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後,真的可以做朋友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分手後,真的可以做朋友

在「分手還能做朋友嗎?」這個永恒的辯論主題中,多數人會選擇做不了朋友,是因為我們對愛的獨占。而成熟人格允許感情可以變化,並接納這種變化通過外在形式表達。關係,是有多種形態的——q

■ 冰千里

分手還能做朋友嗎?

在「分手還能做朋友嗎?」這個永恒的辯論主題中,多數人會選擇做不了朋友,是因為我們對愛的獨占。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和「相忘於江湖」更容易被接受,因為這成功逃開了某種恐懼。

我有個朋友,他會很快進入一段關係。無論戀情還是友情,一開始會十分珍惜、加倍付出,各種體貼溫暖,對方也備受感動,情感迅速升溫白熱化。但好景不長,過度體貼和照顧漸漸讓別人有了壓力,他對此相當敏感,哪怕對方一點點不耐煩都會在內心掀起軒然大波,繼而自怨自艾、指責對方,關係走向了邊緣。

更嚴重的在於他分手的決絕,一點也不給對方解釋的機會,從此再也不復相見,好像之前在一起的時光是完全浪費,再也沒有值得留戀的地方。盡管他談過多次戀愛,最終結局都是如此。事實上,那些戀情和他沒關係,他始終在與自己談戀愛。

許多人沒有我朋友極端,但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之處:模式僵硬而單一,沒給關係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是非常典型處理親密關係的方式:分裂。它是很原始的防禦,表達只有兩端:理想化和貶低。在一起的時候必須融合,理想化破滅就開始貶低、割裂,把經歷也一起消滅。他們不相信關係還可有其他存在形式,越是親密越是如此,根本不考慮「分手了還能做朋友」這個主題。

成熟人格允許感情變化

成熟人格恰恰相反,他們允許感情變化,並接納變化通過外在形式表達。好體驗和糟糕體驗可以同時擁有且不恐懼。他們從內心真的接受了另一個人的善與惡、優點與缺點,更加客觀對待他人和自己。

曾有個來訪者,開始的時候就像我朋友那樣分裂,後來在我的引導下,慢慢試著和準備分手的男友有其他一些保持鏈接的可能。他們沒有斷裂,雖聯繫少了也還會在某些場合有交集,比如同在幾個心理學的群、在同一個老師那里上課、和其他同學有交流討論等。

堅持半年多,有一天她告訴我:「原來我以為的愛太片面了。」當然,這位來訪者之所以能轉化關係存在的不同方式,是因為她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當接納關係發生變化的時候,對自己認識也更飽滿了。

關係是有多種形態的

關係有多種形態,相反形式都可以並存。這超越了自私的親密是更高級別的愛。一般人都以為,愛的濃度要高於喜歡的濃度。但心理學家溫尼科特不這麼認為。他覺得「愛」一個人往往存在占有、索取、融合、控制的欲望,這是二元關係還沒有分化好的結果。而「喜歡」則是站到人性角度互動,允許彼此在獨立中依賴、在依賴中獨立,更願意讓對方在關係中「獨處」。這才是進入了更廣闊的三元關係。

允許從朋友到愛人,也允許從愛人再到朋友,並能保持一份感恩,這是需要很高人格成熟度的,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清晰的邊界感。這是基礎,搞明白一段關係中自己和對方的位置,並在這個位置上雙方都是舒適的。既要能夠守住自己的底線,還要能用一種開放式的姿態敞開邊界,邀請對方進入,體驗相依相偎。

第二,較高的心智化水平。既能心智化別人,又能夠心智化自己。這需要有人性悲憫的覺察,好理論在制高點都是相通的,人的本性在最深層也是相似的,我們都有著古老的相同的基因。

第三,整合了一種基本衝突:獨立與依賴。在獨立中依賴,也能在依賴中獨立,而不是分裂的,要麼獨立要麼依賴。這在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現明顯,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要獨立的傾向並沒整合好,所以就形成了巨大衝突,依賴不行,獨立也不行,二者很難兼容,會形成各類問題。說到底,成長過程就是不斷整合獨立與依賴的過程,讓它們和平共處:我對你的依賴會讓我自己感覺很好,會覺得自己很值得,同時收回依賴時也能控制得住那份孤獨,自我滿足而不是陷入孤獨出不來。

人在不同階段要完成不同情緒成熟度,之後才可以走向下一個階段。這種能力不在於關係中痛苦至極還要勉強維系。其實越如此越應探索關係的本質,換一種相處方式,而不是故步自封、自我囚禁。

我們不再是我們,願我們依然是我們。

(作者系心理咨詢師)

>分手後,真的可以做朋友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