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k me anything !歡迎向我匿名提問!」
只要刷過朋友圈的人,應該都不會對這句話感到陌生。
這是 Tape 軟體匿名提問箱的默認分享話術,將編輯好的問題直接分享到朋友圈、微博或是 QQ 空間,就能得到他人的匿名提問或評價。
狐妹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種「半匿名化的社交」模式。
自去年開始, Tape 匿名提問箱便瘋狂地在朋友圈刷屏,不同於一般的實名制熟人社交, Tape 的獨特之處在於:雖然提問的人來自於你朋友圈,但你不知道他是誰。
而最近,這種社交模式在歐美的 00 後群體中也爆火了。
歐美的這款匿名問答軟體叫做 NGL 。
用法跟 Tape 大同小異,就連火起來的方式也跟 Tape 一樣莫名其妙的。
根據 Sensor Tower 的數據顯示,僅僅 6 月, NGL 的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 730 萬。
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軟體在全球的安裝量超過 1500 萬,穩居美國 iOS 免費應用的榜首。
* 圖片來源 Sensor Tower
不就是你問我答嘛,居然這麼火?
先給大家拆解一下軟體名字 NGL,其實是” not gonna lie ” 的縮寫,翻譯過來是「不會說謊」。
NGL 之所以能爆火,也跟它簡單的產品機制有關,無需註冊,直接用第三方軟體 Instagram 帳號登錄,就能生成一個專屬的鏈接。
點擊骰子更換分享文案,再「復制鏈接」,生成分享截圖;
最後發到 Instagram 的短視訊功能 ( Stories ) 上;
點擊「貼紙」圖標,把你的專屬鏈接黏貼上去,拉到螢幕中間。
分享出去就可以啦!接著就等著網友給你匿名提問!
對於匿名的提問,你可以選擇直接回答。
到這一步有意思的來了,也是和 Tape 最不同的一點。
你還可以點擊「誰問」按鈕並支付 10 美元解鎖,來看看到底是誰提問了這個問題。
而 Tape 是壓根沒有這個功能的,換言之, Tape 那是真匿名,而在 NGL ,只要你給錢,就可以實名。
什麼?又變相賺錢?說好的匿名呢?連軟體都這麼卷了?
說實在的,你要是沒這個功能,咱也就是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去猜測問題的提問者罷了,但你把每周 9.99 刀的訂閱服務擺在面前,就相當於告訴用戶:給了錢,就能知道是誰偷偷罵你了,快來給錢!
但付費就真的可以知悉一切嗎?答案是不行的。
有用戶在評論中說,所謂的「實名」,也只是提供廣泛的細節,如 ip 和設備型號。
好家夥,這不是妥妥地被割韭菜了嘛!
據 Sensor Tower 數據顯示, NGL 的用戶在該 app 上花費的金額大約是 240 萬刀,而其中,這個 9.99 美元的無限制提示訂閱是應用程序內購買量最高的,其次是每周 1.99 美元的無限制提示選項。
除了無厘頭的訂閱服務之外,你有沒有想過,給你提問的人,甚至可能不是真人?
美國科技類部落格 Tech Crunch 做了一個實驗,將 NGL 及其競爭對手 Sendit 提供的鏈接復制到 Instagram 中,並迅速刪除。
幾個小時後,Tech Crunch 收到了匿名問題。
用慣社交平臺的我們都知道,發布消息後立即刪除,除了即時看到消息的用戶能夠提問以外,其他人根本不可能知曉這條鏈接的存在,那麼這些匿名的提問是哪裡來的呢?
很顯然,背後的操作者是機器人,而非用戶的朋友。
那這個軟體不是擺明了把用戶當猴耍?
咱俗話說,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軟體的爆火還少不了這群容易上頭的 00 後。
半匿名的社交模式,營造了一種似熟非熟的距離感,成為社恐患者敞開心扉的端口。
話癆的三寸之舌有了用武之地,羞於開口的暗戀有了寄托的窗口,也給了打工人情緒宣泄的場所。
其實說到底,不管是 Tape 還是 NGL ,它們走紅的背後,都是「社交需求」與「自我呈現需要」的融合與平衡。
而這種在社交平臺上被看見、被關註、被認同、被需要的狀態,恰恰也印證了這類匿名應用能夠實現病毒式傳播。
換言之,也就是用戶對某個應用上癮了。
雖然在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上可供下載的應用總數多達 500 萬款,但實際上,大家 85 % 的手機使用時間只能勻給 5 款左右的應用。
甚至有 80 % 的用戶在安裝完某一應用後的 72 小時內都不曾打開過。
很顯然,絕大部分的 app 都沒能成功留住用戶。
那呈病毒式傳播的應用成功在哪?
