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男士,想結婚,卻不知道怎麼追求姑娘,以下是沖著結婚去的追求姑娘的方法以及促進婚後家庭和諧的方法:
噓寒問暖、溫柔以待、寬容、真誠、有擔當。
天冷了,問她穿暖了嗎?有條件的可以給她送衣服,給她買衣服。
下雨了,問她在哪?帶傘了嗎?有條件的就去接送,送傘。
到了飯點,問姑娘吃飯了嗎?有條件的就帶她去吃好吃的,普通老百姓,不需要去大飯店,或者買菜做給她吃,或者幫她點她喜歡的外賣。
問姑娘平時喜歡吃什麼零食,水果,補品等?可以網購給她,可以幫她點外賣,有條件的,親自拿給她。
姑娘都喜歡鮮花,問她喜歡什麼鮮花?問她喜歡寄到單位還是寄到家裡?或者直接拿給她,問她是拿去她單位,還是拿去她家裡?
有條件,就接送姑娘上下班,如果她加夜班,要問她肚子餓嗎?要送夜宵嗎?她加夜班,盡量去接她下班。
如果你們互相喜歡,那上街你就牽著她的手,十指相扣,如果有坑坑窪窪,有汽車,你要攬著她的肩膀保護她,提醒她。
第一次去看望她父母,不管是去外面還是去家裡,要給她父母帶禮物,老人家的禮物要務實,不要什麼鮮花這些虛的,可以悄悄問她,她父母喜歡什麼?
見到她父母,要謙虛,尊重,讓她父母先坐,幫她移好凳子,扶著她坐好,你再坐。幫她父母和她倒茶,幫她們續杯,如果她父母幫你已經倒好了茶,你要說謝謝。
如果請她父母在外面吃飯,事先問她,她父母喜歡在家吃還是在外面吃?喜歡吃哪些菜?等她父母來了,把菜單給她父母點菜,如果她父母不點,你就讓她點,或者和她一起商量著點菜,點她父母和她喜歡吃的。中途需要跑腿的,你包了,吃到一半,你要問她父母和她,可還有什麼喜歡吃的菜要點,有,你就去叫店員來繼續點。
如果是去她父母家裡吃飯,你要主動去廚房幫洗菜,切菜,你會煮菜的話,征得她父母同意,你就煮,端菜上桌,擺好,扶她父母坐好,扶她坐好,你再坐。如果有酒,或者有飲料,你先敬她父母身體健康,平安長壽,用公筷夾菜給她父母,給她。吃到一半,要感謝她父母養了這麼好的一個女兒,辛苦了,以後你會怎樣對他們的女兒好,讓他們的女兒幸福,你會怎樣孝順她父母等等。吃飯完,你要收拾桌子、洗碗,泡茶給她父母,給她喝,幫他們續杯。喝茶二十分鐘後,你就告辭,說晚了,不打擾老人家休息了。
如果她,或者她父母病了,你就要照顧,守夜,幫遞水,幫喂飯,幫擦身,幫泡腳,幫按摩等等。
如果她生氣,或者哭了,要哄她,抱抱她,幫她擦眼淚,問她,你哪做錯了,你改。
如果你們互相喜歡,可以抱抱親親。
如果你惹得她父母不高興了,你就去她父母面前道歉,問他們,你哪兒做得不對,你改,對不起了。
你如果真心要跟她結婚,就不要隱瞞你的收入,如果她也是省吃儉用的人,你可以給她管你的錢。
平時多細心體貼她,照顧好她父母。
有摩擦,不要激動,不要生氣,大家心平氣和坐下來,說出來,談談心,你讓兩步,她讓一步,為了白頭偕老,同甘共苦的終極目標。
有了孩子,對於教育問題,家裡多少個人,就會有多少種教育方法,這個時候更加需要溝通,需要談心,需要理解和退讓,老人家都是隔代寵愛的,都要理解和溝通,不要在孩子面前意見不統一。
對於妻子的孕期營養和哺乳期營養,對於孩子的營養,都需要你、妻子、嶽父母、你的父母等共同溝通,談心,退讓,平衡。
婚後,你盡量也多做家務,現在的時代,女人也要出去工作,回家來還要做家務、帶孩子、照顧老人,所以,現代的婦女很辛苦,作為丈夫,要多體諒妻子,多分擔家務,接送孩子。
所以你婚前就要選擇一個善良的,脾氣好的,省吃儉用的,對家庭負責的姑娘,還要選擇姑娘的父母是善良的,講道理的,不貪小便宜的,正義的人,這樣,結婚以後,你主外,你的錢交給妻子,她主內。
所有婚後會遇到的問題,最好你們婚前都能達成共識。
婚前,你和你家庭的經濟情況,你照實告訴她和她父母,如果你感覺她,或者她父母嫌棄你和你家人,那不管你多愛,你都要放棄,必須她和她父母都尊重你,尊重你家人。
你們談戀愛開始,你的工作,你的行程等等,都要和她商量,要得到她同意,如果她不同意,就看是你退讓,還是你勸說她同意。比如你要換單位,比如你去看朋友,比如你去看家人,如果她願意,你去哪,盡量帶上她。如果你要給你父母錢,那你也給她父母錢,錢數要一樣。
你第一次帶她見你父母,你要事先與你父母溝通好,不要給她立規矩,要疼愛她,你把她喜歡吃的菜,喜歡的口味告訴你父母,你父母喜歡什麼禮物,你和她一起去買好,你出錢,到時帶她進門的時候,你要對你父母說,這些禮物是她買的。吃飯的時候,你即要照顧你的父母,也要照顧她。吃完飯,你和她一起收拾碗筷,到了廚房,主要是你洗碗,她配合幫忙。
以後的生活中,如果你的父母與她發生摩擦,你要把兩方扯開。等她不在旁邊,你要對你父母說,她心裡總是想著你父母的,可能方式方法的問題,你已經說過她了,你勸你父母讓讓她,家裡需要和睦。等你父母不在旁邊了,你要對她說,你父母都是想著她的,可能方式方法的問題,你已經勸過你父母了,你勸她讓讓你父母,家裡需要和睦。
最後,預祝有情人終成眷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