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美留學第八談:為什麼說出國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 獨家專欄

尋夢新聞LINE@每日推播熱門推薦文章,趣聞不漏接❤️

加入LINE好友

赴美留學第八談:為什麼說出國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 獨家專欄 未分類 第1張

  【本專欄系矽谷教育機構 7EDU 創始人劉君在鈦媒體開設的獨家專欄,專注於赴美留學行業和教育方法論。】

  鈦媒體註:本文系鈦媒體獨家企業家專欄的第六篇。作者劉君老師是資深留學教育工作者,在北美創辦了 K12 在線教育公司 7EDU。十多年的境外教學生涯,讓她擁有了一套獨特的「方法論」,希望用中西方最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幫助更多的K12學生。

  上一篇專欄《教不出「優秀」孩子,或許家長才是問題根源》引發了鈦媒體讀者討論,今日發布的文章系「Jun老師專欄」的第八篇。關注「Jun老師」即可訂閱該專欄。

  6月末,高考分數出來了,幾家歡樂幾家愁。

  雖然大多數省市已經採用了平行志願的填報方法,避免了過去報志願失利後「掉檔」(過一本線,由於志願填報問題直接掉到二三本)的慘劇,然而在這場幾乎是一生一次的大考中,由於緊張或準備不充分的考生大有人在。

  「一考定終身」聽來讓人心驚膽戰,不少高考失利考生的家長往往希望通過把孩子送出國,扳回一城。

  然而高考失利後的出國,真的有那麼好嗎?

  過去二十年,我在中美都有很多年教學及申請經驗,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包括兩個重要又常見的錯誤概念:

  首先,高考失利後出國有利有弊,絕非一個簡單易行的補救方案。

  高考失利後出國,可以分為這三大類:

  1. 完全放棄國內學業,在國內過一年間隔年(gap year),專心準備申請
  2. 完全放棄國內學業,來美讀語言,並銜接到大學
  3. 直接來美國讀社區大學(community college),2年之後達到GPA要求再轉學

赴美留學第八談:為什麼說出國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 獨家專欄 未分類 第2張

  上面我列出的三大類,是高考後出國最常見的選擇,可他們的劣勢也都很明顯。

  第一種狀況,選擇間隔年,然後專心申請。很多人都想當然地覺得,我都花一整年的時間好好準備了,還能沒有好結果?在我看來,這是一個偽邏輯————時間並不代表高效。

  很多高考失利的孩子,自制力方面往往不夠強,假如這一整年的時間給到孩子,沒有督促、沒有緊迫感,荒廢這一年之後,別說申請了,未來的學習生涯可能都會受到影響。

  好處也有,就是時間比較寬裕,也不需要像第二、三中選項一樣提前到美國,不會在這些時間段中帶來額外的花費。

  第二種情況,讀語言然後銜接到大學,這是我覺得還不錯的一個選擇。讀語言往往比較快,幾個月的時間可以讓學生有一個「軟著陸」,既能提前熟悉美國的學習、生活,也不會浪費太多時間。

  第三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有一些相似,但是社區大學也需要上課,之後是按照轉學的方式來進入大學,可能沒有讀語言「軟著陸」的程度高,學生也是直面很多在美國讀書的挑戰。不過好處是在社區大學修的一些學分也許能被大學認可,轉學後可以少上一些課程。

赴美留學第八談:為什麼說出國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 獨家專欄 未分類 第3張

  除此之外,還有比較小眾的選項,比如在國內上大學然後轉學到美國,或是在四年制大學以外的:在國內上完大學,畢業後申請國外研究生等等,其中前者難度很大,後者的融入程度、對語言和能力的幫助等等跟在美國讀本科差別很大,在這篇文章里,我們暫時不做討論。

  而上文提到的三種方式各有優劣勢,家長需要按照實際情況仔細分析和選擇。我會在文末給出一些具有實操性的建議。

  其次,我還想談的是,出國這件事,其實從來都不是、如今也越來越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而是一個很多人都在盡早準備的大項目。

  我認識一個孩子,一直在國內念國際學校,早早地就定下了常青藤盟校的目標,在她高中時期,每個寒暑假都在各國奔波,參與大學教授帶領的研究實習,參與奔赴南美的海洋保護項目實習,參加加拿大的機器人國際比賽等等。對這類孩子來說,可以說高考才是「備胎」,僅僅是一種體驗。現在北上廣深乃至各大省會城市很多學校的出國預科班里的學生同樣如此,目標從一開始就是赴英美加等地留學。

  雖然高考失利出國和這些原本就準備出國孩子的時間表不太一樣,但是究其根本,為出國做準備主要在於這五個方面:

