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一直不結婚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在今天的許多國家,「單身人士」是增長很快的群體。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大陸的單身人口有2.4億,其中獨居人口今年將突破9200萬;

  

  韓國30歲以上的人當中,還未結婚的占42.5;

  

  而瑞典的單身人口比例更是高達51%。

  

  經濟更加達,單身人口增長越快?

  

  有一組結婚率的數據表明了最近十年的趨勢。

  

  2011年,我國的結婚對數是1302.4萬對,到了2020年,這個數據下降到了814.3萬對,減少了將近500萬對。

  

  但是與單身趨勢相矛盾的是,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始終保持單身,依然是人們難以坦然接受的事;

  

  單身人群,仍然要面對失敗、社交能力差、不幸等諸多指責。

  

  我們為什麼不再憧憬婚姻?

  

  婚姻能否緩解孤獨終老的恐懼?

  

  獨居人群如何獲得社會安全感?

  

  《單身社會》是一本研究現代人單身現象的書,作者伊利亞金·奇斯列夫是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博士,他在大量案例中尋找婚姻對現代人的意義,以及獲得幸福感的關鍵。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毛病。」

  

  在作者對單身人士進行訪談的時候,常會聽到這樣的自責。

  

  社會對單身人士的負面印象已深入人心,尤其是單身女性,面臨的處境更加惡劣。

  

  自願選擇單身的人,常被視為對抗主流社會的叛逆分子;

  

  不得已單身的人,則被視為不幸的例子。

  

  瑪爾塔今年42歲,住在洛杉磯,她向作者訴說自己的壓力:

  

  因為單身,家人對待自己的方式讓人很不好受。

  

  父親說我不趕快找個好歸宿真是愚蠢,母親則不斷跟我說,她現在唯一心煩的事就是我的婚姻。

  

  瑪爾塔從父母那裡接收到的資訊是她愚蠢、沒有保障、讓父母操心,而這種恐懼和偏見是全世界單身人士都會遇到的。

  

  職場上也是如此,已婚人士,尤其是有孩子的那些人,他們的時間寶貴,出了錯也可以理解;

  

  單身的人無事一身輕,理所當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

  

  許多雇主會提供保健補助和其他福利給員工的配偶,但是不會補助單身員工的父母、朋友姐妹。

  

  作者對54名房產中介做了調研,同一個房子有三個客戶,分別是一對已婚夫婦、交往中的兩名同居人、兩個普通朋友。

  

  61%的中介更願意把房子租給已婚夫婦,24%願意租給同居情侶,只有15%願意租房子給那兩名普通朋友。

  

  

  單單是意識到單身偏見的存在,就能提升單身者的自我價值感和幸福感。

  

  參與作者訪談的一位女士說:

  

  「知道世界上真的有單身歧視和婚姻狂熱,而不是我自己過於敏感,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

  

  單身歧視和婚姻狂熱有時還是令我憤怒,但我知道了自己在氣什麼。」

  

  同樣是單身,也會有焦慮者、迷茫者、享受者。

  

  面對偏見甚至是歧視,你選擇把這些負面的刻板印象內化為自己的枷鎖,還是選擇不在意這些看法、自我接納,決定了你能否在單身中體會到快樂。

  

  還有更勇敢的人,會選擇對抗歧視。

  

  有些人歪著頭,用同情的語氣對我說:「哈,你還單身呀?」

  

  我也會用同情的口吻說:「啊,你還有對象?靠自己不能活嗎?」

  

  

  32歲的亞當,特別害怕老了以後身體出問題會沒有人照顧。

  

  盡管他現在還年輕,盡管即使結了婚,他也有極大的可能會離婚或者喪偶,盡管預想的需求和實際需求間有很大差距……

  

  亞當仍然害怕「終身未婚」這件事的發生。

  

  為什麼人在壯年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恐懼呢?

