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7月30日晚,成立5年的理想汽車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第二家在美股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理想汽車成立的第二年,獲得來自華興新經濟基金的投資。「華興新經濟基金」是華興資本旗下的一支私募股權基金,關註結構性投資機會。華興新經濟基金先後投資了理想汽車的A輪及A+輪,累計投資數億元人民幣,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夥人包凡也在天使輪個人投資了理想汽車。
包凡告訴36氪,這一下註正是因為看好新造車領域裡的巨大市場前景。他認為,汽車賽道未來一定會產生千億美金的公司,理想汽車是最有實力登頂的公司之一。在投資理想汽車的同時,華興也低調投資了另一家新造車頭部公司蔚來汽車。
包凡告訴36氪,李斌和李想是兩種風格不同的創業者,值得同時押註,「李斌是自上而下的思考,李想是一種自內而外的思考。」理想汽車昨日晚間上市後,首個交易日收盤大漲43.13%,報16.46美元,市值達到139億美元。與蔚來汽車的144.5億美元市值旗鼓相當。
除了整車項目,華興新經濟基金也圍繞汽車產業鏈上下遊做了布局,投資了汽車電子系統科技服務商「經緯恒潤」、汽配連鎖供應鏈平臺「三頭六臂」等公司。理想汽車則是繼蔚來汽車、小牛電動之後,華興新經濟基金在新造車領域投資的第3家美股上市企業。
在包凡看來,汽車行業將迎來一個革命性的改變,這也是華興新經濟基金果斷展開全產業鏈布局的出發點。
「從無人駕駛到晶片技術,都可能被重新洗牌。所以我們會思考十年以後這個行業會怎麼樣,然後一階一階往上看,比如車隊會誰來經營?車誰來生產?上遊的零件誰來生產?零件底層的汽車電子誰來做……」包凡說,「這是一個未來十年、二十年,都可以持續押註的賽道。」
以下是36氪與華興資本集團董事長、基金創始合夥人包凡的對話,經摘編整理:
36氪:早期項目最主要的還是看人,您是在什麼時候認識李想的?為什麼選擇支持他?
包凡:很早了,他在汽車之家的時候我就認識他。我個人一直挺欣賞李想的,也一直在關註他,想看看看他在做了汽車之家之後,下一步想做點什麼事。
他也能感覺到,所以慢慢就成了比較好的朋友了。他在想造車的時候就跟我說了,有過很多次交流。他說很看好電動車的未來,覺得電動車這波浪潮很像當年的智能手機,但那是上一波的事兒了,到電動汽車這兒將會是全新的理念。
他當時很堅定,堅信電動車未來前景會很大,跟我講的時候他特別興奮,這在某種角度也把我感染了。
36氪:您跟李想認識這麼多年,怎麼總結他個人的特質?
包凡: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李想是一位超級棒的產品經理,他很懂人心,能真正站在用戶的角度想問題,而且還能把東西給做出來。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什麼產品是好的,這一點很核心。
第二,我覺得他是一個能聚集一幫兄弟幹事的人,做人很大氣。他是通過自己的理想來感召身邊的人,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好的領導。
第三,這個人做事靠譜。他不是光是講故事,而且的確也在踏踏實實做事。他能把一些事想得特別細。
第四,他特別謙虛,善於學習而且學習能力很強。另外,我覺得他是一個特別乾淨、想法很純粹的人。你能感覺到,他就是想做這件事,有點像個陽光大男孩,我很喜歡他這點。
36氪:我看您你不光投了理想汽車,也投了蔚來汽車,您覺得李想和李斌有什麼不同?
包凡:我歸納起來,李斌是自上而下的人,他有很大的格局,他從最頂層的東西開始想,想到底下。
李想是一種自內而外的思考,他做事情的順序是,肯定先從產品的角度開始構思,然後思考為了做成這個產品,要建什麼樣的一個團隊,然後看有了這個團隊之後要搭建什麼樣的體系等等。
就是乾的事一樣,但是兩個人思維方式很不一樣的。所以你看最終大家走的路徑也不一樣。
36氪:除了投人,從項目以及行業角度,你們當時的判斷是什麼?
包凡:我們看好這個賽道,這個賽道讓我們非常興奮。我們非常同意李想當初提的願景,覺得汽車的確在發生一次根本性的革命,包括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這的確是對這個行業的一個顛覆性的變化。
首先,人跟車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未來不再是人開車。第二,「駕駛員」角色未來也會發生變化,到底是人來操控,還是機器操控,還是雲端操控。
第三,整個汽車工業在發生很大的變化,以前燃油機車的那套可能不需要了。第四個變化是,中國汽車工業在全球產業布局上的變化。中國以前主要做下遊,上遊都是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現在是站在新的起點,這給中國自主汽車產業,帶來了歷史機遇。
36氪:您早期對增程式路線是什麼看法,這個項目是如何說服您的?
