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相關文獻綜述
現有文獻圍繞農村電商和農村產業融合, 從不同視角採用不同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分析, 並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
關於農村電商的研究, 有學者將農村電商模式概括為M2M、戰略聯盟、中介、會員等不同類型。還有學者提出了農村電商發展的新模式—F (Famer) To C (Cooperation, 農業協會、合作社) to B (Business, 農產品銷售、流通和加工企業) 。一些學者認為, 大陸農村電商主要面臨人才缺乏、資金不足、基礎設施落後和品牌建設滯後等問題。已有研究為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以及案例參考, 促進了農村電商在全國範圍內的發展。
有關農村產業融合的認識, 早在1994年, 日本JA綜合研究所所長今村奈良臣就首次提出「第六產業」的概念, 即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通過融合發展可以產生「1+2+3=6」、「1×2×3=6」的加法甚至乘法效應, 做到農民不僅在農產品生產, 甚至加工以及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 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國內學者王興國認為, 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是指農業生產經營者統籌利用農村的自然、生態、文化資源, 以農業生產為基礎, 以農業多功能性為依托, 綜合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餐飲、休閒、觀光等產業形態, 積極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增值的過程。另有不少學者研究了農村產業融合模式。
總的來看, 目前學術界對農村電商和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研究正逐步深化, 但迄今為止, 鮮有將二者聯繫起來進行系統研究的文獻。本文試圖以農村電商走在前列的浙江省為例, 通過典型案例分析, 探討農村電商發展趨勢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思路, 總結當前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 考察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此基礎上提出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建議。
產業融合模式
(一) 第一、第三產業融合
農村電商趨勢下農村第一、第三產業融合是指在產業體系建設中, 原產地農戶直接或間接地通過電子商務平台, 依托現代物流技術, 將農產品從產地直接銷售給消費者, 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使當地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有機結合 (見圖1) 。這種模式多以生鮮食品的網上銷售為主。
案例一:茶樹坪村—高山大米
茶樹坪村位於浙江省麗水市遂昌縣北部, 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在該村支書的帶領下, 該村共有41位當地老人利用從村集體流轉來的100畝高山梯田, 採用原始的農耕方式種植水稻, 再由「趕街」公司利用其電商平台進行品牌化銷售。海拔高、溫差大、無污染的自然環境保證了大米的品質與營養價值, 深受現代城市居民的喜愛。2016年, 高山大米平均價格為20元/千克, 遠高出普通大米, 農村產業融合帶來的經濟效益在原本貧窮落後的山區逐步得以顯現。2016年, 該村利用互聯網推出高山稻米體驗師活動, 三萬斤大米供不應求, 眾籌金額達到25.5萬元, 全年銷售額達到30萬元左右, 農民人均收入翻了一番。此活動還發掘出茶樹坪村巨大的旅遊資源, 該村農業正向多功能化的方向發展 (見圖2) 。
該模式適合在生態環境良好、農耕文化深厚的農村地區實施。其優點在於打破傳統銷售條件的限制, 利用電商平台將農產品的生產與銷售融合在一起, 減少中間流通環節, 省去中間商成本, 再加上一次性物流配送, 運輸時間大幅縮短, 運輸損壞也降到最低。尤其是解決了產品信息的雙向傳播問題, 增加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直接溝通, 鞏固積累了產品聲譽。未來, 該模式還可以通過發展觀光旅遊、采摘體驗等業態, 進一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值得指出的是, 生鮮類農產品專業村在電商趨勢下的產業融合, 亟需包裝技術的創新, 且須以冷鏈物流和空運物流為支撐。所以, 可以通過採取「發展電商協會和產業聯盟, 支持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促進產業融合的科技創新, 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推廣農科教、產學研模式, 鼓勵專家、學者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對接, 推行農村創業導師制」等一系列舉措, 來促進此類傳統農業的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經營。
