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張

本 文 約 5000 字

閱 讀 需 要 13 min

玻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的玻璃越做越大,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什麼夾層玻璃、防爆玻璃、鋼化玻璃……新房子用上了落地窗。

時光倒回二三十年,那時的玻璃還是辦公桌的必備搭檔。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2張

鋪著大塊玻璃的辦公桌。來源/電視劇《我愛我家》截圖

八九十年代,家家戶戶都愛在桌上擺塊玻璃,尤其是辦公桌。如果觀察得更仔細些,你還會發現,桌面上的玻璃尺寸是不一樣的:有的很大,覆蓋了整張桌子;有的很小,只能放在桌子中間。甭管大小,玻璃和桌子這對搭檔被鎖得死死的。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3張

鋪著小塊玻璃的辦公桌。來源/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截圖

問題來了,為什麼他們總愛在桌上擺塊玻璃呢?

一切得先從打字技術說起。

從打字技術說起

現在的辦公室職員,習慣於用電腦處理各種材料。每天清晨走進辦公室,四面八方傳來的噼裡啪啦鍵盤聲總能讓你迅速切換到工作狀態。但更早的時候,人們的辦公情況可不是這樣。

古代,人們的主要書寫工具是毛筆。寫毛筆字本就是一門藝術。不管內心有多著急,字也得一筆一劃地寫。如果你看過古代官員的奏折,也一定發出過同樣讚嘆,這字也太整齊了吧!簡直就是在看印刷體啊!毛筆字想要寫好,就寫不了太快。好在古人的生活節奏也不快,因此毛筆很適合當時的工作狀態。古人對毛筆制作很重視。為了提升書寫質量,人們反覆琢磨這支小小的毛筆,不放過任何一種動物毛。傳說,王羲之曾將老鼠的鬍鬚加入毛筆中!之所以這樣做,只是為了讓毛筆更有韌性。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4張

晚清軍機大臣的奏折,字跡工整,宛如書法作品。來源/網路

同時代的歐洲,辦公時處理材料也主要依靠手寫。與中國不同的是,他們更青睞羽毛筆。西方人對羽毛筆的制作同樣講究。為了讓筆更有韌性,他們一般會選用禽類翅膀最外側的五根羽毛。至於什麼材質,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既可以選頂配的天鵝羽毛,也可以選稍差一些的烏鴉羽毛、火雞羽毛。這些羽毛經過基本的去脂、硬化處理,就可以蘸上墨水開始書寫了。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5張

羽毛筆。攝影/Africa Studio。來源/ 圖蟲創意

時間過去了很久,19世紀的某天,手寫辦公的局面被打破了。隨著發貨清單、商務公函、報表需求的增多,傳統的書寫工具不再能滿足辦公室職員的需求。而那個時期的人們也正在快步走入機械時代。

工業革命的成績,很多都體現在各種「機」的發明中。書寫領域也沒有落下,新的機器正在醞釀。怎麼才能快速輸出文字——打字機應時而生。

那麼誰發明了第一臺打字機?故事的版本有很多。其中一個版本說,是愛情的力量催生了第一臺實用打字機,主人公是美國人肖爾斯(Christopher Latham Sholes)。當時,他的妻子在一家公司當辦事員。妻子工作很忙碌,下班回到家也要處理文件。肖爾斯心疼妻子,就幫著她一起寫材料。兩個人常常為了寫材料挑燈夜戰,累得腰酸背痛。長此以往可不行啊!於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妻子,肖爾斯便開始潛心鑽研打字機技術。他重新排列鍵盤順序(即QWERTY排列法,這一排列法延續至今,不信看看自己的電腦鍵盤 ),使得在打字機上輸入文字更加便利。1867年的冬天,第一臺真正的打字機誕生了。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6張

肖爾斯制作的木制打字機模型。 來源/網路

19世紀中期,美國和歐洲湧現出了許多打字機專利。不過,那時的打字機只是在小範圍使用。直到1895年,美國安德伍德公司推出了商用打字機後,打字機才在西方辦公室真正推廣開來。因為打字機方便、實用,不到20年間,每個美國白領辦公桌上都有一臺打字機。

這麼好的技術,當時中國的辦公室是不是也用上了呢?

