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式戀愛,可能正在終結愛情

  文 戈多

  

  隻遵循「快樂法則」和「個人主義」的愛情可能正在反噬愛情,當我們拒絕為愛心痛、為愛犧牲、為愛承諾,愛情也在消亡。

  

  新版《東京愛情故事》中,莉香不追求約定,不渴望占有。/《東愛2020》電影截屏

  

  「不管有多喜愛,都不是占為己有的理由。」因為《東京愛情故事2020》,女主角赤名莉香的「單身式戀愛」火了。

  電影中,莉香一邊與男主角完治熱戀,一邊保持抽離的「單身狀態」;當更好的工作機會來臨,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出國,奔向更好的未來;她不追求約定,不渴望占有。

  相比起29年前的舊版《東愛》,莉香不再毫無保留地付出,愛變得謹慎克制,而且隨時迎接生活裡的其他可能。

  「見面時可以膩歪,分開後不相往來。喜歡時能全心投入,分手後瀟灑說拜拜。」愛情的餘波、震動只有甜蜜,沒有痛苦。

  

  單身式戀愛中,「自我」絕不能為任何人臣服。/ 《東愛2020》電影截屏

  

  單身式戀愛,有可能成為未來社會裡年輕人的戀愛常態。這意味著在親密關係中,我們既要受戀愛的甜蜜,也不放棄單身式的「獨立」和「開放」,「自我」絕不能為任何人臣服。

  不過,隻遵循「快樂法則」和「個人主義」的愛情可能正在反噬愛情,當我們拒絕為愛心痛、為愛犧牲、為愛承諾,愛情也在消亡。

  自由,單身式戀愛的特色招牌

  你還相信「為愛癡狂」嗎?

  祝英臺為愛殉情、羅密歐為愛自殺、《鐵達尼號》裡的傑克為愛犧牲……就連童話故事裡的小美人魚都要為愛化為泡沫。

  「傑克太傻了!」,不少年輕人這樣評價電影裡以自我犧牲為結局的愛情。/電影《鐵達尼號》電影截屏

  

  不過,情感專家說過:「真正的愛情不會讓你失去自我」,這些關於苦戀、癡戀、狂戀的故事,用今天年輕人的眼光來看,更像是一種非理性的病態表現。

  比起瘋狂的愛戀,我們更在意的是個人自由和自我價值。在「自由」面前,愛情,也要退讓三分。

  一個半世紀以前,匈牙利詩人在裴多菲在《自由與愛情》中寫道:「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一個半世紀以後,自由與和愛情,這組曾經互相沖突的概念,在單身式戀愛中合二為一。

  

  「個人自由」,是指導年輕人生活方式的法則。/《東愛2020》電影截屏

  

  過去,我們認為占有欲、排他性是愛情的基本屬性,嫉妒感是愛情的天然衍生品,因為人類的文明史一再印證了這個觀念。

  在莎士比亞的悲劇《奧賽羅》中,奧賽羅誤以為妻子愛上了別的男人,在痛苦和妒忌中,他殺死了自己的妻子,隨後自刎。愛情裡強烈的獨占欲使人善妒、狂暴,讓戀愛關係成為一個閉環,容不下其他人。

  承諾、犧牲、痛苦也曾是愛情的基本屬性。戀人的自我意識讓位於深愛的另一半,用約定、承諾許給對方一個未來,並在犧牲、奉獻和痛苦裡認知愛情的真諦。

  然而,傳統愛情觀念裡的悲情內核——沉重、壯烈,抑或是迷狂,越來越不符合年輕人對愛情的期待。

  

  愛,一定意味著占有和妒忌嗎?/戲劇《奧賽羅》劇照

  

  約定、承諾不再是戀愛關係的必需品,婚姻可有可無,情緒控制變得更為重要,為愛為奴、為愛受苦則是無稽之談——不就是談個戀愛嘛,何必那麼較真?