(二) 第二、第三產業融合
農村電商趨勢下農村第二、第三產業融合, 是指在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 本地農戶引進外地原料, 在當地興辦的加工廠進行加工, 並將產成品利用電商平台直接銷售的模式 (見圖3) 。該模式可以有效解決農業資源匱乏村域的經濟發展問題, 做到在農產品加工及流通環節的增值收益。
案例二:白牛村—山核桃
圖1 農村一三產業融合初始流程圖
圖2 農村一三產業融合未來流程圖
圖3 農村二三產業融合初始流程圖
圖4 農村二三產業融合未來流程圖
圖5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初始流程圖
圖6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未來流程圖
白牛村位於浙江省杭州臨安市昌化鎮, 交通便利, 全村共有556戶農戶, 農業資源相對匱乏, 並不是山核桃的種植地, 該村後來用來加工的山核桃原料主要來自龍崗、昌北等地區。2007年, 白牛村一名大學畢業生將「電子商務」的概念引入該村, 並成功創辦了該村第一家淘寶店, 主營經炒制、包裝加工為成品的山核桃系列堅果, 做到了較高的經營收益, 示範效應明顯。截至2016年, 該村已有電商經營戶67戶, 其中年銷售額達兩千萬元以上的有4戶。當年上半年, 全村已創下1.5億銷售額的佳績。在該村的電商化進程中, 農業龍頭企業、返鄉創業青年等「新農人」發揮著重要作用, 他們不斷探尋組織模式、經營方式和產權關係創新, 形成了政府、村集體、電商協會、傳統農戶、企業、新農人等多方構築的利益共同體, 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在此過程中, 產品同質化、同業惡性競爭等問題也逐步浮出水面。對此, 該村通過市場機制找到了差異化的特色產品, 細分領域, 實行多樣化經營。如拓寬原料管道, 把巴旦木、夏威夷果、碧根果、香榧、巴西松子等國內外優質原料引入當地加工、分揀和包裝 (見圖4) , 目前, 該村山核桃以外的網銷產品年銷售額已占到總銷售額的37%。短短9年時間, 白牛村經歷了從引進項目到規模經營再到轉型升級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資源匱乏的村莊建立起一條融合農產品加工與銷售的產業鏈, 使農村產業融合的經濟效益惠及到全體村民。
該模式適合在農業資源匱乏, 交通便利, 同時具備一定的資金實力和工業基礎條件的農村地區展開。可結合當地傳統人文特色科學規劃布局, 建設包括農產品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 並通過招商引資做到規模效應, 使產業集群對外部資源的虹吸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該模式的難題在於具體產品的選擇與培育方向的確定, 應對原料產地、技術手段、貨運要求、資金投入、市場潛力等因素進行統籌考慮, 最終選擇本區域周邊的特色產品或服務, 深挖其歷史文化價值, 分階段、分重點地進行市場開拓, 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 最終做到產城人的充分融合。
(三) 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
與前兩種模式相比, 農村電商趨勢下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在產業功能形態等方面更為複雜。它是農村產業體系更加成熟健全的表現, 即利用當地豐富的農業資源, 興辦農產品深加工工廠, 改變以往直接銷售原料或半成品的方式, 並在虛擬市場環境中做到與終端消費者的直接連接 (見圖5) 。這種模式, 在產業鏈、價值鏈的分解、重構和功能升級中提高了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 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
案例三:義馬村—蠶絲被
義馬村地處浙江嘉興市桐鄉洲泉鎮西南, 是蠶桑的種養殖之地。該村與湖州、杭州接壤, 水路和陸路交通都十分便捷, 具備推廣電子商務的優越條件。該村常住人口5300人左右, 電子商務網點數量達到200多家, 年交易額已經突破5000萬元, 2014年成為「淘寶村」。主要業態為:村民自己種桑養蠶, 將蠶繭送去加工廠烘幹, 然後純手工制成蠶絲被在網上銷售。這個流程囊括了桑蠶生產、蠶絲被製造、銷售的整條產業鏈, 詮釋了農村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 幫助農民做到了在全產業鏈各環節的增值收益。農村電商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村域內產業分工的精細化和產品外向度的提升 (見圖6) , 需求的增長反過來帶動了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張, 有效推動了農村產業融合的深度發展。