很可惜,沒有。不是我們不想,是打字機實在有點「水土不服」。誕生於西方的打字機很適合簡單英文字母的輸出,而漢字是方塊字,不能直接拿來使用。不能直接用,那就改良吧。就這樣,艱辛的打字機本土化之路開始了。民國時期,中國的許多發明家都嘗試過制造中文打字機。比如,20世紀20年代,商務印書館就曾推出過一臺中文打字機。只是它有點愚笨,不太好用。這款打字機用的是康熙字典的檢字法,每次找字都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同時,它的常用鍵盤裡只有兩千多個漢字,每次遇到不太常見的字,都要從備用鍵裡找,十分麻煩。想要熟練使用這款中文打字機,還得做好小半年熟悉機器的準備。

打字機的高效極大地刺激了文字工作者的發明欲望。作家們也開始上手研究中文打字機,比如文學大家林語堂。1936年,林語堂來到美國。他驚嘆西方的印刷工藝,他在自傳中寫道:

機器印刷已進步到這樣程度,我們做夢也沒夢到,感慨而又感慨。(《林語堂自傳》)

因此,他一直夢想著自己能發明一臺中文打字機。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年的鑽研,林語堂發明了一款新式中文打字機——明快打字機。與之前的中文打字機相比,明快列印機確實有了很大進步。它是一個不需看鍵盤就可以打字的打字機。多好的發明啊!但可惜,因為國內戰火正在蔓延,所以沒有人願意投資制造這臺打字機。明快列印機也最終沒能在中國推廣。

那時的中國,辦公室助理主要的輸出工具還是筆。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7張

林語堂與他發明的中文打字機。來源/網路

鋼筆取代毛筆,玻璃成標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辦公室的書寫工具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鋼筆取代了毛筆。

不用感到意外。鋼筆與毛筆的大戰,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其實,鋼筆從發明到大規模使用,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它的誕生過程融合了許多發明者的智慧。最早的鋼筆有漏墨的問題,所以用的人不多。但後來,1884年,路易斯·沃特曼(Lewis Waterman)對鋼筆進行了改良,解決了這一問題,鋼筆便迅速在辦公領域流行。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8張

路易斯·沃特曼申請了鋼筆「槽形供墨」的專利。來源/網路

二十世紀初,粉筆、鉛筆、鋼筆開始陸續傳入我國。因為鋼筆書寫流暢,設計時髦,所以它很快「侵占」了軟筆在書寫領域的地盤。民國時期,國人對硬筆越來越重視,「如果在現在時候學習寫字仍和從前一樣,只用軟筆不用硬筆,實是一個大大的錯誤。」(《小學課程暫行標準試驗結果》)與此同時,官方也接納了這一技術的革新。民國時期,一些重要的外交、選舉場合中,官員們在文件上簽字也會使用鋼筆。但客觀地說,因為鋼筆在當時還是新鮮事物,所以大眾對鋼筆還是持保守態度。很長一段時間內,鋼筆都是與毛筆並存使用的。

新中國後,因書寫速度快、使用方便,鋼筆被大眾廣泛接受。同時,鋼筆的生產也呈現飛躍式發展。國產品牌「英雄」「永生」走入大眾視野,成為國人喜愛鋼筆品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幹部和知識分子都喜歡在上衣袋口別一支鋼筆。對那時的人來說,擁有一支鋼筆,不僅是時尚的象徵,也是身份的象徵。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9張

劇中劉一手當村長了,給自己別上鋼筆。來源/電視劇《鄉村名流》截圖

鋼筆普及後,它的搭檔們也都跟著沾了光,稿紙、墨水的需求與日俱增。不過,想要寫好鋼筆字,光有墨水、稿紙還不夠,還需要什麼?沒錯,平整的桌面。

但在當時,想擁有一張平整的桌面也不那麼容易。因為沒有鋼化膜和復合材料,制作桌子的原材料只能是木頭,而木頭桌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屈整。那時候的木頭桌子很脆弱,寫字稍一用力,鋼筆就會在桌面上留下劃痕。不小心沾上一點水,木桌子就會有隆起。如果不對桌子加以保護,不到一年,保準你的木頭桌子變得坑坑窪窪,著實令人頭疼。不屈整的桌面,不僅影響書寫者的心情,也影響書寫的質量。

這時,臺面玻璃開始進入大眾視野。在玻璃上,你可以毫無顧慮地練習硬筆書法。 光滑的玻璃與流暢的硬筆書法,堪稱絕配。這也就是為什麼要在辦公桌上鋪玻璃的原因。

為什麼更早以前的人不鋪玻璃?

不過,都說桌子上鋪玻璃是八九十年代人的集體回憶。為什麼偏偏是那個年代?更早時的人們為什麼不在桌子上鋪玻璃呢?

