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給叔叔阿姨唱首歌吧。」
80、90後的記憶里,在大人聚會上聽到這句話總令人「虎軀一震」。
但時代變了,社交網路大行其道,短視頻興起,如今是孩子們踏進秀場,給螢幕另一頭的叔叔阿姨們表演個節目。
當年那個「被迫來一首」的老王成了唱歌網紅,主動求圍觀,某一天,你的孩子也告訴你,他想像老王一樣,展示才藝,有人欣賞,靠此賺錢。
還沒等你否定,你就看到英國有個7歲的孩子Ryan在YouTube上測評玩具登頂了福布斯財富榜,隔壁國10歲孩子中村逞珂輟學開辦YouTube頻道「少年革命Yutabon」,抖音上的天天小朋友在抖音上模仿李佳琦推薦文具而粉絲大增……
新的媒介環境下,他們在嘗試講述成長的另一種可能性——成為兒童網紅。
兒童網紅觀察:表情包、才藝、人設和網紅二代
互聯網時代,傳播行為從未像當下這麼容易,一張圖片、一段視頻,甚至是一段話,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
表情包網紅:迷因文化的走紅
以往的兒童網紅里,十個里有十個是可愛型,這股風潮隨著《爸爸去哪兒》的播出達到頂峰,但沙雕文化很快占領新高地,表情豐富的兒童迅速搶占視線。困惑、尷尬、笑著活下去……被可愛消解的喪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新寵,這背後是迷因文化的特殊魔力。
表情包兒童合集(圖片來源:青紅造了個白)
假笑男孩Gavin Thomas在中國爆紅,逛故宮、參加微博盛典、和太平鳥合作,這大概是社交網路時代創造的一大奇跡,誰沒有用過幾張「奶思」表情包呢。如今8歲的Gavin,已經出道6年。當時,Gavin被捉弄時的意外反應戳中了網友奇怪的笑點,努力營業的假笑就像被生活摧殘的社畜青年。
經紀人Ashley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Gavin的表情可以傳達人們想表達的任何情緒,每個人對Gavin表情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比起笑臉或哭臉,Gavin似笑非笑的表情留下更多解讀餘地。
在中國,Gavin有240萬微博粉絲,官方粉絲群5000人,他們稱自己為「奶蓋」,愛豆一發微博便迅速湧入評論區互動,他們叫Gavin為兒子,哪怕兒子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多表情包預警)
才藝網紅:生活不易,多才多藝
「買它!」
模仿李佳琦的人這麼多,@天天小朋友 是最脫俗的一個。鴨屎綠的尺子和失血白的橡皮是「絕配」,爛番茄紅的限訂版新華字典「太好查了吧」,表情和語氣和李佳琦如出一轍。截至發稿,這條視頻的點讚達到85萬,不少網友看過之後「笑到頭掉」,想問問哪里能買到這麼絕美的文具。
太有才藝的結果是引來了魔鬼本人的注意,李佳琦送上從小學到高考所有的教輔和課外書,還不忘關心一句「作業寫完了嗎?」
視頻一來一回,兩人的網路熱度持續飆升,人們看到了@天天小朋友 更多笨蛋的日常。
互聯網最大的好處,或許就是讓真正喜歡表演的孩子,可以主動「來一首」。
在家唱歌的甜甜在快手上吸引了140萬粉絲的圍觀,聲音清亮,無懼鏡頭,看得出小小年紀就很有天賦。
在貴州畢節,5歲的拳擊少女小湯圓成了快手上的新晉網紅。體型雖小,打拳擊時的出拳和閃躲極其漂亮,多次在對戰中把哥哥打到認輸,天賦和努力讓成年人羨慕不已,拳王鄒市明看到視頻後許諾給小湯圓提供更專業的設備,當地體育部門也主動提供進一步培訓機會和幫助。
人設網紅:今天也要努力營業
雖說網紅都有自己的人物設定,但比起表情包的話題性和才藝的可持續性,我更願意把人設網紅的範圍設定為顏值網紅。
表情包女孩權律二今年5月底開了微博,比起宋民國和Gavin難以捉摸的氣質,權律二的人設簡單得多,可愛就是大殺器,努力營業就好。國內的裴佳欣也因為面容姣好收獲了一大批粉絲,從抖音火到微博,網紅光環褪去,一條腿已經踏進娛樂圈。
Instagram上,有大把靠著美好顏值出道的小朋友,7歲的日本女孩Coco因為酷酷的外表早早和Burberry、Gucci、Gentle Monster等品牌有過合作;雙胞胎Taytum和Oakley在有280萬粉絲,據可能,單條廣告價格在1.5-2.5萬美元(約合10-17萬元)之間。
時尚小網紅coco
二代網紅:出生即網紅
和星二代一樣,網紅世界里也有名氣傳承。
《紐約時報》曾關注過4歲的Samia,作為網紅Adam和LaToya Ali的女兒,她在會說話之前已經成了網紅。準確來說,還在娘胎時就活在了聚光燈下,父母在社交媒體上更新懷孕動態,預告她的出生。
Samia貨真價實地贏在了起跑線上,如今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分別收獲了15萬和20萬粉絲,早早和兒童繪筆品牌Crayola達成廣告合作。按母親的說法,「她就生於社交媒體。」
Samia
景觀社會如何保護消逝的童年?