該模式適合在農業資源豐富, 且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農村地區開展。其優點在於本地產品、本地加工、本地銷售, 獨具特色的集產、加、銷為一體的完整模式有利於產業鏈的穩定發展;其次, 利用原有的產業基礎和歷史底蘊, 可以更快地做到淘寶村的轉型升級, 縮短該模式的融合時間。但是, 此類型的產業融合易導致「小而全」的局面, 不僅影響有潛力的大企業成長, 而且削弱了小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發展空間, 阻礙了產業鏈的延伸, 危及集群競爭力。因此, 此種模式需要在產業融合中依靠技術創新提升產品品質, 在細分消費市場中找到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並能推出系列化的產品服務內容, 逐漸形成彈性專精的生產體系。
三種融合模式之間的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 以上三種產業融合模式, 均是順應農村電商趨勢形成並發展起來的, 都利用或創造了結合電子商務進行產業重組和延伸的優勢條件:電商創業能人將農村電商引進農村地區, 並通過技術擴散、規模效應等途徑, 使特色產業輻射至一定範圍, 產業鏈不斷延長, 形成產業集聚;社會化服務體系和自組織體系在金融、科技、監管等方面承擔的重要角色, 尤其是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引導與扶持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率先崛起的淘寶村往往基礎設施相對完善, 具有較好的通信和道路條件, 這樣能夠促成互聯互通、開放包容的商業環境, 有利於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快速傳遞;技術引進的同時, 注重人才培育和組織模式、經營方式和產權關係等方面的創新;產業融合的同時, 注重產業鏈的深挖和市場的細分, 應結合當地原有特色和資源優勢, 不斷突破資金、技術甚至體制的藩籬進行產業合理規劃。
同時更應注意到, 以上三種模式本土適應性方面的差異:從原料依附性來看, 農村一三產業融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的原料均來自於本地, 與當地農業資源有較高的依附性;從產業鏈長短來看, 農村二三產業融合和一二三產業融合模式涉及到從初加工到精加工等更為深入複雜的流程, 在提高產業附加值的同時, 還能吸納勞力力並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從結構穩定性來看, 農村二三產業的融合模式由於需要引進外地原料, 且對產業源頭的控制相對松散, 產業結構穩定性較差。但對於開放的網路環境和全球大市場而言, 更大範圍的選擇原料和供應商, 可以使得經營更加靈活, 產品和服務更為多元。
推進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融合的啟示
(一) 注重電商人才的培養
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 亟需大量引進與培養電商專業技術人才, 以保證農村電商持久穩定地發展。而新農人作為具有現代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的一批人, 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 有著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產業融合的突出作用。
(二) 強化政府與協會的引導
政府和協會作為電商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引導力量, 應努力發揮其在位不越位的重要作用, 促進三種融合模式的快速形成, 以產生產業融合在農村地區的經濟帶動作用。農村電商基本上以個體農戶經營為主, 而個體農戶往往會將個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 難以顧全大局, 有時甚至會因為不良競爭而造成其他農民的損失, 這並不利於良性市場的形成。因此, 就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引導以及電商協會在電商商戶之間的組織和協調, 來幫助他們解決經營特色產品、細化市場、避免產品同質化和惡性壓價等不良競爭等問題。
(三) 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完善的農村電商基礎設施, 能有效促進並鞏固農村產業融合各模式在農村地區的形成與發展。農村電商作為農村經濟發展的創新形式, 對農村產業融合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而電商發展所需的網路與交通條件, 是各模式成功形成的先決條件,本文來自:http://www.zgzkxs.com/index.php/class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