Tip:更早的時候,主要是說鋼筆開始普及之後。古代的毛筆是軟筆,毛筆對桌面的平整、堅硬度要求相對不高。寫毛筆字需要墊毛氈。

要解釋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一說玻璃的制作工藝了。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技藝,對上一輩人來說可能是花了很久才取得突破的技術。

玻璃就是這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參觀過70年代以前建造的老房子?如果留心觀察老房子的窗戶會發現,雖然那時家中的窗換成了玻璃窗,但上面鋪的卻不是整塊大玻璃。老房子的玻璃窗中間被木框分隔開。

這是為什麼呢?是那時候的人更偏好小格子的窗嗎?其實,這與當時的玻璃技術有一定關係。那個年代,玻璃廠制造的玻璃都是普通玻璃,容易碎,為了方便運輸,尺寸也不會做的很大。家裡如果要裝玻璃窗,一般都是先請師傅做好門框,然後自己量好框尺寸,再到店裡去配玻璃。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0張

格子窗。攝影/王吉鵬,來源/圖蟲創意

那時候,對普通家庭來說,大尺寸的堅硬玻璃,並不容易得到。

早期,玻璃是吹出來的,平板玻璃甩出來或壓出來的。技師們研究了許多平板玻璃制造技術,如冕法、吹筒法、壓鑄玻璃等。冕法是趁玻璃還柔軟時,將其弄成扁平狀,附著在鐵桿上,通過快速旋轉將玻璃甩成平面。吹筒法則是將玻璃先吹成圓柱體,切割後再生產出平板玻璃。1918年,Max Bicheroux改良了平板玻璃技術,他將玻璃熔液,經過兩隻滾筒壓碾成平板玻璃。雖然技術有進步,但是平板玻璃的尺寸仍不是做的很大,產量也不夠高。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1張

用吹筒法制作玻璃。來源/網路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2張

用冕法制作玻璃。來源/網路

人們能做出更結實、更平整的大尺寸玻璃,要到20世紀50年代。1958年,英國人皮爾金頓(Alastair Pilkington)發明了浮法玻璃技術,這可以看作是平板玻璃史上的一次革命。玻璃液倒進融化錫池後,因為重力原因,沒有凝固的玻璃會浮在錫池表面,浮起的這層玻璃就是浮法玻璃。聽著不難,但實踐起來卻很不容易。 六十年代,我國曾派專家組前往英國,與玻璃公司協商,希望引進浮法玻璃技術,但他們卻搞起「技術封鎖」。沒辦法,只能自己動手。在科技人員的努力下,1971年,「洛陽浮法工藝技術」在洛玻誕生。這一技術也開創了我們民族玻璃工業的新紀元。此後,平板玻璃的產量大大提升。與之前的平板玻璃相比,浮法玻璃更平整,更結實,更好切割,也不容易變形。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3張

洛陽浮法工藝技術。來源/網路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4張

洛陽浮法工藝技術登上郵票。來源/網路

正是因為前輩們對玻璃技術努力鑽研,平整結實的大尺寸玻璃才有機會走入千家萬戶,成為普通人習以為常的臺面玻璃。漸漸的,臺面玻璃被開發出了更多功能。很多人發現,把桌上玻璃當作「大相框」似乎也不錯嘛!於是,人們開始在玻璃下夾入照片。再後來,人們又夾入了票據、名片。那個年代還是憑票生活的年代,飯票、菜票、油票、布票……把票壓大玻璃下,不容易丟,也不會容易有褶皺。現在如果你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家裡,還能看到他們有這個習慣。玻璃下面珍藏著的,是數不清的回憶。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5張

票據。攝影/民俗村 ,攝影/圖蟲創意

此外,在桌上鋪上玻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能夠保護桌子。那個年代的人,格外珍惜新家具,即使只是一個桌子,大家也希望能用上一輩子。因此,很多人把整張桌子都鋪上了玻璃。有了玻璃的保護,桌子就不容易受到磨損了。

現在,我們的辦公桌上不再常見到玻璃了。我們有更多的臺面材料可以選擇,比如刨花板、不銹鋼、塑膠等等。即便想用實木桌,人們也會選用更好、更堅硬的木材。新材質做成的臺面與曾經的玻璃一樣,光滑、平整、耐磨,因此也就不需要在每個辦公桌上鋪玻璃了。如果想要保護桌子,還可以選擇PVC塑膠桌布、棉麻桌布、綢緞桌布,玻璃桌面不再是家家戶戶的必選項。

八九十年代的人們,在玻璃臺面上盡情創作,認真工作,也在玻璃臺面下珍藏了美好的回憶。看似平常的玻璃,透出的是那個年代平凡樸素而又積極向上的日常生活。桌上鋪玻璃,是一代人的記憶,也是一份情懷。

參考文獻:

2王申:《傳統與變革:20世紀初的鋼筆與毛筆之戰——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現代上海研究中心編:《現代上海研究論叢 第11輯》,2014年,第22-35頁。

3AssBook設計食堂:《機智的玻璃窗進化簡史》,

網址:http://culture.ifeng.com/c/7xmqI8bEwNk

4《太太側影的啟示——肖爾斯改進打字機》 ,陳仁政主編:《科學偶然故事》,北京出版社, 2016。

圖情研究必看​:為什麼過去的書桌上總會壓一塊玻璃? 科技 第16張

END

者丨孟園

編輯 | 詹茜卉

校對 | 苗禕琦

排版 | 薛夢緣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