  法國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思 (Eva Illouz)在《愛,為什麼痛》一書中提出了「承諾恐懼症」,相比於捆綁式的戀愛關係,現代人常常害怕承諾,逃避規劃,這是因為現代人強調個體自由和主體意識。

  人們如同踩地雷般地排除著親密關係中可以預估的束縛和對個人利益產生的威脅。

  如今我們對自我價值、快樂體驗的強調,意味著「自我」不必再向另一半妥協,以往令我們感動落淚的犧牲、倒貼則像是個「傻憨憨」。於是在抹除了約定、承諾、犧牲之後,戀愛關係變得松散流動,時而親密,時而疏離。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患有「承諾恐懼症」。/《東愛2020》電影截屏

  

  曾經,不以結婚承諾為目的的談戀愛,都是耍流氓。今天, 「不能給自己自由的生活方式都是耍流氓」,財經博主陳茜在視訊中這樣評論「單身式戀愛」。

  可以愛,但不可以為愛放棄自己、放棄自由。

  情感「利己主義」 :

  單身與戀愛的好處我都要

  單身式戀愛中,「個人自由」的另一面是,自我利益最大化和享樂主義至上。「不存在風險,不考量膽識,杜絕瘋癲和狂迷」,戀愛隻負責生產愉悅感受。

  「好的愛情是符合自我利益的愛情」,伊娃·易洛思分析現代社會中,愛情何以趨於理性和計算。

  

  「生活要以快樂為基準,以互惠為原則。」/《北京愛情故事》電視劇截屏

  

  我們為什麼在戀愛中這麼講求「互惠」,並且不願意承受痛苦?

  一方面,市場經濟的邏輯正在全方位入侵我們的生活, 「利己」、「等價交換」等準則讓我們的戀愛關係趨於經濟化、理性化。

  2020年的莉香,在發現完治隱瞞自己私自約會後,轉身就和前男友約會,為了彌補心裡的落空和失望,她趕快試探另一個潛在的戀愛機會。

  我們學會了用經濟模型去指導我們的戀愛關係,大腦中的評估機制時時刻刻計算著「關係平衡」,這種「交換機制」的邏輯已經取代了愛情裡不可言說的、超越式的信念。

  

  老版的莉香,對愛情奮不顧身、不求回報。/《東愛》電影截屏

  

  所以新版的莉香,不再用情至深,比起信仰愛情這股神秘力量,她更相信自己。

  「不經濟」、「不划算」的關係不值得繼續,功利主義在戀愛關係裡大張旗鼓,戀愛經濟學備受追捧。

  單身式戀愛,就是這種功利效用最大化的表現——我們在一起的時候,彼此迷戀,向對方「輸送養分」;但當我們分開時,互不打擾,各自安好;苗頭不對,隨時結束。

  這意味著那些由愛而生的負面的、不安的、苦痛的情緒隨之切斷,轉而讓更優的個人選擇,凌駕於兩人的共同體之上。我們隻取戀愛關係裡令人享受、愉悅的部分,舍去痛苦、煎熬、付出和犧牲,讓愛情的牽絆降到最低。

  

  情況不對,隨時分手。/廣告截屏

  

  另一方面,大眾心理學也為這種戀愛觀念推波助瀾。

  心理學強調對自住性、自我人格的保護,自主意志神聖不可侵犯——好的愛情是兩個獨立人格之間的協商、溝通、配合。在心理學的檢視下,親密關係成為一種需要持續分析的研究對象,愛情自帶的神聖光環由此凋落。

  它教我們如何避免痛苦這種「不健康」的個人情緒,以及提升親密關係的愉悅感。以至於每當負面情緒出現, 我們會下意識地認為,關係是不是病了?對方是不是有什麼人格缺陷?要不要結束這段關係?

  

  痛苦,一直是愛情的主要修辭之一。但在現代心理學看來,它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表現。/《捫心自問》電視劇截屏

  即使付出,也有一套細化、量化的標準——什麼樣的情境下、什麼程度的付出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樣的付出是需要終止的。

  心理學在大眾生活領域的滲透,和市場經濟學相同,造成了戀愛關係無限理想化的趨勢。

  單身式戀愛,

  可能正在終結愛情

  在「單身式戀愛」出現之前,我們有「戀愛隨緣論」,以及戀愛「三不主義」——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年輕人對戀愛的態度越來越無所謂,愛情需求越來越低。

  愛情早已不是年輕人的信仰,實用主義、享樂主義才是。

  

  明明談戀愛,卻過得像個單身。/網路釋義

  

  單身式戀愛,不過又是年輕人戀愛降級的一個縮影。

  生活重壓下,愛情茍延殘喘。Line上置頂、秒回的是工作群,公共場合很少互動,另一半仿佛並不存在,並隨時做好了分手的準備。在戀愛上,年輕人過早地看透了世事——物來順應,既往不戀。