測評玩具的Ryan在YouTube上賺了2200萬美元,一時打敗遊戲博主PewDiePie,成為最吸金YouTuber。比起傳統工作,網紅似乎是最輕鬆又賺錢的工作,難免有越來越多兒童把網紅當做理想職業。
他們不是《楚門的世界》里被動成為的網紅,而是了解之後主動成為的互聯網「景觀」。《好奇心日報》在探討當代生活的「小型景觀」時提到,「一個人只要沒有與社會徹底隔絕,就總有需要遵守或效仿的規範。這種‘被註視感’並非互聯網獨有。」
互聯網的出現,讓成人也無處可逃。那麼,當兒童希望成為互聯網「景觀」——網紅時,著急對此下結論其實毫無必要,也用處不大。
去年8月,日本沖繩,10歲的中村逞珂決定輟學經營YouTube,開辦頻道「少年革命Yutabon」,第一條視頻便是《不去上學也可以》,這條視頻播放量達到150萬,但也引起極大討論,點讚5k,點不喜歡的達到80k,中村最終關閉了評論功能。網友嘲諷他的無知,也批評父母管教不當。
中村的YouTube主頁(翻譯自Google)
中村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並非孤例。2017年,英國機構First Choice詢問了1000名兒童的理想職業,其中半數想成為YouTuber或是vlogger,2018年,日本學研對1200名小學生的調查發現,YouTuber在他們理想職業排名中升至第二位。
一年過去,中村還在堅持每周三更,以兒童之眼,記錄生活的思考和沖繩的文化,但每條視頻下面都有人試圖勸他重回學校,放棄逃避現實。
批評總是很容易,但面對互聯網入侵,大眾更需要思考,如何讓兒童更好地和科技相處。
平台:妥善安放兒童注意力
在科技巨頭眼里,成人市場逐漸飽和後,兒童市場就是下一個必爭藍海。
首先是內容的把控,國內外流媒體平台各自推出了適合兒童使用的內容平台。優愛騰推出「小小優酷」、「奇巴布」和「小企鵝樂園」,引進來自迪士尼、BBC等機構的內容,以及如《小豬佩奇》和《汪汪隊立大功》。Netflix則在2019年投入11億美金用於生產動畫內容,YouTube推出Kids應用,而將在今年11月上線的迪士尼流媒體品牌Disney+會在兒童內容市場上和各大平台形成直接對抗。
小企鵝樂園
但更多的指責聲來自於平台對兒童使用的監管不力,比如上癮機制。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都曾出現兒童不宜的內容,也被曝光未成年主播和兒童打賞問題。隨後,快手禁止18歲以下兒童擔任主播,抖音和快手先行試點「防沉迷系統」,今年六一時,包括B站、優愛騰等在內的21家平台共同上線了防沉迷,未成年用戶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進行限制,只能訪問專屬內容。
《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討科技產品帶來的新數字鴻溝,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花在螢幕上的時間是低收入家庭的70%,公立學校宣傳ipad學習計劃時,受到精英青睞的私立學校卻沒有一台電子設備。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佐伯格曾表示會讓孩子遠離社交媒體。
換句話說,科技公司帶來了新的數字鴻溝,精英本人可以想辦法逃離,而無力抵抗的大眾,教孩子適應是最無奈也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家長:如果孩子想去當網紅……
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不少大V,育兒博主@灰鴿叔叔 想向孩子提出三個問題:
1. 你想做什麼內容呢?(內容導向,告訴他定位的重要性)2. 類似的內容,別人是怎麼做的呢?你和別人的區別在哪里呢?(市場導向,告訴他要做競品分析和優勢判斷)3. 你覺得你能堅持多久呢?如果堅持不了,你願意接受怎樣的懲罰呢?
灰鴿叔叔還對第三個問題也做了補充:「老子更新公眾號都不高興,你還想靠網變紅?等著挨罰吧。」
沒有一個網紅能躲得過催更的痛苦,經常發停更同質的灰鴿叔叔對此感受頗深。
當一名能賺錢的,合格的網紅,意味著精準定位、高頻更新、隨時營業,創意枯竭的時候要硬上,面對粉絲惡評時要一笑而過,最重要的是,沒有收入的時候要也要咬牙堅持,創作時的孤獨只能自己承受。
《華盛頓郵報》也在一篇文章中探討了家長的角色,如果孩子想成為網紅,先問四個為題:
1、為什麼想開YouTube頻道?2、想要做什麼內容?3、最喜歡的頻道是什麼?為什麼?4、不喜歡的頻道是什麼?為什麼?