一句話,以少變多。一個用戶會推薦給一個或多個用戶,新用戶又會不斷地進行推薦,簡單來說,就是裂變。
這裡狐妹給大家科普一個專業名詞叫做「維裡系數」。
舉個例子,假設 NGL 現有 100 個新用戶,隨即他們又分享給了 300 個新用戶,而這 300 個人又分享給了 900 個新用戶,那麼這個時候,維裡系數就是 3.0 。
而在技術層面上,我們又把維裡系數在 1.0 以上的增長叫做病毒式增長。
很顯然,這個數值越大,產品就越火爆。
那麼問題來了,這 100 個初始用戶,為什麼會願意把軟體安利出去?
首先,這類匿名軟體戳著用戶的痛點,給用戶刺激感,讓人愉悅的體驗。
例如:能即時互動的聊天方式、匿名帶來的神秘感、匿名朋友的暖心鼓勵。
其次是,讓用戶對該軟體上癮。
說白了就是,經常性甚至是天天用匿名軟體,無聊的摸魚時間、寂靜的夜裡、獨自 emo 的瞬間,任何一個想要聊天的時刻。
生成的分享鏈接活躍在網路上的機率越大,被更多人關註的機率也就越大,從而演變成為習慣,甚至是很難放棄的行為,就好比我們每天都要玩Line,聽網易雲或者 QQ 音樂,這是同樣的道理。
NGL 的爆紅有偶然性,畢竟它也並非匿名問答的鼻祖 。
早年在互聯網領域裡有很多類似的軟體,再後來出現了社交新聞站點 Reddit ,類似於國內的百度貼吧,這個軟體才真正把網友在線實時問答發揚光大,也就是我們開頭說的 「 ask me anything 」這個概念。
我們先不談 NGL 的生命周期能有多長,是不是「曇花一現」。
半匿名化網上交友平台本質上也是一款 Web 2.0 網上交友平台,在 Web 2.0 模式下,我們主動的,積極的,在不受時間和地區的限制下,在互聯網上分享各種觀點。
這很好理解,我們現在頻繁使用的Line、微博、抖音就都是 Web 2.0 的產物。
在 Web 2.0 趨近飽和的時代, Web 3.0 的概念就不斷被提及。
說白了,以用戶為核心的 Web 2.0 讓用戶給玩膩了,大家都想和互聯網建立更加親密的聯絡。
這怎麼理解呢?狐妹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懂了。
Line推出了「附近的人」,招攬了大量的用戶;
網易新聞、今日頭條、人人網等積極推廣自媒體;
團購網站客戶端推出基於基於位置的服務的商品查找和推薦功能;
微博利用地理資訊增強用戶間的互動等等。
反觀「匿名軟體」,你能說它不被取代嗎?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在下一個時代,還會有更多的匿名問答應用,甚至可能以全新的面孔和形式,重回大眾視野。
還會有 10 後、 20 後、甚至 30 後的年輕人對新的產品做出新的詮釋。
參考資料:
矽星人:00後「講真」上頭:爆紅匿名應用三天700萬下載;中年網友直呼看不懂
學通社:關於Tape、自我與社交
編輯:桃子
匿名社交的春天又來了
配對成功的關鍵:參加實體交友活動
erose主題派對與戀愛小秘書創辦人娜米表示:「透過各種有趣的實體活動,不僅能親眼真實見到異性,也能在活動進行中讓大家很輕鬆自然的認識彼此、聊天互動,能更快速的找到適合的對象。」
結合大數據用心篩選 + 客製化條件配對
戀愛小秘書團隊已經成功替4000位以上的未婚男女配對成功,這個驚人成果背後的秘密在於「高度客製化服務」,跟每位客戶深度訪談,瞭解客戶真正的特質及需求,從「契合度」提高速配率。
訪談結果結合專屬的人格分析測驗與數據配對分析,精緻化的操作,締造高速配率!
除此之外,戀愛小秘書團隊還會定期追蹤客戶的後續狀況,目的是希望協助客戶發展長期且穩定的伴侶關係。
實名認證防造假!隱私保護最安心!
採用「實名認證」的制度,不僅是把關顧客的身份,避免已婚人士或動機不單純者的加入,更對客戶資料嚴格保密,讓客戶們能在安全且有隱私的狀況下認識另一半。
多元有趣的主題活動,豐富你的社交生活
戀愛小秘書團隊每個月都會規劃豐富多元的實體活動,從戶外踏青、娛樂遊戲、手作、料理課程到桌遊活動,希望客戶們能從歡樂的氣氛中認識彼此。
透過實體活動讓大家先有初步的接觸,然後再為會員們做「客製化」的約會安排。
另外針對想提升自身魅力的客戶,也有投資理財、形象穿搭等講座可供選擇。
追求脫單,先勇敢跨出你的第一步
許多單身者為了心中理想的對象條件,在還沒認識新朋友時,就先限制了自己。建議以認識新朋友的心態,積極參與活動,並適當的設限,才能真正為自己帶來戀愛的機會!勇敢跨出第一步吧!
♡ 現在就和戀愛小秘書娜米聊聊吧 → Line ID:@datenami
♡ 追蹤娜米的臉書粉絲團