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其俯察萬物,經天緯地,內容之深邃,絕非一朝一夕所能掌握。
南懷瑾大師也曾告誡年輕人,不要輕易鑽研《易經》。
01-《易經》之玄
位於六經之首的《易經》,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古老的經典之一。它是中華文化的總源頭、也是諸子百家的開始。
《易經》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一套體系,包含天皇氏時代的《連山》、《歸藏》,和秦漢時期的易書《周易》,內容包羅萬象,錯綜龐雜,並在時間河中,逐漸吸取古代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匯聚成為獨特的文化體系。
《易經》認為,天地萬物都處於永不停息的發展之中,其闡述的"道"指的就是這個"自然而然"的規律。由此,《易經》發展出三個核心,用六個字概括為"簡易"、"變易"、"不易"。
簡易是指世界上有許多龐雜的、超出人們理解範圍的事物,但是都可以通過人類的智慧,將其轉換成人們容易理解和處理的問題;變易則是指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發展著;不易是指在宇宙萬物皆變的前提下,存在著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萬物皆變的這條規律。
在這三條核心之外,又發展出"陰陽"、"五行"、"八卦"等概念。由於其表達十分抽象,因此聽起來感覺玄而又玄。
在中國古代,因為科學不發達,人們的思想中充斥著鬼神巫蠱等封建迷信的色彩,常常期翼通過祭祀、占卜等與天地溝通。
最早的時候,伏羲和周文王通過觀察天地之間事物運轉規律,總結出太極八卦等概念,提出用卦象占卜吉兇,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辭取象,諸事盡在其中,也就是早期的易學體系,後被孔子發揚光大。
最初,孔子對《易經》並不感興趣,認為其只是一本卜筮之書。隨著人生的閱歷逐漸增多,孔子漸漸發現《易經》中蘊含的思想性和哲學性,並有一定的邏輯推理。
於是孔子晚年開始鑽研《易經》,並寫作《易傳》對《易經》的思想進行闡述和傳承。孔子認為,《易經》中飽含"道"和"教",講究"讀易可觀其德而求其德",並由此發展出與儒家思想相近的哲理,譬如慎言行、陰陽合而萬物生等。
孔子對於《易經》的理解和闡述,將"易學"體系重新擴大,將其從一本占卜算卦書籍提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也奠定了《易經》在中華文化四書五經之首的地位。
02-大師的告誡
《易經》中有許多經典的哲學思想,一直傳承到現在。譬如,"天行健,君子以發奮圖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出自《周易·乾·象》,後來也被清華大學引為校訓。
這句話的主要思想是說,宇宙不斷運動,剛強不息,君子處世,也應該如此,發憤圖強,同樣的,大地敦厚和順,君子也應該增厚德性,包容萬物。這樣的大智慧,在當時能跳出世俗框架,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十分難得。
人們常說的四字成語"否極泰來"亦出自《易經》,原文是:"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泰,小往大來,吉亨。"其實講述的是很樸素的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即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
同樣有名的,還有易經中陰陽調和的思想。此語出《易經・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意思是:一陰一陽的矛盾對立和變化統一就是事物發展的"道"即規律性,繼承這個"道"的是美善,而成績這個"道"的則是事物內在的固有本質。由此可見,《易經》已經早早地看破了事物發展變化的基本規律。
對於《易經》這樣一本集哲學與文化於一體的書籍,似乎每個人有機會都應該深入研究一番。但著名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卻對此持反對態度,他建議年輕人不要去鑽研《易經》。
南懷瑾大師是一個集宗教家、哲學家和雜家於一身的知識分子,對於梵學、易經等研究十分投入,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自己也多次演講著書,詮釋道家經典。正是因為對易經研究深入,老先生才認為,學習《易經》需要一定的條件,並非人人都可。如果盲目去學,不但於人無益,反而可能誤入歧途。
關於學習《易經》的條件,南懷瑾老先生提出,有兩類人是可以去研究的。一類是第一流的智慧的人,還有一類是完全沒有讀過書的一張白紙型的人。
處於這兩者中間的人,不要去碰,就算執意要去研究,最好隻學一半,不要鑽到底。因為《易經》如果鑽到底了,人也就變成一個廢人了。
所以,如果不是這兩種類型的人,最好離這門學問遠一點。
03-為什麼不能研究《易經》
南懷瑾大師之所以不推崇年輕人研究《易經》,第一是因為《易經》中所包含的學問,浩如煙海,涉及的領域方方面面,裡面的哲學、宗教、科學、諸子百家等知識,即便一個人用上一生的時間,什麼都不做,只是去鑽研,也不可能學的完。
年輕人的時間和精力都很有限,與其將有限的時間,投入到無限的研究中,還不如去做其他有意義的事。
南懷瑾大師自己的親身經驗也說明,研究《易經》要慎重。他曾在夜間讀《易經》,被其中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吸引,好不容易想通一個困惑,又立刻會陷入下一個困惑中去,越鑽越深,越來越迷惑不解。常常是一夜無眠,在不知不覺中天就亮了。因此,南懷瑾大師曾感慨:"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
第2, 《易經》是一門形而上的哲學,如果沒有大智慧,學習《易經》很容易將自己陷入到風水命理、陰陽五行之中去,脫離了現實生活,活得過於虛無縹緲,不接地氣。
尤其對於青年人,正是朝氣蓬勃的人生階段,更應該擁抱生活,投入社會,此時鑽研如此深邃的哲學,整日思考都是形而上的精神理論,不但不能令其青春煥發,還會染上暮氣沉沉之態。
此外,研究《易經》需要大智慧,不僅需要有辯證法的思想,還需要深厚的人生經驗和知識儲備。這些都是年輕人很難具備的。
如果帶著一知半解的狀態去研究易經,很容易劍走偏鋒,要麼是認為《易經》等同於命裡演說,自認為自己窺透了"天機",要麼就是自己胡亂推演八卦,誤入歧途。其實,都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第3, 對於年輕人來說,與其埋頭鑽研理論知識,不如認真地對待生活。南懷瑾大師曾趨勢怒火年輕人,先從平凡生活中的小事做起,磨煉自己的心性。
譬如做一份正當的職業,規規矩矩的上班做事,不要整天怨天尤人,不務正業,活在幻想的虛無縹緲的世界。無論是修行還是鑽研"易學",都應該先轉變自身習性,輔助定力修習。年輕人最可貴是自立,能夠早日自立,獨當一面,自然會慢慢生出智慧。
的確,讀書做研究都是在學習理論知識,但是真正的"易"其實在我們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好好的生活和做事,其實無形中就是在學習"易"的道理。
南懷瑾大師推崇儒家也是這個原因,因為儒家將形而上的道理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讓人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有所運用。所以年輕人與其去讀書研究《易經》,不如先學習做人,才是正確的入門門路。
璀璨的文化流傳到今天,自然有其魅力。但是學習一門如此深厚的學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決定學習《易經》之前,年輕人需要對自己有充分的預判,不要低估了這門學問,也不要高估了自己。如果只是因為好奇去學的話,很有可能會誤入歧途,甚至會越學越"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