  生活選擇增多、空間流動性變大、工作不穩定性升高,生活全方位的不安定感都對「耗時耗力」的戀愛產生著威脅。年輕人目睹了離婚率的走高、婚姻持續時間的縮短,以及親密關係的脆弱,所以對穩定的親密關係愈發地不信任。

  單身式戀愛即為這種不安全感的副產品——「戀愛不如工作,因為工作不會負你,付出就有回報。」

  

  與其信任愛情,不如信任工作。/《上海女子圖鑒》電視劇截屏

  不過,我們真的能通過單身式戀愛的生活方式去處理愛情和個人生活之間的矛盾嗎?戀愛與單身,作為情感狀態光譜上的兩個極端真的能夠不斷趨近、逐漸融合嗎?

  單身式戀愛強調我們要把戀愛和個人生活分得「門清」,需要「情況不妙,拔腿就撤」。然而這種理想化的狀況並不符合我們心理狀態的延續性:

  

  我早晨見過他,下午就可以不想起他嗎?她傷害了我,所以我可以轉而求助於其他關係,免受她對我情緒的影響嗎?

  單身式戀愛裡的「無情」,是因為我們把「自我價值」放於絕對優先的位置,以避免另一半對自己的負面影響,從而阻絕一切消極情緒。

  

  避免痛苦、逃避付出,是因為我們想要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戀愛關係。/《寂寞芳心》電影截屏

  

  然而,當我們想要在戀愛中避免痛苦、最大化一段關係的效用,愛情還能保持完滿的體驗嗎?

  歌德曾說:「世上最純粹的幸福無不包含著痛苦的預感」。而痛苦曾經作為一種抵達真相、本真存在的門路,顯然被我們不斷地從文化中給剔除了。

  當痛苦被「斷舍離」,戀愛也就失去了它本有的超越性。

  

  「利」與「不利」成了我們探討愛情的準則。/《神探夏洛克》 電影截屏

  

  在愛情中,只有全情投入、抹除絕對的「自我」,我們才有可能從另一半的視角體驗世界,從差異中感受生命。愛情所產生的「自願的忘我和自我犧牲」,正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回歸自我的必經之路。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將愛情中的這種獲得描述為「他者的饋贈」。

  但如今,我們深陷於「自我」,隻追求關係中的「舒適」,我們拒絕共同承擔,也拒絕接受任何不利於自己的後果。世界成為一個「自我」的倒影,看不到自己之外的世界。

  

  老版《東愛》中,莉香一直想去完治的家鄉,了解他的成長。/《東愛》電影截屏

  29年前的莉香,比今天的莉香更懂愛情,也更能看到她之外的廣闊世界。

  在愛情經濟學、理性戀愛心理學、個人主義獨霸天下的今天,詩歌《致橡樹》中那句真切的「我願與你分擔寒潮、風雷、霹靂」,變得無比奢侈。

  風險最小化的單身戀愛關係,看似讓我們在愛情中變得更獨立更自由了,但這種絕對的自由、零羈絆反過來侵蝕了愛情最迷人的部分,我們沒有能力感受痛苦,也沒有能力再感受狂喜。

  

  愛情中的痛苦,教我們容納生命中「陌生的東西」。/《呼嘯山莊》電影截屏

  

  戀愛關係不應該被置換成「自我實現」,舒適感也不是它所追求的首要目標——當我們失去了為愛痛苦、為愛承諾的能力,愛情自身的基石也被動搖了。

  當代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情頌》中寫道:「今天,人人追求自身的利益已成為普遍的信念。然而,愛情是一個反例。」

  那麼,就別讓個人主義至上的單身式戀愛成為我們的終極追求。

  參考資料:

  [1] 源千代|現代愛情,一種現代性的痛苦(豆瓣書評)

  [2] 伊娃·易洛思 | 愛,為什麼痛

  [3] 韓炳哲 | 愛欲之死

  [4] 李銀河Line公眾號 | 李銀河:愛是否具有排他性?論多邊戀

  [5] 影視碎碎念 | 2020年的東京,還存在美好的愛情故事嗎?

  [6] 萬達電影 | 這個時代,已不再有赤名莉香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