加利西亞銀行出資建造,主要目的是想通過這個建築向全世界展示,他們已經成功走出了經濟危機的影響(開發商的腦回路太清奇了)。
原本也隻打算造一棟 20 層的豪華公寓,但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原開發商破產,這個項目也被擱置了下來。後來由西班牙一家專門處理不良資產的銀行接手,建造經費也大大縮水。
於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因為建設方的貪大求全,將原本的 20 層公寓樓增建到了 47 層,所容納的住戶從 120 戶左右變成了 296 戶,但電梯設計和預留空間都還是 20 層時的設計。
而 47 層高的大樓中,電梯所需要的空間、電機設備等所占用的空間遠比 20 層大樓要大。但設計方卻奇怪地忽略了這個問題,當大樓完成到 94%了才意識到,大樓內沒有足夠空間安裝電梯。
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大樓的建築師們來了個集體辭職,拍屁股走人了。說實話,我沒有搞懂這波操作,有沒有大大能科普一下!
在我國,20 層高的樓,高度低於 100 米,算是高層建築,47 層的樓超過 100 米,算是超高層建築。
高層建築和超高層建築之間,結構、設備等等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增加這麼多層如果不重新設計、重新審批就是違規建築。開發商難道不怕樓塌了嗎?
據說,這棟大樓 10 年之間隻賣出了 94 間房,投資方決定餘下的房間將以較低的價格出售。
5
隻開放了3 天的橋
1999 年為了迎接新世紀的到來,倫敦政府修建了這座千禧橋,共花費了 2400 萬美元(約 1.7 億元人民幣)。
比起泰晤士河上其它古老、雄偉、鋼勁的橋梁,這座橋輕巧纖細的造型和延續流暢、充滿活力的美感顯得格外與眾不同。
千禧橋從北岸直通南岸的「泰特」(TATE)現代藝術館門口,整個橋身只有離兩岸不遠的一對「丫」字形的空心金屬橋墩支撐著,像一個人張開雙臂在歡迎往來的遊客。
2000 年 6 月 10 日,千禧橋正式開放,它的崇拜者紛紛趕來一睹千禧橋的風采,這時候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眾人的腳步使整座橋體開始劇烈的搖晃,顯然是無法承受這份喜愛的重量,於是在剪彩後短短 3 天,就被封鎖了。
後來倫敦政府又花費了 600 萬美元(約 4300 萬元人民幣)對它進行重新改造,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
6
「整型」後的大廈
怡安中心(Aon Center)是芝加哥第三高的建築,由標準石油公司(The Standard Oil Company)投資,興建於 1973 年。
怡安中心有 83 層,高度 346.3 米,呈長方形,主要用途是辦公與旅遊觀光,1973~2003 年期間是標準石油的總部所在地,隨後被地產發展公司(Wells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Inc.)以 47500 萬美元(約 33.8 億元人民幣)將大樓收購。
其實,原先的大樓外牆由於經費問題,選用了43000 塊義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包覆,建成後的第二年,就發現外牆有脫落、開裂等跡象,並有大理石掉落在鄰近的保德信中心的屋頂上。
經過調查發現,這種形式的大理石比普通的包層材料薄得多,完全不合適用於外牆建造,於是又花了 8000萬美元(約 5.7 億元人民幣)將整個外牆換成花崗巖材質!
本來想省點錢,結果變成了要多花錢。
7
最有名的斜塔
位於義大利的比薩斜塔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在人類建築史上赫赫有名,是真 200 年爛尾,600 年危樓的存在。
比薩斜塔建於 1173 年,1372 年完工,是比薩城的標誌。
工程開始不久,由於地基不均勻和土層松軟等問題,導致鐘樓向東南方傾斜,正是這樣的造化弄人,成為當地一道特色。
為了補償已經發生的中心偏離,工程師還特意使其向反方向傾斜。在塔的南面加高石料,調整承重柱的胖瘦以及改變牆體的厚薄等。
到 1278 年建至第 7 層時,塔身反手就換了個方向傾斜,從原來的的朝北變成朝南。
在歷時了近兩個世紀的建塔過程後,比薩斜塔立馬就迎來了長達 600 年的矯正期。全世界的專家都紛紛為拯救斜塔獻計獻策。
例如:為了解決比薩斜塔不斷下沉的趨勢,工程師打算把地基周圍的泥土挖出來,想讓比薩斜塔的底部就能重見天日了。
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反而又讓塔身傾斜 2.5 公分。
例如:直接用 600 多噸鉛塊堆積到斜塔的北側(塔身傾斜斜方向的另一側),借力將塔身壓正。
但……看到實物圖只想說,太難看了!
例如:試圖用灌漿的方法強化地基,讓其不再傾倒。這次失誤成功的導致了斜塔再次傾斜了 9 公分,內部還出現了裂紋。
接著又用鋼絲捆住塔身,提高塔本身的剛度,緩解塔內部開裂。這一系列下來,可謂是百般折騰!
但經歷了數次風波的比薩斜塔,卻依然屹立不倒。
斜塔項目的工程師 John Burland 教授,受一個九歲小孩的畫作啟發,想到了能永久扶正比薩斜塔的方案 —— 把斜塔北側的土掏掉一部分,這樣北面的土壤就會下沉,使塔身自動回正。
說來有趣,這個方法在早 1962 年就曾有提出,但因為看起來「沒什麼技術含量」被否決了。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聯繫刪除
-END-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預覽時標簽不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