包凡:我們有過自己的一些顧慮,比如這個道理是不是足夠能說服用戶?這條路線繼續往下走,它未來可挖掘的空間到底有多大?
但是這個路線李想是經過深度思考決定的,他們做了很多用戶調研。所以,我們投的時候判斷是第一款產品其實不一定非要是電動的,核心還是怎麼樣把用戶和品牌建立起來。
36氪:美團CEO王興後來也加入了,您怎麼看王興的加入理想汽車?
包凡:我覺得王興跟李想其實挺互補的。李想有了王興的加入,的確是如虎添翼。
李想是一個超級優秀的產品經理,王興是一個超級厲害的戰略家。我覺得在思考方式上,李想是從內而外的,王興是終局思維,他會想這個行業為什麼存在,到最後它會成為怎樣的格局?反過來今天值不值得我做這件事等等。
36氪:認識李想這麼多年,您覺得他身上的變化有哪些?
包凡:我覺得他從一個互聯網人,現在真正變成一個汽車人,這是最大的變化。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帶著特別強的情懷,和偉大的理想,或者對汽車行業的認知是不夠的,經過這些年他真的是汽車人,這點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36氪:早期對汽車行業的估計不夠,指的是什麼方面?
包凡:他看到了這個行業的痛點和未來的機會,但是汽車行業還有很多規律性、經驗性的東西,這些是需要時間積累的。
比如,互聯網人到底能不能造車?傳統汽車人能不能認可互聯網語言和設計理念,這兩波人怎麼來管理等等。汽車是大工業生產,供應鏈很龐雜,但是互聯網的思路就是寫代碼,然後迭代,但是當一輛車定義了之後,那就是幾十億的錢砸出去了,沒法改了。一款車幹砸了,基本就完蛋了。
我覺得某種角度上,很多跨界造車的人,大家都低估了這個行業的門檻,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大家才真的跨進來做這件事了,我覺得這也挺好。
36氪:您覺得自己低估了新能源汽車行業沒?
包凡:肯定是低估的,我們是帶著一腔熱血,後來發現並不是那麼好幹。傳統車廠還是挺厲害的,我們的認知後來有發生一些改變。
現在傳統車廠越來越重視新能源這塊,投入也不斷加大。但我覺得,還是得用戶者得天下,我還是挺相信造車新勢力,肯定有人能把這件事做成,我堅信。
36氪:在您看來,為什麼會造車新勢力能把這件事做成?他們有什麼籌碼?
包凡:我覺得他們還是跟客戶走得更加近,因為這些互聯網思維的人,他們的優勢是以客戶為導向,設計的產品也是以客戶中心。
他的整個設計理念、對於車的理解,都是要解決客戶的需求。傳統主機廠的強項是供應鏈管控、經銷商體系管理等等,是一個系統工程。所以我覺得他們各有強項,強的地方不太一樣。
36氪:華興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投了很多公司,你們投這個賽道的主邏輯是什麼?
包凡:我們認為這是一個革命性的改變,是未來十年、二十年,都可以做的一個賽道。從無人駕駛到晶片技術,都可能被重新洗牌。所以我們會思考十年以後這個行業會怎麼樣,然後一階一階往上看,比如車隊會誰來經營?車誰來生產?上遊的零件誰來生產?零件底層的汽車電子誰來做……這樣把整個產業鏈都鋪起來。
36氪:您覺得十年以後的汽車行業會是什麼樣子?
包凡:我有一種猜想,當然還需要論證。
首先,自動駕駛十年以後肯定能起來。第二,人跟車的關係,未來不是擁有的關係,就是使用的關係,用戶買的就是使用權。
第三,人在不同場景下的需求,需要有不同的車來滿足。第四,在這個大背景下,傳統的整車廠未來會扮演什麼角色,他們還有哪些存在的價值,包括上遊的零部件的企業會不會出現大的企業等等,這些都是正在發生的改變。
36氪:您認為十年以後,個人擁有汽車的市場空間未來會有多大?
包凡:假設你今天買了一輛特斯拉,這輛車、車牌都是你的,但是特斯拉可以控制這輛車開,也可以控制這輛車停。你回過來想,你其實就買了一個使用權。而且這個概念不限於車,隨著物聯網發展起來,等於所有的產品都可能上線、數字化的話,未來手機也不需要買,直接租就好了,用戶就是買一個使用權。
所以,我覺得以後產權的概念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些東西是不是還需要產權?未來,生產制造企業要做什麼?如果未來是運營一個東西的話,你還需要經銷商體系嗎?那不需要經銷商體系,不是賣東西,你更需要很強大的運營跟維護的體系,那個體系可能會取代今天經銷商體系。
經銷商體系本質就是為了賣東西的,電商今天就是賣東西的,以後不用賣東西了,但是都是租東西,那用電商幹什麼?這裡面順著這個思路想,還是挺有意思,但是反過來想覺得挺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