關鍵環節在於,了解他們的想法,不做任何評判。
多數情況下,兒童只看到了賊吃肉,沒見過賊挨打。在YouTube上做玩具測評的兒童這麼多,Ryan卻只有一個。那麼,與其一票否定孩子的網紅夢想,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好奇心,共同分析當網紅需要面對的困難。
媒體:克制的自覺
在經歷過兒童綜藝的亂象之後,廣電總局已出台相關政策,禁止宣揚童星效應或包裝、炒作明星子女,限制了兒童宣傳的邊界,在媒體環境上保護兒童。
在關於假笑男孩Gavin和玩具國國主Ryan的報導中,多家媒體都會提示,真實姓氏保密,家庭住址保密。沒有秘密的互聯網上,找出一個人的信息並不難,難的是擁有克制的自覺。
全媒派在《輿論鏡像中的兒童:媒體如何規避聳動,把握操作尺度 》中探討了媒介傳播中的報導尺度,兒童對強加的標籤和描述沒有還擊能力,而媒體,則一直在加深人們對兒童的刻板印象——弱小、無知、需要幫助與保護。
對兒童網紅的報導中,有人喜歡強調網紅不堪的B面,指責這是家長製造的階層流動幻覺,也有人強調兒童網紅的造星方法論和吸金力,標題和案例有居高臨下的指責,也有直白的博眼球。
不論是批判,還是鼓勵,對現象的放大都無益於現狀的改變。身處互聯網環境,連成人都無法避免陷入其中,不提出任何解決方案的報導既無意義,也沒有用處。
人人網紅時代,重新思考名聲這件事
快速成名的時代,或許可以設想,未來的某個一年級班級,同時有1個表情包紅人,3個歌唱紅人,5個舞蹈紅人,7個搞笑達人……
網紅被拉下神壇,下線之後,等著他們的可能是寫不完的作業。
「從我的角度看來,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工作機會和表現機會,是一次很好的鍛煉。」@小小包麻麻 告訴新榜。
2歲就走紅的Gavin早享受了年少成名的滋味,但BBC在專訪中稱他為「一個生活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平台八歲男孩」。在網路上,尤其是遙遠的中國,Gavin有海量擁護者和巨大商業潛力,在線下,他有正常的生活。學校里,Gavin給同學們看她的短視頻,在中國遊歷的照片,同齡人對他的名氣似懂非懂,或許是一個經歷很豐富的別人家的小孩。
幾乎所有討論兒童網紅的文章都會引用尼爾·波茲曼的《童年的消逝》對童年的定義:文字的出現模糊了成人與兒童的界限,電視媒介扼殺了兒童的童真。
但豆瓣網友@malingcat 把互聯網導致的變化稱作「童年的轉型」,「和電視相比,童年在互聯網上消逝得更快,但相比印刷時代,互聯網的互動性質使自主學習具有技術的可能性。」而@奧德賽的暗流 則認為「認為是成年人世界將兒童帶壞,根本是另一層意義上的傲慢自滿。認為童年是一個需要呵護的童話,這本身就是一個供成年人消費的童話。」
年少成名似乎沒那麼可怕,不過是成長的眾多道路上的一個新路口。電視時代有張一山、楊雪,有秀蘭鄧波兒,也許在古人的世界里,讓梨的孔融和砸缸的司馬光就是當時的網紅。
不過,童年轉型,家長和社會似乎需要盡快做好準備。
這很容易讓人想起此前熱議的織里童模。短視頻平台本是一個很好的展示平台,但如果被家長用於賺錢,會極大影響兒童的成長。除了信息安全方面的隱患,家長還應注意使用「度」的問題,廣東諾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律師鄭子殷提到,「即便是監護人同意也不能讓兒童網紅在時間和強度上超出與其年齡相適應的範圍,否則不但會影響其學習休息,對孩子的成長也會造成影響。」
Gavin的團隊會盡可能保護他,「一切以他的意願為優先」是行事的最高原則,接下任何藝能案子前,都先詢問他的意見。」全名、家庭、學校的向外公開,不允許記者到家中或學校採訪,從藝收入匯入教育基金,18歲之後可以動用……
9歲的美食網紅Amber Kelley在YouTube上有4萬多粉絲,母親Yohko對名氣看得淡然,她認為Amber只是一個稍有關注的迷你網紅(Micro-influencer),全家很享受這段經驗,用不著刻意營業,只是分享自己的愛好。
另一位9歲女孩Hawkeye Huey是Instagram上最小的攝影師之一,繼承《國際地理》雜誌攝影師父親衣缽,Hawkeye的戶外和攝影作品得到了20萬粉絲的喜愛。你可以說她是網紅,但也能換個定義——生於社交網路的兒童攝影師。
Hawkeye Huey
「如果有天Gavin不想再當網紅怎麼辦?」BBC問到。
「好呀」,母親答得很乾脆,「無論如何,我們已有過許多美妙經歷。」Amber的母親給出了相似的答案:這是一次學習,是她眾多人生經歷中的一小段。
>兒童網紅圖鑒:爆紅背後,可能是寫不完的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