  • 語言的準備:語言上的準備指的不僅是口語、單詞等,而是跟美國教育的同步,比如看小學的必讀書目、必讀項目、必選課程等等。在語言能力方面,如果能和美國K12(從小學、初中到高中的12年基礎教育)同步,孩子在赴美讀大學時就能更好地理解課程、更快地適應全新的想學習環境。
  • 獨立能力。出國前,需要盡量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畢竟到了一個陌生國家後,有很多選擇需要孩子獨立去做,而這樣的能力才能保證大學生活能夠順利開展。
  • 臨行培訓。其實國內現在也有不少針對國外生活的「臨行培訓」,我們一般會從安全意識、生活常識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提前準備。做好軟著陸。
  • 提前調查要去的地方,充分考察。「調查」在這里的意思不是查查百度,而是從可靠地信息源全面了解學校的綜合信息、所在區域的具體特點等等,最好是家長能夠陪同孩子真正來美國走一圈,對於當地的環境有更加直觀的認識。我們通常會給家長提供一些更能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的信息。

  在這一點上,我想擴展談一個「迷思」:需要調查某所學校是不是中國人過多,避免「華人紮堆」的情況。實際上,對於一個獨自出國的學生來說,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有一些同族的學生,並不是什麼糟糕的事情,或許還能互相支持,共同適應新的環境。

  我曾認識一對家長,執意給孩子選了一個中部全是白人的學校,希望孩子能擺脫「啞巴英語」,口語突飛猛進。沒想到,獨自一人出國,孩子背負巨大心理壓力,別說提高語言能力了,連說話的欲望都欠奉。

  • 經濟上的準備。雖然中國國力日盛,出國仍舊不是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往往會給一個家庭帶來沉重的財務負擔。而假如決定將孩子送出國,經濟上一定要有相應的準備。孩子出國如果要還要抽大量時間打零工來支持生活,學業往往很難兼顧。

  這些準備,每一項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精力,對於那些覺得高考沒有達到預期成績、正在考慮出國的家長和孩子,在真正投身出國大潮之前,我有以下建議:

  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先明確這樣一個概念:出國不是因為孩子考砸了,而是因為了解出國的優勢與挑戰之後,真正希望走這條出國之路。

  這是因為,出國不是個更簡單的選擇。假如家長覺得孩子是在中國高考的「hard mode」中失敗了,希望用錢砸出一個「easy mode」的話,那我覺得還是三思而後行。

  高考雖然準備時間曠日持久,但追根究底仍舊是一場考試,它考察的內容不會「超綱」。可是出國是對家庭、對孩子全方位的挑戰,這挑戰也不是在拿到通知書那一刻就結束了的,從準備申請、初踏入美國到完成學業,每一步都需要考察生活、心理、學習等綜合能力。

  不管是對家長還是對孩子來說,它都是一個更大的挑戰,而不是一個觸手可及的「解脫方式」。

  如果能夠接受上面說的這一點,家長和孩子仍舊需要共同思考:孩子真的適合出國嗎?

  我想拋磚引玉,談幾點判斷孩子是否適合出國的重要指標:

  • 首先,適合出國的孩子不應該是「純學霸」。孩子需要獨立有思想,更適合國外而不是應試為導向的高考;
  • 其次,適合出國的孩子應該有很強的溝通能力。精神獨立,不能很依賴家長,畢竟人在國外,會面對很多未曾預想過的挑戰,如果情感和精神上依賴家庭的支持,那麼長期下來孩子也許會有心理問題,這就得不償失了;
  • 再次,適合出國的孩子需要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國外的大學往往比較「松散」,沒有很強的班級感、也沒有類似國內的「輔導員」政策,同時選課、課外活動等都由孩子自己安排。如果孩子本身自我管理能力比較差,那可能會難以適應在學業上需要全部自己安排、生活上也無人幫忙的窘境;
  • 最後,出國需要家庭的經濟支持。如果家里經濟壓力極大,爸媽需要砸鍋賣鐵讓孩子出國,這可能也不是上策。當然,美國的大學也有獎學金和助學金,如果孩子在其他品質上非常適合出國、學業優秀,那麼尋找學校的獎學金支持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我想說的最後一點是,如果出國這件事僅僅是為了給孩子「鍍金」,那麼,不要為了鍍金而來。

  實際上,出國不是鍍金,充其量是鍍一個「光環」。這樣一個光環回國之後會立刻消失。四年過去,畢業歸國。那些在美國無法立足的孩子往往也很難適應中國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也沒有在美國獲得足夠的獨立能力和自我探索學習能力,很可能就此變成海帶,而不是「金光閃閃的海歸」。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不管多重要,高考都僅僅是人生的一戰。在此之外,生活還有大大小小的各種「戰役」,不管是我們這些教育者還是家長,傾其所有幫助孩子固然好,可最重要的,還是在我們能陪伴他們走過的戰役中,幫助他們學會自己面對這個世界、面對未來的挑戰。(本文首發鈦媒體)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

>赴美留學第八談:為什麼說出國不是高考失利的「備胎」?| 獨家專欄

About 尋夢園
尋夢園是台灣最大的聊天室及交友社群網站。 致力於發展能夠讓會員們彼此互動、盡情分享自我的平台。 擁有數百間不同的聊天室 ,讓您隨時隨地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