  

  作者認為,這是一種銘刻於童年時期的情感憂慮。

  

  成長過程中,我們習慣有許多同齡朋友的陪伴。

  

  從幼稚園到大學,我們周圍總缺不了同齡小夥伴和照顧我們的父母、老師。

  

  離開校園,我們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成年人的世界裡,社交強度變低、保護變少,當我們離開那些保護者的角色時,尋找伴侶的欲望就達到了巔峰。

  

  一份研究顯示,尋找伴侶的欲望在25歲到34歲時最高,這個年齡段的單身人士,四分之三有結婚意願,但是在35歲至69歲的單身受訪者中,有三分之二都沒有結婚的打算。

  

  擔心孤獨終老,害怕臨死時無人在身旁,是很多人走進婚姻的原因。

  

  想像那些畫面:

  

  一個老人在街道上行動蹣跚地緩慢行走,孤苦無依,甚至病痛纏身,沒有人可以談天;

  

  坐在公園長椅上撕麵包屑喂鴿子,消磨一天又一天;

  

  夜晚回到老舊、狹窄的公寓,房間裡塞滿了散發舊物氣息的雜物……

  

  

  可惜婚姻不是治療孤獨感的有效藥,作者直率地指出:

  

  任何婚姻到頭來都只有三種令人傷心的結果:

  

  喪偶、離婚、死亡,總有一個人要面對晚年的孤獨。

  

  一項遍及歐洲30個國家的社會調查發現,在「曾經結婚」與「從未結婚」的老人中,「從未結婚者」的孤獨感甚至還比較低,離婚或喪偶的人孤獨感居高不下。

  

  從未結婚的人,有更多時間、錢、精力投入到原生家庭、朋友、社交網路身上,因此能更高效地從社交中獲取支持、建立安全網。

  

  

  最近,兩起發生在獨居女孩身上的悲劇讓人唏噓。

  

  9月,「上海一獨居女孩被殺害拋屍」;

  

  10月,「廈門25歲獨居女孩在出租屋被殺害」。

  

  她們都因為「獨居」的特性,成為了犯罪分子的目標。

  

  每次有類似的悲劇發生,都會讓獨居的年輕人焦慮,害怕有一天發生在自己身上。

  

  單身和獨居一樣,有著讓人憧憬和恐懼的兩面。

  

  一面是自由瀟灑的美好,一面是獨自承擔一切壓力的無助感。

  

  擺脫獨居可能面對的危險,需要我們提高安全意識、加強安保措施,而不是去和不合適的人同住;

  

  同樣的,避免孤獨終老的可能,需要我們有足夠的自我接納來抵抗社會壓力、有充實的精神世界、有三五好友互相支持,而不是盲目地選擇躲進婚姻。

  

  

  一個包容的世界,可以讓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獲得安全感。

  

  聯合國人口署在21世紀初就建議為未婚老年人士建造特別的居所。

  

  在巴黎,有人設計出專屬於女性的共同住宅區,選擇獨自生活終老的女性都可以入住。

  

  住宅區裡除了必要的醫療人員之外,她們不請工作人員,而是互相照顧、互相看護。

  

  單身的老年人和年輕人共享住房的模式,也在世界各地興起。

  

  是否孤獨取決於主觀的感覺,而不是是否結婚這樣的客觀事實。

  

  單身和結婚都不意味著一定幸福,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如何面對孤獨,建立自己的社交支持系統。

  

  點個【在看】,我們有時無法選擇是否獨自一人,但我們可以決定要不要覺得孤單。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別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片 | 視覺大陸

單身優質女會員:

男生單身優質會員:

單身聯誼活動:

不知道如何找適合的對象?歡迎追蹤娜米,與戀愛小秘書免費一對一諮詢!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

延伸閱讀:

在你最愛的平台追蹤娜米

脫單秘笈

戀愛數字

男女會員

戀愛金句

時事觀察

生活圖文

諮詢服務

會員活動

活動分享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生活圖文

留言互動

教學影片

服務介紹

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